利用主题班会课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探究
作者:梁少英 崔呈晖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第58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迅猛期,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学会生活,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能够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价值,它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以至敬畏生命、超越生命。作为教育者,应当从小培养小学生生命的意识,建立健全的人格。
        一、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校园内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现象:一是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渐渐增多,有些恶性案件的制造者正是未成年人,这些人对暴力的麻木和对生命的冷漠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二是轻视生命的现象也在近年开始趋向低龄化,小学生因被家长或老师批评等各种原因而自杀的新闻屡不见鲜,这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三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学校容易忽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往往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代替了对人性和生命意义的解读,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缺少精神补给的文化快餐,这势必造成学生生命的失落和异化。就本校学生学情而言,孩子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情况复杂,其中生命意识缺失的学生占小部分。由于生命教育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重视,学校缺乏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导致整个社会对小学生生命意识培养的缺失。因此,利用主题班会课,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显得十分迫切。
        二、小学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主题班会能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其人生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必修课。班会课是渗透
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生命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小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是有层次,有梯度的。为此,笔者设计了小学一到六年级的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小学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设计的原则
        小学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应当是适合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使学生真正受到心灵的熏陶。在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班会课内容系列化。生命教育在国内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这也往往是被教育者所忽略的。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孩子不知所措,教师家长无能为力,因而错过最佳的辅导时机。有效的教育,应当具备长时间的系列化课程,学生在系列化课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储蓄生命的能量。为此,笔者设计了小学一到六年级的系列化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分别是生命的趣味、生命的铠甲、生命的独特、生命的逆境、生命的理想。此内容让孩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健全良好的人格。
        第二,班会课设计活动化。班会课,当然也得是学生喜欢的课。在设计班会课时,要选择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反思。好动是
孩子的天性,选择适合孩子天性的学习活动,才能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效果。班会课活动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才会乐在其中,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最终才能获得生命的质量和养分。儿童时期所获得的生命能量的储备,会成为孩子以后生命质量的坚实基础。
        第三,班会课设计生活化。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让孩子接受生命教育,就是让孩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其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班会课的设计需要生活化,不是照本宣科,一味地说教,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内容作为教育的载体,渗透生命教育。
        总之,教师要利用主题班会课的契机,渗透生命教育,为孩子储蓄生命的能量,促使孩子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成为百年树人之人
        参考文献:
        [1]丁许如.打造魅力班会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6-62.
        [2]班会设计张侃.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16-123.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7-64.
        [4]徐跃平.对生命教育实施的思考[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2.
        [5]张小娜.将生命教育与班级活动相结合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