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第一册 教案
第四章 地貌
4.2 地貌的观察
知能素养对标
必备知识 | 学科能力 | 学科素养 | 学考对标 | 高考对标 | 高考考向 |
地貌观察的顺序 |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和记忆 比较和关联 概括和归纳 应用实践能力 解释和实践 计算和技能 综合和推论 迁移创新能力 区域判断和定位 评价规划 |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 水平1 | 水平3 | 【考查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和应用;描述地貌特征;不同地貌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考查题型】选择题、综合题 |
水平2 | 水平4 | ||||
地貌观察的内容 | |||||
第一部分:本节教材解析—走近学科素养
【必备知识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地理事实
1.地貌形态与规模
(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顺序
(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的大地貌(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
(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核心概念
地形: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
地貌: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形。但是实际上比地形的范围更广泛一些。
【必备知识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地理事实
1.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是高度和坡度
(1)高度
①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②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坡向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①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巨大。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蚀。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②坡向
坡向:依据热量分为阴坡和阳坡,依据风向分为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2.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都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核心概念
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绝对高度:绝对高度也叫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高度叫作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
坡度:地表陡缓的程度。
坡向:山坡所面向的方向,如山坡向东叫东坡,向西叫西坡。
第二部分:本节典例设计—落实学科素养
【本节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落实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视频、图像等识别3-4种地貌,会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地貌观察的顺序、地貌观察的内容。
第一部分,从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引出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出地貌观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等。
第二部分,观察地貌的内容,首先了解地貌的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其次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态、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最后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都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核心素养如下:
核 心 知 识 | 1.地貌观察的顺序; 2.地貌观察的内容 |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 核 心 素 养 |
【学情整体分析】
地貌的观察因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校园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同时这部分内容和初中等
高线知识结合比较紧密,需要对初中知识进行回忆整理,所以这部分内容给初中地理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困难。
【教学活动准备】
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探究本地某地貌形态观察顺序及内容。
活动目标:选取考察区域,制定观察规划,撰写观察报告。
活动准备:
1.在互联网上搜集选定考察区域的地貌图片及资料介绍。
2.实地观察选定考察区域的地貌形态。
3.根据收集资料描述选定地貌的特征。
任务专题设计
任务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
活动:了解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
任务二 地貌观察的内容
活动1:高度的观察 活动2:坡度、坡向及其他要素的观察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描述地貌特征。
2.结合图片,分析地貌观察的具体内容,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教学策略设计
以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例导人,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地貌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观察需要注意的事项;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堂探讨地貌观察中注意的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布置课下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教学方法建议
案例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地貌观察的顺序;2.地貌观察的内容。
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2.地貌特征的描述;3.阴坡和阳坡判别;4.迎风坡和背风坡判别。
教学材料准备
题西林壁教案视频等多媒体课件、教材、挂图。
【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导入
教师展示庐山图片,配文《题西林壁》
【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庐山
教师: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貌往往呈现不同的形态。那么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貌的观察。
(设计意图)以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貌观察知识的兴趣。
教学精讲
◆ 任务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
活动1:了解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
教师: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观察地貌应该选择合适的位置,那应该选择什么位置观察呢?
(整体设计分步落实)借助问题组使学生有步骤地了解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6,分组思考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地貌观察的位置、方式、顺序、手段
1.在什么位置观察? 2.通过何种方式观察? 3.按照什么顺序观察? 4.有哪些手段可以采用?
小组1:地貌观察应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