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谢道韫咏絮率直真性情,旷达真风骨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由《观沧海》《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华
【教材分析】
《观沧海》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季美景”,是一首四言诗,是曹操《步出厦门行》组诗的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世说新语>二则》选自第二单元“至爱亲情”,是两篇介绍魏晋名士言谈逸事的短文。《咏雪》描绘了寒雪日谢太傅与子侄辈一起讲论文义吟诗咏雪的场景,表达了对谢道韫才华的赞美。《陈太丘与友期行》则讲述了陈元方面对友人失信和无礼,以“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的故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重读这几篇诗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文联读,感受作品中魏晋士人的风度,领略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魏晋风华。
【教学目标】
1. 理解三篇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感受作品中魏晋士人的风度
【教学重点】
1. 理解三篇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感受作品中魏晋士人的风度
【微课时长】
10~15分钟
【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无疑是最光彩耀眼的时代,唐诗的盛大开放,宋词的清丽婉约,几乎占据了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其实,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驻足的时代,有很
多值得我们玩味的诗文。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光照千古的时代——魏晋,一起用联读的方式去感受魏晋士人的风度,领略魏晋风华。
联读,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作品放在一起联系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今天我们最主要将用到“异中求同”的方法,就是将看似不相关的作品放一起,从而出其中的相同点加以体会。
宗白华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提到汉末,我们不得不说曹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那个时候的文人除注释和解读儒家经典外,大多写一些华丽空洞的大赋,是曹操,凭一己之力扭转了这种文风。他喜爱汉代乐府诗,受其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也大多是乐府诗形式。但是他却不受乐府诗形式的束缚,总是“缘事而发”。
“曹操的诗作,可以看做是汉音的收束者,同时也是魏响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曹操是中国诗歌史上,除屈原外,有意写诗的第一位大诗人。”曹操有名的诗作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观沧海》。
二、诗文读人,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1. 海边的曹孟德——品读《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
这首诗,“观”字统领全诗,曹操看到了什么?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看到了汹涌澎湃、波浪翻滚的大海,高高耸立着的山岛和繁茂丰美的树木和百草。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又涌起层层波浪。这几句都是他目之所及看到的景物,是实景。明明是秋景,却没有凄凉萧瑟之感,反而多了几分生机。给人苍茫、浩淼之感。
海边的曹孟德,面对眼前浩瀚的大海,他又作何感想呢?
他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说:太阳和月亮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星,也像是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这样写是要表达什么?
要深入理解这几句诗,我们就要了解当时曹操的处境。
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削平了北方雄。七月出
卢龙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临过的碣石山。
第一次看到大海,曹操的内心很激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就是由眼前景产生的想象,把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了出来。面对浩瀚起伏的大海,他好像感受到了大海的宽广深邃,感受到了宇宙的寥廓无垠,他的心胸也像大海一样宽广博大,借此一抒胸中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诗人并没有对自然山水进行细致描摹,而是用心捕捉大海的内在性格,着重表现大海的内在力量,以质朴明快的文字再现出大海吞吐日月、含孕星的气度。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正是曹操以天下为己任,立志统一神州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之后,曹操又写了三篇《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冬十月》歌咏了北方的秋天,“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龟虽寿》抒发了孟德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
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他建功立业的抱负,也流露处人生短暂、壮志未酬的惆怅幽怨。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还有超然之境,超然之志,曹操,当得起“风骨”二字。
以“风骨”来形容人物,大约就始于汉末。此后“风骨”二字含义不断深化,到魏晋时期,一度达到高峰。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到魏晋,名士家族的家风家学是非常重要的。《<世说新语>二则》中提到的颍川陈家和陈郡谢家都是这一时期的名家大族。
2.名士之风——品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咏雪》
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你看到了怎样的名士之风?
明确:元方懂“信”明“礼”,友人与父亲约定出行,时至而未到。于是,父亲就先走了。元方由此知“交友须守信”。友人言而无信,失约在先,不仅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元方据理抗辩,
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从容应对,字字千钧,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友人惭愧,想要拉他示好,元方“入门不顾”,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元方的入门不顾,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七岁孩子的率性而为。
其实,这也是东汉末年的风气,士人喜欢用比较激烈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原则。
陈太丘教子有方,陈元方长大后,官做到了卿,也和他的父亲一样,影响力比官职大。成为朝中清流,刘备、诸葛亮对他也是赞许有加。
魏晋士人的生活,除了洒脱、率性而为,还非常注重清谈。清谈,就是喜欢抒发性灵,谈玄学,表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认识。《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
我们一起来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