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三维目标
边城 沈从文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 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 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 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 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 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生自 由回答)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 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就是今天的湘西 凤凰。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边城,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别样魅力。
二、作者介绍
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彩。台湾学者金介甫说他“沈从文仅次于鲁 迅。”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时代顽劣异常, 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 惹是生非。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六年时间, 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20岁时, 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 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一边苦读,一边写 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 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 作家。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 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 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
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 满一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解放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 文学创作从此停止。“文化大革命”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批 斗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劳改”。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 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著名作家转变成著名 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沈从文热”。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 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 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
板书课题《边城》
三、整体把握
1、简介《边城》情节(多媒体展示)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 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 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 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 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 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 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 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 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 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写一写) 明确:[第三节]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第四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第五节]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宝。
[第六节]渡口边迎婚送亲撩拨情思。
四、文本解读
认真读完文本,这篇小说给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生:美
师:不错,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 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那 么本文美在何处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