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王淦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
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
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
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
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
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
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
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
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
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
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
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
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
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
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
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
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
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
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
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
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既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叙事特征。小说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
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
《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
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B.《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时期谢道韫的形象影响了《红楼
梦》女性人物塑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
谢道韫咏絮
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浪漫的彩,这说明浪漫主义
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
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B.《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D.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
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对《红楼梦》这本书所涉人物情节,下列说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
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
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B.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
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宝玉来看宝钗,黛玉也来看望。然后薛姨妈留大家吃茶,宝玉要喝酒,薛姨妈
就拿好酒来给大家一起喝。而宝玉偏偏想喝冷酒,宝钗劝说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黛玉心生醋意,借雪雁送手炉来冷嘲热讽一番。
D.宝玉挨打后,薛宝钗第一个到怡红院“探伤”,她托着药丸站着。她说:“早听
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而黛玉则无声而泣,两个眼睛肿得像桃一般,见宝玉
醒来,劝说道“你从此都改了吧!”
5.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6.在《红楼梦》里,判词就是部分主要人物结局的一种隐讳的总结。指出下列判
词指的是谁。
(1)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2)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3)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4)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文《谏逐客书》课文第3~4段,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
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
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四时充美充: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黔首: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赍:
(4)靡计不施,迄无济(《促织》)济: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
B.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
C.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9.下列对本部分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作者先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
B.作者阐述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是因为“不却众庶”,与当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做法作对比,认为逐客的做法是极具危害的。
C.第4段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前文照应,总结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收束全文。D.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并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赞同。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
B.“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史记》所述史实的评论标志。“臣光曰”是司马光在其所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每一则史实前面或后面所作的评价标志。“异史氏”,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自己的称呼。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代指官员辞职回家。另有“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