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枝五首并序》看李商隐爱情缺憾美之成因
摘要:本文以《柳枝五首并序》为窗口,探析了李商隐爱情诗缺憾美的成因。文中指出,诗人选择的艺术形式使他的爱情诗具备了悲剧之美;诗人自我影像的投射,又赋予了这种美缺憾的特质,这最终成就了李商隐爱情诗独具的悲剧审美意蕴——“缺憾之美。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缺憾 悲剧爱情诗集 审美意蕴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表意朦胧含蓄,一贯在理解上争议颇多,而《柳枝五首》是李商隐众多爱情题材诗歌中唯一有序而可见本事的作品。创作时间应在晚唐大和九年即公元835,时年李商隐23,因府主崔戎病卒,回到故乡洛阳。诗人在序中追溯了《柳枝五首》的创作背景——他与洛中里娘柳枝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柳枝是洛阳城中的小家碧玉,早年丧父,深受其母疼爱,与诗人比邻而居。她爱慕诗人才华,密约相会,诗人未能如约。而柳枝最终也被东诸候娶去留给诗人无尽的惆怅和作为这段情感纪念的《柳枝五首》。
李商隐诗中所写的爱情多是无望的苦恋,是一首首爱的绝唱。无论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的欲就不能,抑或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
无可奈何……都流露出因爱情无望而倍感欠缺、遗憾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仍扣响读者心灵的缺憾之美。那么,为什么缺憾会成为一种美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分析《柳枝五首并序》的悲剧审美意蕴,以此作为窗口来关照一下,李商隐爱情诗缺憾美的成因:
1艺术形式使李商隐的爱情诗具备了悲剧之美
美国著名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指出:在艺术中,表现的愉快和题材的恐怖混合起来,其结果是:题材的真实使我们悲哀,但传达的媒介却使我们喜悦。一悲一喜的混合,构成了哀情之别有风味和刻骨凄怆[1]。换言之,审悲关照中传达的媒介也即艺术的形式是使痛感转化为快感的重要途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李商隐爱情诗具有的悲剧审美意蕴首先与诗歌的艺术形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