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
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读题、解题
(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
(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
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
(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
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一半是红,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
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半江是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
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6.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
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
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
是一张精致的弓。)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一半呈现红。在月
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
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⑥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⑦ 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
景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五、课后习题
1.背诵古诗。
2.这首诗作者;诗中表现红日西沉时景的诗句
是:,。表现新月东升时景的诗句是:。全诗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和一个地方有关。江西,我们班有哪些同学是来自江西的?江西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庐山。多媒体欣赏庐山风光。
二、读题、解题。
庐山的出名不光是因为它秀美的风光,还因为一首诗。大家知道是哪首诗吗?引出试题,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
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朗读展示,感悟美
(一)请学生朗读这首诗。示范朗读。
(二)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