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淮安市老坝口小学王慧明
一、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的美丽风光。高年级段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想象、思考、交流,锻炼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感悟诗词的意境,体会情感。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品读诗,读出韵味、读出理解。
2.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地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在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交流、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4.理解中国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通过品悟、想象、交流感受古诗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交流、写话上体现出来。
四、设计意图:
我校的语文教学要求有导学案,因为现在课程安排,课堂的时间较少,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能进行拓展,并且掌握学习的方式能自主预习、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交流、汇报生成新的拓展点,进行研究。因此,课堂是在学生完成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完善的。我校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自主式”,课上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悟起来,说起来。使得学生既会自主学习又能合作交流。本课,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已经做到了将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我们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画面
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再读诗的时候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课堂采用自主探究法,从诗中
字词感悟,进行汇报、补充、交流、研究。这锻炼了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也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倾听、补充、生成。
通过自主搜集资料,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进入诗人的内心,以点到面,以静促动,这样的发散性学习对学生以后学习古诗做出了示范,以书本带动文本,以诗文带动经典文化。
五、教学准备:
导学案白板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本课时是在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欣赏、品悟、拓展)七、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今天是我们小组搜集古诗,主题是“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在诗乡校园的熏陶下,同学们爱上了诗词。
【设计意图:我校是省诗香校园,现在正在申报国家级诗词学校,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了“每周一诗”,“诗词交流”等环节,班级中以小组搜集不同主题的古诗然后和大家交流,以达到诗词融入学校的氛围,学生读诗,爱诗。每周都有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妙解诗题,初次设疑。
1.900多年前,宋代大才子苏轼用他的才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奇妙的雨景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先贴“廿”(在日历中表示农历二十)
老师给它加上些笔画,这个字你认识吗?(了解读音和意思)
再变一变,加个走之底,最后一笔捺要将里面的字轻轻托起(了解读音和意思)这是本课的生字,我们已经了解了音和义。
【设计意图:以字入手,从“廿”字的意思是农历的二十七,通过添加笔画引出“遮”,理解音、义,学习了生字。通过指导书写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写好中华汉字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必修功课。】 3.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诗题很长,从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一:我知道了诗人实在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我知道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
(六月,是一个善变的季节。”)
预设二:我知道了作者是在望湖楼写的。
(知道望湖楼在哪儿?)
预设三:诗人喝醉了写的。
(是的,诗人酒醉七分,诗兴正浓。)
4.现在再来理解诗题的意思就简单多了吧!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试题与其它试题比较起来,比较长,以学生为主体,说说自己的发现,创设适当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读诗学字,检查预习
出示学案任务一:
读通、读顺、读准这首诗,读出节奏。
好诗一定要吟诵,我们在预习中已经会读了这首诗,谁愿意展示?
检查:好诗一定要吟诵,谁来读一读。你能推荐一位读吗?
【设计意图:读诗是艺术,学生在导学案的第一环节就已经将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这是学校长期以来对学生预习诗词的要求,课堂检查的时候按照诗的本身特点,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引导每位同学都读
出节奏,读出韵味。通过诵读欣赏诗词的语言美、声率美、意境美、情感美。深入浅出地领悟诗词,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古典诗词的营养,提高审美情趣。】
三、丰富想象,读出画面
出示学案任务二:
1.这首诗描绘了夏天的哪几种景物?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汇报交流:
1.同学们在导学案中知道了这首诗描绘了哪几种夏天的景物?
相机板书:云、雨、风、水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能从诗中提炼出哪些关键的词语展现这些动态的画面呢?
板书补充:翻墨云跳珠雨卷地风如天水
【设计意图:以读出画面为基础,诗歌要想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在表达中描绘。这样诗歌从静态的文字变换为动态的画面,这样的理解并不单调,在导学案第二环节中有搜集字义、词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搜集,加上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将诗境构建出来,将情景再现。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资料搜集与整合的能力,以及对文字的归纳能力。】
3.请同学们围绕这样的格式,这是一场()的雨,我从()中读出了()。
请选择感兴趣的画面,结合学案中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学生汇报:
预设一:我们小组汇报的是“翻墨云”。
(1)这是一场大的雨。我从“翻墨”中能看出来,大雨之前的黑云景象;我从“翻墨”中能看出来云像墨水一样黑,说明要下大雨了;(师:这是动态的美啊!)未:可见雨来得快,来得急;我仿佛看到了大雨前乌云满天的场景。(师:你用“推向画面”的方式展现了动态的场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板书:推想画面
“未遮山”乌云快把山遮住了;黑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但是没有把山遮住;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师:
诗人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平时舞文弄墨,所以看到黑云就想到自己喜爱的墨水打翻了,用熟悉的事物形容新事物,多么形象。) 适时感悟朗读。
适时板书:动
【设计意图:大诗人陆游说:天机云景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学生们在感受诗韵,展开想象之后,引导学生以发现的目光在诗词行间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悟诗句的妙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感悟诗词的妙处同时语言的感受力,教师适时地点拨、提升。品读的效果达到了和谐、至美、诗意化的境界。】
预设(二):我们小组汇报是“跳珠雨”。
(1)这是一场()的雨。我从“跳珠”看出雨很快,像珠子一样乱跳;
看出像珍珠一样很急;像调皮的孩子一样,体现诗人的喜悦之情;从“乱入船”看出大雨打入船上,打,急。空中落下的和水里溅起的跳入船上;跳珠:跳动的珠子,(师: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尤其是一、二句,最为传神,他50岁的时候再到杭州,又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出示诗,标红后两句。学生感悟读。
预设三:我们小组汇报是“卷地风”。
(1)这是一场(大、急、快)的雨。我从卷地风看出风很大,说明雨也很大;从“忽”字能看出速度快;从“忽吹散”风吹的很快;忽:时间短,雨散去的速度快;刮了一阵卷地风把云都吹散了;(师:“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个忽字带给李白一份惊喜;“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个忽字带来了一场瑞雪;“忽逢江上春归燕”这个忽字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同是一个忽字在不同的情境中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板书:情景相融
适时感悟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预设四:我们小组汇报是“水如天”。
(1)这是一场(大)的雨。我从“水如天”看出雨下的很大;水都快漫过天了;水如天:可以看出水天一,水清明净,可以看出水面抬升,雨大啊;望湖楼下的水像天一样辽阔。(和前面的“翻、跳、卷”动态美相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板书:动静结合
适时感悟朗读。
5.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选择你喜欢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
(学生写、交流。)
【设计意图:描写六月西湖,大雨疾来疾去的瑰丽景象,是这篇古诗的主要内容,怎样透过文字,通过适切的引导,看到这样的景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通过情境再现式的形式,用上课堂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可以是语句,可以是一句诗,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入情入境,获得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