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是特殊儿童形成道德行为、学会做人、培养社会生活能力的主要场所。特殊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何如,对特殊儿童的道德水平影响很大,也关系到他们能否成功回归主流社会。本文旨在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剖析,探索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对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课堂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特殊教育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已经发展几十年,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特殊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等日益完善,并不断的体系化、系统化;而作为特殊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学校德育教学,却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笔者以权威的期刊数据库知网为依据,以特殊教育和德育为主题关键词搜索,从1994-2017年,共搜到9篇相关论文,而且重叠、重复讨论,建设性的研究较少。所以,对特殊教育学校德育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结构化的集体德育。学校开展集体教学,集体德育课堂是最多的德育模式,但是面对个体差异
很大的特殊儿童,他们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时效短等问题,高度结构化的集体德育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大部分的特殊儿童而言,这节课是没有效果的,很多老师感觉集体德育活动会比较节省时间,反而这样会在无用功上浪费更多的时间,德育的无效。
(二)普校化。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依据很多是参照普通学校德育目标的“普校化”,特殊教育起步晚,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等内容较少,很多内容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普校的影子。多年来,由于尚未颁布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纲要,培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依据脱颖于普通中小学的德育大纲,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原则、管理及评价方面的要求,是不甚明确的。这样导致了认识上的盲目性,形成了两种偏向:首先,忽略特殊儿童的特点,照搬普通中小学模式,特殊儿童对德育行为的习得与普通儿童有很大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关照到他们的特殊性;其次,对特殊儿童过于迁就,忽视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培养,迁就就会造成要求过低或者有偏差,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社会的融合。因此,特殊儿童个体品德形成的特点与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式的矛盾,教育对象的差异与培养目标的同一性的矛盾,教育对象的不可比性与评价方式的标准化的矛盾,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中这些不协调的现状函待改善。
(三)德育环境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在特殊教育观念日益融入大家生活同时,我们发现社会人都在谈论如何保护、关心和帮助儿童的问题上,而不是在他们的成长、培养上,舆论导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偏差,表现为:对学生生物性的需要照顾较多,社会性的尊重强调太少。对智
障儿童独立人格需要,引导他们自我锻炼、自强自立、回报社会以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等方面,却比较少。
(四)德育的制度化。教师整日在忙碌中致力于如何以科学的制度换取和谐有序的学校环境,致力于将道德为受教育者所内化和接受,忙碌并满足与管理的有序,而对于道德为何物、德育为什么等问题,不仅理论上缺乏深入的研究与认识,实践中也往往偏执于狭隘的德育文本和学校德育制度。制度化的德育仅仅为教师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德育实施途径,仅仅注重了讲授过程的高效性与可控性,消解了德育丰富的人文内涵。“他们远离了生活的真实,是为了社会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生活”;死板、制度化的学校德育是培智学校德育发展的一个误区,培智学校德育需要科学、完善的德育制度体系,但决不需要制度化的德育。
二、结合特殊儿童特点制定对策
(一)根据特殊儿童特点,制定校本德育课程
1.调整德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目标不应照搬普通学校,而应遵循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最适宜的教育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例如,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学会生活,适应社会”,着力于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基础,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及社会适应的素质和健康的心境、积极的情绪、良好的耐挫能力等,让学生懂得“做老实人、做勤快人、做文明人
”的基本的人品准则。
2.调整德育内容培智学校的德育内容要“降低重心”,要从特殊儿童面临的现实生活和他们未来需要出发进行调整。其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启蒙教育,劳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残疾人职业常识教育等更应是常抓常新的教育内容。
3.调整德育途径和方法培智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网络化德育系统,保证特殊儿童德育没有“盲区”。要强化社会实践锻炼,坚持“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知行结合”。培智学校的德育方法,特别要坚持正面教育、尊重教育、直观教育,根据特殊儿童特点,还应该强调补偿性、个别性、教养性和实践性等有效的方法,使每一个个体在各自水平上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从教师入手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及平常生活表现出来的个人道德倾向,它涉及教师对其职业的倾心程度,对学生的关爱、宽容、平等、公正等价值取向,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责任意识等。教师人格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的持久动力。教师德性好、人格魅力强,对于学生的影响则深刻,教育活动就开展顺利,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融洽。因此,学校应把提高教师的德性、塑造教师的人格,作为德育隐性课程重要的内容来建设。
这种提高和塑造从哪些方面着手呢?首先是规范教师日常行为,从细节人手,从规范着眼,从平常做起,让教师的楷模示范行为,成为对特殊儿童道德行为养成的“无声教科书”;其次应加强教师个人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教育,让教师从被动服从到主动信奉职业规范。最后是培育教师团队精神。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协作操守等品格,对学生的道德学习也是潜移默化的。
(三)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合共建良好德育大环境
学校致力于德育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就是家庭和社区的因素。这三者要协同配合、合力共进、共营道德教育的磁场,才能增进道德教育的合力与效果。况且,很多特殊儿童他们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1.指导家庭德育,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定期指导家长,教育孩子养成文明礼貌习惯,时时提醒教育孩子的方法,对束手无策的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培养。定期交流访问,通过家访、电访、书信访问的渠道,通过《给家长一封信》《家校联系本》及时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或交流教育问题;定期召开家校互动会,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沟通,对教育热点问题进行商量和探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建议,交换意见(下转37页)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至彦
(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广东 珠海 519007)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学存在着高度结构化、普校化、不良德育大环境及制度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特殊教育学校德育教学的效果和特殊儿童的成长,建议从校本课程、教师及家校社会联动三个方面来提高当下的德育课程教学。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89-02
问父亲为什么不接他。父亲教导儿子:“你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我虽然是你的父亲,但并不是每次都可以帮助你的。”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教学方式的差异。
4.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
犹太人更注重谋生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犹太人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不是单纯地教授书本知识,而
特殊教育教师是当做生活中的一种训练,通过实践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教学方式只侧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严重地忽视实践环节,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重理论轻实践。犹太教育体制的形成与早期犹太民族历史的演变是息息相关的。从亚伯拉罕时代到摩西出埃及,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制度。儿童只能通过部落集体生活和参加集体活动进行学习当时希伯来教育以家庭为主,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长辈把谋生技能传授给孩子。教育内容主要为狩猎的技能、获取食物的方法以及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整个教育注重实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儒家的教育观则更富有理性。儒家罕言天命,对超自然的神邸采取敬而远之不置可否的态度,这与犹太人有着天壤之别。在儒家经典中充满了“仁”“礼”这类的道德箴言,对非礼非仁的言行亦作义正辞严的驳斥,但绝不借助神灵来嘘声恫吓。中国的平民百姓虽非人人熟读孔孟经典,但儒学“仁义忠孝”的伦理观念却可通过《三字经》,《二十四孝图》之类的蒙学读物传播于民间,化民成俗,以求得社会的稳定。亡国后的犹太人即无民族政府管辖,又无官方思想维持,唯有《托拉》为每家必备的生活教科书。其中宗教、律法、伦理、历史乃至日常衣食住行的种种细则无所不包,而又无不与上帝的戒律有关。上帝的鞭策是犹太人生存斗争的动力,对耶和华的敬畏成为维系民族精神唯一有效方法,故而犹太家庭教育也是宗教教育,这与我国的家庭教育截然不同。
三、启示
(一)犹太教育的务实性
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他们从来就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在犹太人看来,自己的一切物质,财产都随时有被其他人掠夺的危险,只有知识和技能才是自己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受用不尽的财产。在犹太教育中,职业教育得到充分重视。“最好是把研习《托拉》与从事某种世俗的职业结合起来,因为从事这两者需要付出的劳动能使人忘掉罪恶。只研习《托拉》而不劳动终将一事无成并成为犯罪的起因”。在犹太文化中,工作被视为人的责任,掌握技能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同时也是为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至今,重职业教育的传统依旧在保持。务实和重利是对犹太人的典型写照,这也是犹太人中不乏商业精英的原因。犹太人认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但学习知识和钻研律法并不能代替劳动的技能,所以犹太人要求自己的子女无论贫富贵贱都必须掌握一门手艺。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除了教会孩子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外,从小还要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促使年轻一代具备社会生存竞争能力。(二)严以律已,遵守律法
犹太人最基本的律法就是“摩西十诫”。犹太教不仅要求自己的信众要学习律法,而且认为学习律法的目的就是要遵守律法,认为只有遵守律法才是可教之人,可以值得信赖,成为朋友的人。在家庭教育中,诵读熟读经典被列为首当其冲的教育内容。事实上,这也是犹太人数百年来散居世界各地却能不被其他民族同化的重要因素。只有从小让孩子的成长扎根于高度智慧的文化,即经典教育,才能从中获得供给孩子一生能量与智慧的活水源头。犹太人从小就被教育故而,犹太人在经商活动中特别重视契约,一旦
与对方签订合同,他们就会遵守并认真履行合同的一切细节义务,并且他们很重视商业道德,重诚信,所提供商品服务货真价实。
(三)培养良好习惯
犹太人认为,要自幼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当孩子到三岁时,他们会被带到类似我国私塾的地方,教导他们希伯来语,等到他们会读以后,就开始拿着有希伯来文的书本来教育他们如何写字,接下来就会让她们开始背诵。到了五岁,她们就开始背诵圣经,摩西律法。在七岁前,他们必须背诵摩西五书当中的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他们配合旋律,反复诵读几百遍,到了七岁则学习旧约圣经剩下的部分,以及犹太教法典。犹太人在满十三岁接受成人典之前,就已经全部会背诵最基本的学问了。犹太教徒早上的礼拜祈祷书大约有150页,每天早上都必须要朗读,在这朗读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背诵。不可思议的是,一旦脑部这种大容量的记忆系统完成之后,接下来就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样的知识,完成了高技能的计算机头脑。犹太人优秀、独创的思考产生的原因在于丰富的信息来源,优秀的发明和发现只能从贮藏在头脑当中的优秀知识来创造,记忆容量越大,越容易产生新的发明和发现。(四)抗灾难与抗挫折
犹太人历史上没有固定家园,二战后才建立了世界上唯一一个犹太人国家-以列,他们长久以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受苦难,灾难。这些灾难锤炼了犹太民族顽强的意志,成为了犹太民族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教育资源。从小,每家每户,父母就和孩子一块过所有的节日,这些节日都与相关历史事件有关。逾越节是为庆祝逃出埃及;大屠杀纪念日是为缅怀二战时呗法西斯屠杀的犹太人所设立的。正是这种从小的历史灾难教育,使每个犹太人铭记自己悲惨的过去,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勇于竞争,不断走向强大。这与我国家庭教育相去甚远,苦难应该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培养子女人生的财富和良师,有意识地让孩子“遭受”一些挫折,有利于锤炼孩子坚韧刚毅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弗莱德里克•斯爵恩,金泽、何其敏译.人与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
[2]顾晓明.犹太人与世界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张燕婴.论语[M].上海:中华书局,2015.
[4]韩玉.成功的犹太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8):156-157.
[5]王思靖.论犹太民族的早期家庭教[J].文理导航,2016(01)
:70
[6]王奕丽.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比较[J].现代交际.2011(03):63.
[7]作者不详.犹太人的独特家庭教育观[J].知识文库,2015(08):40-43.
[8]张武升.引领家庭教育研究的创新之作-关颖《家庭教育社会学》评价[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2):95.
(上接89页)等。
2.社区联动,社区不同于家庭,社区的环保、消防、交警、公安、科技等部门都有很多可利于学生教育的资源。对此,学校要积极联动他们,调动这些有利资源,让他们为教育学生出谋划策,为学生的成长增添鲜活的时代素材。例如:聘请法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邀请环保部门专家指导绿学校的创建工作,邀请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协调派出所干警对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治理;邀请交警部门为学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联系好社区教育力量,增进社区与学校的互动,形成良性的道德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对德育实效问题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0(2).[2]杜洁反思制度化学校生活对学校教育的异化[J]中国德育研究2012(5).
[3]蒲蔚芳培智学校有效德育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特殊教育2016(2).
[4]梁启廉培智生活化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6(1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