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边城》知识讲解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部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小说,这部小说就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小说写的是小山城里一户人家的故事。这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女孩名叫“翠翠”。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个兄弟都爱上了她,为她展开了竞争。我们的课文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长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那沈从文何许人也?《边城》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学习目标
1、通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间的亲情、爱情,感受湘西民间独特的风俗美、民情美。
2、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进而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
3、分析作品的叙事技巧,培养小说鉴赏能力。
长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那沈从文何许人也?《边城》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学习目标
1、通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间的亲情、爱情,感受湘西民间独特的风俗美、民情美。
2、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进而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
3、分析作品的叙事技巧,培养小说鉴赏能力。
知识汇总
1、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报纸期刊上发表作品。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沈从文先生,在我们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
2、《边城》主要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接壤( )伶俐( )洞穴( )泅水( )傩送( )嘱咐( )
粗鄙( )放肆( )角隅( )拮据( )眺望( )怏怏( )
接壤( )伶俐( )洞穴( )泅水( )傩送( )嘱咐( )
粗鄙( )放肆( )角隅( )拮据( )眺望( )怏怏( )
4、词语积累。
安分乐生 希罕 景致
内容分析
1、课文前两段的主要交待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主要交待了湘西的形势,地处偏僻,且不受战争等的影响,因此“一切莫不极有秩序”。第二段介绍了湘西这个地方的风俗。这两段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好了一些铺垫。
内容分析
1、课文前两段的主要交待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主要交待了湘西的形势,地处偏僻,且不受战争等的影响,因此“一切莫不极有秩序”。第二段介绍了湘西这个地方的风俗。这两段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好了一些铺垫。
2、本文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
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
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
3、我们从小说对祖孙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沈从文真实通过这个故事为我们表现了这样一种“人生形式”——一种顺乎自然的人生,闪烁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一种深藏在湘西边远山乡底层人们之中的良知与明慧。
沈从文真实通过这个故事为我们表现了这样一种“人生形式”——一种顺乎自然的人生,闪烁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一种深藏在湘西边远山乡底层人们之中的良知与明慧。
4、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为我们刻画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包括出场的和没有出场的,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翠翠和她的外祖父。从课文节选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内容。
这篇小说为我们刻画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包括出场的和没有出场的,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翠翠和她的外祖父。从课文节选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内容。
(1)翠翠:她是一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这位少女隐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翠翠对外祖父深切的爱和对爱情的朦胧的向往。翠翠的母亲当年跟一个军人秘密相恋怀孕后,远走不成,先后自杀殉情。翠翠从出生就由外祖父抚养,她对相依为命的爷爷充满强烈的依恋。内心躁动不安、孤单寂寞时,她渴望爷爷能在她身边,让心灵有所依傍;爷爷兴致好时,她爱傍在爷爷身边,听爷爷讲故事,吹曲子,唱歌。祖孙分离时的情景,即使是出于她恶作剧的想象,也会让她一颗“小小心子”“跳跃不已”。朦胧的爱情已开始在她的心中萌动,心事开始变得复杂。她的梦境由于有了二老傩送的情歌而变得“顶美顶甜”,妈妈那凄美的爱情故事令她心驰神往。她不能也无法告诉爷爷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向往,而“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作者把翠翠在亲情和爱情中的情感体验、行为举止描写得生动真切,充分展示了一个少女天真、纯洁的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笔下,翠翠不止是爷爷的外孙女,更是大自然的女儿,湘西边城淳厚的风土人情和清风、丽日、清山、绿水一起陶冶了她,给了她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从翠翠身上,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古朴清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爷爷:他一生勤劳,善良淳朴,翠翠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他所有的亲
情。他期盼翠翠享受爱情的幸福,有一个美好的归宿。他暗中为翠翠的婚事操心,当得知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在爱情的“文明决斗”失败后驾船远走辰州,老人心情沉重。他既对翠翠与傩送的恋情抱着很大的希望,又怕翠翠不是那个有磨坊作陪嫁的团总之女的对手,因而怀着隐忧。这位撑摆渡船的爷爷身上也极为自然地融合着淳厚、善良、慈爱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天保与傩送:大老天保与二老傩送也是小说侧面刻画的两个重要人物。其间的手足之情感人肺腑。当兄弟二人发现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姑娘的时候,他们一没有反目,二没有相让,他们决定公平地接受姑娘的选择。由于哥哥走“车路”先行了一步,就由弟弟走“马路”先唱歌。没想到一唱成定局,哥哥默默地带着失恋远走他乡意外而亡,弟弟因此心灰意冷。这又是一种纯真的、化解不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
问题探究
1、对于《边城》的文化内涵的探讨。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
(3)天保与傩送:大老天保与二老傩送也是小说侧面刻画的两个重要人物。其间的手足之情感人肺腑。当兄弟二人发现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姑娘的时候,他们一没有反目,二没有相让,他们决定公平地接受姑娘的选择。由于哥哥走“车路”先行了一步,就由弟弟走“马路”先唱歌。没想到一唱成定局,哥哥默默地带着失恋远走他乡意外而亡,弟弟因此心灰意冷。这又是一种纯真的、化解不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
问题探究
1、对于《边城》的文化内涵的探讨。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
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2、小说的艺术手法
(1)细致微妙的人物心理描写
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既微妙又细致。比如,小说中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之情的语段: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1)细致微妙的人物心理描写
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既微妙又细致。比如,小说中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之情的语段: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像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此外,例如翠翠心中“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都表现了少女心中孤寂的情思。又如翠翠听了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自言自语地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又分明是翠翠心中爱情的萌动和神往。
(2)小说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边城 沈从文 小说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湘西边城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而且又以不同的环境烘托了人物的不同的心理活动。比如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如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夜半情歌的期待以及少女的一片纯情;最为精彩的当属爷爷给翠翠讲述翠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像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此外,例如翠翠心中“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都表现了少女心中孤寂的情思。又如翠翠听了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自言自语地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又分明是翠翠心中爱情的萌动和神往。
(2)小说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边城 沈从文 小说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湘西边城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而且又以不同的环境烘托了人物的不同的心理活动。比如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如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夜半情歌的期待以及少女的一片纯情;最为精彩的当属爷爷给翠翠讲述翠
翠母亲的爱情故事时的那一番环境描写: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在作者笔下,月夜是那样静谧、安详,宛如明丽宁静、纤尘未染的童话世界,而翠翠母亲殉情的故事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娓娓道来,则显得是那样的清纯与凄惋。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在作者笔下,月夜是那样静谧、安详,宛如明丽宁静、纤尘未染的童话世界,而翠翠母亲殉情的故事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娓娓道来,则显得是那样的清纯与凄惋。
3、《边城》的主题
关于《边城》小说的主题,历来有种种说法,不少人认为作者似乎是厌倦了现代文明造成的社会弊端,惋惜美好自然和淳朴民风的丧失,于是在唱一首挽歌,为我们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也有不少评论家反对这个看法,认为作品另有所求。当然,我们不妨沿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来思考一下该作品的主题。
沈从文自己说过:“在《边城》题记上,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地方着手。《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陈迹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和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还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关于《边城》小说的主题,历来有种种说法,不少人认为作者似乎是厌倦了现代文明造成的社会弊端,惋惜美好自然和淳朴民风的丧失,于是在唱一首挽歌,为我们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也有不少评论家反对这个看法,认为作品另有所求。当然,我们不妨沿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来思考一下该作品的主题。
沈从文自己说过:“在《边城》题记上,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地方着手。《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陈迹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和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还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寂寞》一文中说:“提起《边城》和沈先生的许多其他作品,人们往往愿意和‘牧歌’这个词联在一起。这有一半是误解。沈先生的文章有一点牧歌的调子。所写的多涉及自然美和爱情,这也有点近似牧歌。但就本质来说,和中世纪的田园诗不是一回事,不是那样恬静无为。有人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更全部是误解(沈先生在《桃源与沅州》中就把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的‘风雅’人狠狠地嘲笑了一下)。《边城》(和沈先生的其他作品)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沈先生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
看来,《边城》的创作动因与“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问题密不可分的,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寂寞》一文中说:“提起《边城》和沈先生的许多其他作品,人们往往愿意和‘牧歌’这个词联在一起。这有一半是误解。沈先生的文章有一点牧歌的调子。所写的多涉及自然美和爱情,这也有点近似牧歌。但就本质来说,和中世纪的田园诗不是一回事,不是那样恬静无为。有人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更全部是误解(沈先生在《桃源与沅州》中就把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的‘风雅’人狠狠地嘲笑了一下)。《边城》(和沈先生的其他作品)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沈先生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
看来,《边城》的创作动因与“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问题密不可分的,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