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男女生对读、师生互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积累古诗。
(二)在比较中发现两首古诗的相同之处,通过视频感知、想象补白、拓展诗句等方式,理解诗句中“风”的意象及数字虚指的作用,感受北方黄河的壮美和江南春天的秀美。
(三)借助资料拓展,了解创作背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会《浪淘沙》中诗人直面困难的豪迈之情及《江南春》中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和感慨。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搜集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诗题导入,比中求同
题西林壁教案
1.教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中的两首古诗。(齐读诗题)
2.引导学生理解两个诗题的意思。(浪淘沙:唐代曲名;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3.再次读题。(引导读出不同感觉)
4.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5.反馈交流。
(1)指导读《浪淘沙》,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①指名学生读。
②教师范读。
③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2)尝试读《江南春》,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引导发现相同之处。(预设:诗人的朝代相同,都是七言绝句,都是写景古诗,诗中都有数字)
(二)聚焦景物,同中求异
1.默读两首古诗,圈出诗中的景物,引导发现相同景物。
(1)交流反馈圈画出的景物。(黄河、沙、浪、风、莺啼、水村、山郭、酒旗、风、寺、楼台、烟雨等)
(2)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相同的景物——风。(板书:风)
2.引导发现两首诗中“风”的不同。
(1)聚焦《浪淘沙》中的“风”。
①引导交流。这是一种怎样的风,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从“簸”字感受到猛烈的风。
②举象造境。如果此时你就站在黄河岸边,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③入境诵读。(观看黄河视频;交流感受,指名读出黄河巨浪滔天、波涛汹涌的感觉;全班跟读)
④以诗促悟。这样一条波涛汹涌、滚滚东流的黄河,自古以来就寄托着诗人们的情思。(课件出示有关黄河的诗句,指读诗句)
⑤引导理解诵读。这就是黄河!它蜿蜒曲折却从不回头,它万里奔流一往无前,让我们想象着黄河豪迈的雄姿——齐读这两句诗。
(2)聚焦《江南春》中的“风”。
①引导交流。《江南春》中的风又是怎样的风?(柔和、舒服)
②读出这样的感觉。
③以诗解诗,引导学生说跟春风有关的诗句。(PPT出示有关春风的诗句)齐读诗句。
④想象补白。在这江南春天温柔的暖风中,诗人登高眺望,他可能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
预设交流:
当春风温柔地拂过我的脸庞,我登高远眺——
多么明艳动人的春光啊!我侧过身,又看到了——
此时,天空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我极目远眺——
⑤小结。入目是桃红柳绿、亭台楼阁,人耳是黄莺歌唱、春风低吟,烟雨蒙蒙中,江南的春景是多么迷人!
3.对比诵读,加深理解。
(1)引导诵读。在江南的春风中我们欣赏到的是这样秀美的画卷,而在黄河岸边的狂风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那样磅礴壮阔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
(2)男女生对比读。
4.教师小结。两首诗看似都在写“风”,却是两种不同的“风”,让我们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三)聚焦数字,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读带数字的诗句,说说感受。
预设一:都表示数量多。
预设二:都写出了画面的范围广阔。
2.指名读带数字的诗句,引导学生读出数量之多、范围之广。
3.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这是蜿蜒曲折,绵延万里的黄河,一起读——
这是江南无边的春光——
这是烟雨朦胧中数也数不清的佛寺庙宇、亭台楼阁——
4.教师小结。因为这些数字,我们也仿佛看到了那无边的景象。(板书:读中有景)
(四)合作探究,体悟诗情
1.引导探究。有人说,这两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篇,可不仅仅因为它们都写出了这样的景,还因为诗中都蕴藏着诗人的情感。接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去探究诗中的那份情。
2.出示学习方法,指名学生读。
3.引导交流。
预设一:(词卡:直上)“直上”里有刘禹锡的“直迎苦难”的豪迈。
预设二:(词卡:多少)“多少”里不仅有杜牧对烟雨中江南春景朦胧之美的赞美,更有诗人淡淡的感慨。
4.教师小结,配乐诵读。这两首诗之所以都能成为千古名篇,不仅因为它们都有独特的景,还因为它们都包含着诗人那份独特的情。(板书:读中有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首诗。
(五)总结全课,迁移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比较来学习古诗,不仅发现了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还感受到了其中不同的景象和情感。今后,同学们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附板书:
古诗三首
景情
直上
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