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逐句译⽂
简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因碑⾸刻七佛像,⼜称《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三简介:
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写的。太⼦李治(⾼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勒⽯,朱静藏镌字。碑⽯⾼9.4尺,宽4.2尺。共30⾏,⾏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格,⾸推《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成,故为世所重。碑⽂选⾃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雅集《兴福寺碑》,唐⽞序集《新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由来:唐代僧⼈⽞奘法师西⾏取经,历尽千⾟万苦,冒⽣命危险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圣教序》的由来:
之震动,太宗对⽞奘艰苦取经伟⼤精神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九年⼆⽉六⽇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流传,⼜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家认为这篇碑⽂,⾮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贵”,然羲之乃晋⼈,不可再起⽽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作。释怀仁原是⼀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集字的⽅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太宗为了⽅便怀仁的集字⼯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共⼀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宗李治的⼀篇记和⽞奘本⼈所译的《⼼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经营,终成此碑。⾜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成也。此碑⼴采王书之众长,⾮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以代表王⽒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清⼈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挥洒,神采
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作品评价甚⾼,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怀仁始。”的确,这⼀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此碑功德⽆量,直⾄今⽇仍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碑帖。
《圣教序》主要特点:
(1)字数多。全碑共1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书、草书杂糅其间,⼤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如,对后世书法
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作⽤。
(3)变化多。⼀是笔法⼗分丰富,楷、⾏、草、⾪、篆各种笔法⽆不⽤之其中;⼆是结字新颖⽣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不体现变化翻新。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时长
达18年之久,可见其⽤⼼之良苦。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译释:
⼤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仪有像,显覆载以含⽣;四时⽆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平凡⽽愚蠢的⼈也能知道它的⼀些征兆;要通晓明⽩阴阳变化,即使贤能⽽智慧的⼈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天地苞乎阴阳⽽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难穷者,以其⽆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难研究透的原因,
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也会明⽩;⽽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举威灵⽽⽆上,抑神⼒⽽⽆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切的境界,也主张⼴泛救济众多⽣灵,⽤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量也没有下限。
⼤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处说⼜能收拢⼀丝⼀毫。
⽆灭⽆⽣,历千劫⽽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不灭,超脱⼀切,所以虽历经久远⽽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数
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深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疑惑者哉!
所以众多平凡⽽⽆知的⼈,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对佛教⾼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则⼤教之兴,基乎西⼟,腾汉庭⽽皎梦,照东域⽽流慈。
然⽽佛教是在西⼟产⽣并兴起的。流传到东汉就象明亮的美梦⼀样,照耀着⼤唐⽽传布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未驰⽽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知遵。
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佛的语⾔还没完全传播开,⽽教化的⽅式已经完成。当佛教深⼊⼈⼼,恒显于世,⼈们敬慕德⾏也懂得遵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在漫长的等待中,⼈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了变化。
⾦容掩⾊,不镜三千之光;
佛陀⾦⾊之相,不⽤镜⼦⽽观照三千⼤千世界。
丽象开图,空端四⼋之相。
佛像不⽤任何凭借即能显现三⼗⼆相,⼋⼗种好。(丽象:美好的形象。开图:展⽰描绘。空端:⽆有凭借。)
于是微⾔⼴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于⼗地。
于是精妙的语⾔⼴为流传,从三途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佛陀遗留的经说长久地传播,引导众⽣按⼗地修⾏。
然⽽真教难仰,莫能⼀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然⽽真正的佛教难以追溯,不能统⼀到根本归属。⽽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是⾮;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了争执。
⼤⼩之乘,乍沿时⽽隆替。
于是,⼤乘佛教和⼩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有个叫⽞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
他从⼩就很聪明,⼼怀忠诚,早就能明⽩“三空”的教义;长⼤后他的神情、性格⼜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
松风⽔⽉,未⾜⽐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其朗润。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中的朗⽉,也⽐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
故以智通⽆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迥出,只千古⽽⽆对。
所以他智慧超,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超脱六尘,不同于常⼈,多少年来没有⼈可以和相提并论。
凝⼼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门,慨深⽂之讹谬。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修炼⾃⼰,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扩⼤佛学古代的经⽂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净⼟,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净⼟,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他冒着⽣命危险在万⾥征途上⾏进;他拄着拐杖独⾃远⾏。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起,空外迷天。
途中艰险⽆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进途中有时不到栖⾝之地;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难辨⽅向。
万⾥⼭川,拨烟霞⽽进影;百重寒暑,蹑霜⾬⽽前踪。
在万⾥⼭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影;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留下他踩霜宿⾬⽽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有七年。
诚⼼愿望为重,千难万苦的⾟劳为轻,期望着⾃⼰的⼼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探询追寻正教。
双林⼋⽔,味道餐风,⿅苑鹫峰,瞻奇仰异。
他经双林、到⼋⽔,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贵风尚;去⿅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在先贤圣⼈那⾥接受了深奥的学问。探寻到幽深神妙的途径,精通了深奥的学问。
⼀乘五律之道,驰骤于⼼⽥;⼋藏三箧之⽂,波涛于⼝海。
对于“⼀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对“⼋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滔滔不绝。
爰⾃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凡六百五⼗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于是⽞奘从所经过的⼤⼩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共六百五⼗七部,翻译成汉⽂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于东垂。
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量的佛法象及时⾬⼀样遍洒在⼤唐的国⼟上。
圣教缺⽽复全,苍⽣罪⽽还福。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活的百姓⼜得到了幸福。
湿⽕宅之⼲焰,共拔迷途;朗爱⽔之昏波,同臻彼岸。
熄灭了⽕屋⾥燃烧的熊熊烈⽕,(解救众苍⽣于⽔深⽕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向;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到达超脱⽣死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所托。
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坠⼊苦海,⾏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升华。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岭,云露⽅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如桂树⽣长在⾼⾼的⼭岭上,云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清澈的湖⽔,飞扬的尘⼟就不会玷污它的叶⼦。
⾮莲性⾃洁⽽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拨开迷雾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树原本贞洁,是因为它们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所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知,犹资善⽽成善,况乎⼈伦有识,不缘庆⽽求庆!
花草树⽊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类有⾎有⾁有思维,何不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冀兹经流施,将⽇⽉⽽⽆穷;斯福遐敷,与乾坤⽽永⼤。
希望这部《⼤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布,象⽇⽉⼀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间,与天地共存,发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