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诗作《海燕之歌》思想内涵和文体问题
作者:方维保
来源:《七彩语文蛋糕材料·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05期
作者:方维保
来源:《七彩语文蛋糕材料·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05期
《海燕之歌》是俄罗斯伟大作家高尔基创作的一首诗,1901年4月发表于彼得堡的《生活》杂志。瞿秋白1931年将其翻译为汉语,后来,巴金、戈宝权等人也都翻译过。在中国当代不同历史阶段中,都曾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当今的人教版和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所选取的都是戈宝权的译文,名之曰《海燕》。《海燕之歌》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几乎都能随口吟诵那充满战斗豪情的诗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关于《海燕之歌》的思想内涵和文体特征,一直有着一些争议。本文想结合《海燕之歌》的俄文原作,创作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翻译和阐释的文化语境,谈一谈我的理解。
《海燕之歌》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被翻译和引入的。它被看作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暴风雨的呼唤:“高尔基在《海燕》中,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战士的形象。”[1]它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海燕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形象”“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3]三打哈怎么玩。总之一句话,《海燕之歌》属于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范畴。
关于《海燕之歌》的思想内涵,需要结合其创作和翻译的具体语境才能说清楚。从作品的内容和创作的背景来看,《海燕之歌》这首诗所呼唤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暴风雨。《海燕之歌》是高尔基所创作的《春天的旋律》的一部分,创作于1901年。而1901年正是俄罗斯反抗沙皇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高尔基赞同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也即“二月革命”,但对于后来的苏维埃革命则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else1905年革命中已经出现,但是形成气候则要迟至1917年前后。《春天的旋律》中所提到的“宪法”和“自由”,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它所呼唤的暴风雨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与后来列宁、托洛茨基等人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如有的研究者所看到的,“诗歌的素材来源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4]。作家、翻译家韦素园也在《黄花集》序言中说:“实在,这些东西在新的北俄,多半是过去的了。”[5]但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自由价值也是他们所追求的。所以,当诗作被翻译过来后,中国译者和读者,都通过自由价值这一中介将其移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之中。所以,这其中存在所谓的“误读”,而这一“误读”也有着语境的特殊性。因为高尔基是以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身份而进入
中国的,所以其早期作品也一并被定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同时,虽然瞿秋白等人明知这首诗的背景,但是当时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确实需要海燕般的预言家,也急需一场风起云涌的革命,于是他们就让充满革命和战斗精神的“乘法拼音海燕”充当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预言家和战斗英雄。
>纸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