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散文专题训练------周晓枫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峰之下
周晓枫
深秋的阿坝,我们走在四姑娘山的沟谷之中。
沟谷里有大量断裂的树。不仅是残根残枝,许多几乎就是完整的一根,只是没有树冠和根系。它们被水、被冰川、被暴风,被神秘而万能的自然之手移动到这里。就在生机盎然的皂柳、川杨和红桦旁边,密集倒伏着死去的树干。我伫立倾听,一切都是安静的,无论生死。小花和积雪零零落落,它们或许还有关于明天的梦;而一根被伐倒的树干,每一寸都是根、都是桩、都是枝条,都是自己作为一棵树时的完整回忆。
有些粗大的树枝被冲刷,在河流中堆叠起来,像搁浅的旧船,或者像崎岖的桥。我看到一棵极为高大的落叶松倒在河里,那些短而整齐的交错梯节,试图完成某种支撑……是的,那个
向着高处、向着云端的梯架倒了,即使死去,它似乎还保留着不屈的树魂。
更多的树顽强存活。有些树的方向,几乎是在地上攀爬,它们的根被生生从地里撕扯出来,露出动脉似的根和毛细血管般的须。然而,被闪电劈砍,它们生长;被马匹的门齿啃咬,它们生长;被水泡、被虫蚀、被冰雪封锁,它们依然生长。生在这里,死在这里。我沿着栈道,瞻望这些植物里的勇士和烈士。栈道由松木铺就,上面有着细小的纹路、细小的疤结、细小的裂隙和落在上面细小的松针。雨、雪、行人的脚印、牲畜的蹄印、岁月的屐痕落在上面,它慢慢地弯折进入林木深处。
景区里最多的,是浅金的红杉和墨绿的冷杉。树是立锥体的,如果处理成平面绘画,它的边线倍于底线的长度。树的三角冠形,与山峰清晰而坚实的锐角保持着匹配与呼应的关系。
别处的山大多弧线圆融,至少不像四姑娘的山,有如此凛冽的锐切面。
一切出自冰川的雕凿。我们可以用铲刀雕凿冰雪,可冰川雕凿的,是陡峭的山峰和裂谷——它在时间和岩石上,凿刻令人生畏的锯齿和沟脊。
我在山脚看到许多片状页岩,仿佛强力把它们叠加在一起,像手风琴被压缩的风箱。我曾以为,那就是一座山的肌肉纹理。视线向上抬升,参差的树木雨雪风霜,参差的岩面刀劈斧砍,最后,是紧紧焊合如金属的,像整体的铁、整体的铅、整体的铜那样的,整体的花岗岩山峰。就像什么也不能把它分割和侵害。
先于四姑娘山主峰,看到布达拉峰时,我已震撼。它在浩大的云、雾和雪中隐现,我有时分不清,那是埋进峡谷的浓雾,还是透过天光的云层。只是那种生蛮、旷远和神秘的景象,令形容词失去了血。
我第一眼见到四姑娘山主峰,是从车窗里毫无心理准备地向外看了一眼……之所以,我停顿数秒之后才惊呼,是因为瞬间遭受重击,我所目睹的神迹令我无法说话。很厚的云层围裏,一座巍峨雪峰,恰从云层中间的晴朗里显露出来,有如悬浮。
终年积雪,那不是水晶冠冕,那就是雪峰必然的部分:它的岩石和它的冰川。主峰线条锐利,切削果断——亿万年的褶皱,烘托立锥体的山巅;侧面的雪坡,被神谕般的光芒照耀。这个瞬间之所以惊心动魄,是因为那最坚硬的岩石坐落在最柔软的云层之上,那最沉重的山脉坐落在最轻盈的虚无之上……无法否认,那时那刻:云层上,有诸神的光。
雪,若有若无,弥漫世界的无辜尘埃,落下来……雪粒微小,落得像视线里一道几乎透明的划痕。这雪,落在我仰望的眼睛里。是啊,有时仅仅仰头就令人晕眩……
天空晴朗的时候,我偶尔错觉自己是在潜水。上面是澄澈而浩大的蓝,是太阳闪烁的光束。没戴帽子,我的头脸冰凉,像浸在海底,那些开花或不开花的植物,也像海底的缤纷珊瑚……包括身体轻微的异样感。所谓的高原反应,所谓的晕海,都是身体自然流露出来的敬畏吧?即使有了高原反应,我也愿意接受这打鼓的心脏,这泵压吃力的血,这有些急促的呼吸,这极为微弱的窒息感……因为,它们如同身置爱意的反应。这可以承受的头疼,让我想象,空气里有秘密之手,控制准确地按压着我的太阳穴。
一切,不过因为我的弱力。
看,那些高原的动物多么自在。
一只黑牛,额毛有些鬈曲,呈星状旋开,它前肋外侧的皮毛,有犁田般的垄行,似乎与内部构造有着隐约的呼应。它有新月形的角、深燧石的眼睛和松针一样长的睫毛。走动并咀嚼草茎,它的蹄下是薄薄的雪层,它的头上是万丈的云。还有马,鬃毛里沾满植物的种壳,像脑
袋上沾满草梗的孩子。生铁的马蹄,向前,走进阴影交错的丛木里,走上阳光如瀑的草甸。我想象,在无人抵达的高处,一只雪豹,同时具备慵懒之美与杀伐之烈,它站在旷寒的山顶俯瞰……即使当它睡着,那些映印在它皮毛上的星宿,依然聚敛光芒。
雪峰护佑一切,水汽上升,冰川融汇……因此,才有哈达般的云、牦牛似的山。
我知道,不同的地域都有无尽的峰岭;所有的水都去向遥远,无论是海,还是更高的天际。我行走在深秋,万山苍凉,一水天真。
松果坠落,如同精巧的灵塔;松萝披拂,如同树上挂满经幡。也许,云是哈达,河是哈达,雪线是哈达……那些走过转经筒的祈祷者,同样是一条由人流组成、敬献给这座神山的哈达。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沟谷里有大量断裂的树……密集倒伏着死去的树干”,有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感叹,亦有对树木生命逝去的叹惋。
B.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松木栈道“上面有着细小的纹路、细小的疤结……它慢慢地弯折进入林木深处”,表现出松木栈道历经岁月变迁的沧桑。
C.文中“雪,若有若无,弥漫世界的无辜尘埃,落下来……”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表露出作者对充满喧嚣的现代城市生活的厌弃。
D.在巍峨、如同神迹般的大山面前,作者写到自己的高原反应,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弱力”,表达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个体的卑微。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是立锥体的……与山峰清晰而坚实的锐角保持着匹配与呼应的关系”过渡自然,作者的视角由树木转向了四姑娘山。
B.作者通过奇崛的想象,以山川风物来呈自然之形,于无声之美景与真情流露中带给人们一种足以净化灵魂的诗意、细腻与温婉。
C.与前文以云、雾、雪烘托布达拉峰的神秘不同,后文中作者实写黑牛、马、雪豹,表现出高原动物的自在,看似寂静缓慢,却孕育着自然生命的无限律动。
D.文末“云是哈达……”,运用比喻,本体有四,共享一个喻体“哈达”,作者或从彩,或从形状,或二者兼具,捕捉特征,用笔虽简,却不失新颖、生动。
3.丰富奇妙的想象是本文表达的一大特,请列举文中两例予以分析。
4.作者对雪峰之下的自然风景投入了充沛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阅读黄昏的乌仁娜
周晓枫
蜂蜡慢慢融化,我喜欢琥珀的黄昏。这样的时候,握紧的拳,会不由自主地软下来,让一缕细沙和时间里的恩怨穿过指缝,于是干净的手能够祈祷。这样的时候,我喜欢赤脚走动,打开落地窗和音响……吹过我,是通透的风和歌声。
去新疆,我在尼勒克县的伊犁河谷漫步:泥土上朽断的树根、毒蘑菇、不再藏纳籽实的松塔、湿漉漉的小野莓,还有无名大鸟折落的覆羽和悬在花梗上的蜂。隔得不远,①高山融
雪形成冷玉的河水,冲刷着两岸卵石滩,响彻浩大之声,但我充耳不闻,脑海里不断回荡着一首维吾尔族歌,我们在旅行用的越野车里听了一路。被热烈而又悲凉的情绪感染着,我进入虚拟的怀恋。
少数民族的音乐,往往具有坦然而干净的儿童般的执着,其中满怀的爱,能够作为内在的光源把人照亮。②那种纯粹与浓烈,精明的所谓现代人难以承担。我们在调情中夸饰氛围,心神却拒绝给付,不过擅长隆重的口语表达罢了——体积大、密度小的东西,在性质上无不轻浮。我笃信,真正的爱,以最古老的方式存留;现在普及的快餐感情,我会犹豫着如何描述。
“我将不厌倦地守护着我的羊,安详地在肥沃的牧草地上吃草,孕育自家乡摇篮的,我的传统、歌谣及故事,我将带着它们到远方……”这是乌仁娜的声音,尘世中的天籁。
选择她的CD时,我完全没有听说过她,没有受到任何宣传的推动和蛊惑。三联书店的音乐架柜上,我偶然遇到她的专辑。她的样子与众不同,丝毫不符合封面美女的造型,烈日灼伤留下的晒斑非常明显,直接得让我不习惯。乍一看,这个与我同龄的女人比较显老,但她脸上流露着一种沧桑者身上稀有而别样的纯真,瞬间吸引了我。
十九岁,不会说汉语的乌仁娜离开祖先世代居住的鄂尔多斯草原,先来到呼和浩特,然后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扬琴。在北京寻工作时,她遇到德国的巴伐利亚筝乐手罗伯特,随他定居柏林多年,现在乌仁娜又把家搬到开罗。她始终是个游牧人啊,云游四海的自由者。
没有系统学习过声乐,恰恰是对她天赋的保护。乌仁娜为此感到庆幸,她说:“在音乐学院我遇到很多纯真的声音,来自文化古老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等地,但他们毕业之后唱起来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演唱的语言,真是耻辱啊。”
《生命》录制于泰国清迈山区的木屋,我很多年没有听过如此质朴感人的声线,动听到直抵魂魄。放进汽车的音响,我听了足足半年,毫无厌倦,又买了十几张送朋友。对《蓝草原》一碟,乐评人这样描述——歌声带给听者神奇的体验:“在原野上看到瞪羚纵身一跃,却不知它将落在多远的地方。”她值得赞叹,不只是跨越四个八度的天赋,而是她的音乐能够如此自然、温暖、饱满而又满怀倔强个性。
杜丽曾把蒙古族作家冯秋子形容为“身怀五谷的女人”,对,也可以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乌仁娜和她的歌声。她的歌吟有时神秘高渺,有时生蛮莽撞,听了就觉得牛羊都忠诚,爱恨都结实;地气饱满,水草丰实,这里养护着羔羊清润的肠胃,而呼麦那奇异的喉音回荡在远方的
地平线……只有襟怀敞亮,歌唱起来才能如此荡气回肠,令人沉浸。
传统民谣里一般都是情歌,但乌仁娜不,许多作品都是她对传统的延伸性继承,包含着即兴创作成分,直接表现爱情的所占比例甚微。她歌唱大地、河流、兄弟、蒙古族人的品德,当然,还有温柔忠诚的马匹。她经常歌唱骏马,“挺立在水塘边,骄傲而野性,沿着池边漫步,像流水一样从客……它是琴达木,美丽的珍宝”,或者,“我的小棕马们有漂亮的毛、健壮的脊骨,我用上好的草料精心喂养,我要骑着它们云游四方”。
马的确是蒙古族人的骄傲。我喜欢这种极具灵性的动物;披拂飘逸的鬃毛,夜空下映现星星的黑水晶眼睛,以及眼神里痴情般的信任。在缎面般平滑的皮毛下面,腱肌微微隆起……当我贴合着马的脖颈,它由于某种羞涩轻微抽搐了,我的面颊感到一阵颤抖的暖意。记得那年在康西草原,我骑马,从下午到黄昏。后来我疲倦了,喝过浓酽的奶茶,就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羊,听耳畔的马头琴。那匹枣栗的牝马温顺地垂下弯长的睫毛,似乎鼻息也调整得轻柔。那夜,在草原里,在奶奶的摇篮里,我沉睡如婴儿。
(选自《真水与火焰》,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少数民族的音乐蕴含着真正的爱,而这使“我”对于如何描述现在的快餐感情产生了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