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长郡雅礼一中附中联考----亲临得灼灼真知   多维见落落全局
作文题目
【炎德·英才2024届高三四名校联考·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一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个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很多时候,真相是一个多面体,每一面都相对真实,我们的视角影响了我们的判断。所以,要全面收集、整理和筛选信息,尽量避免立场先行,要学会合理质疑,进行多方考量,努力探寻真相的全貌。
我们看待问题, 
不能主观臆测, 
尊重客观事实, 
相信耳闻目见, 
但耳闻可能为虚, 
眼见也未必为实, 
要准确地认知事物 
你需要获得更充分的信息, 
从不同角度看, 
整体地看, 
全面地看, 
辩证地看, 
理性地看, 
尽量深入而又能“跳出”来看!
材料分析
《石钟山记》是1084年苏轼游石钟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通过探究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得出认知规律:要正确判断事物,要认真调查,求真求实。 
《题西林壁》是写景诗,又富含哲理。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侧看奇峰突起,角度或远或近,看到山和气势也不相同。后两句写作者的游览感悟:不能
辨识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只能看到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的局部,认知就有片面性。此诗也反映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局中人往往受到认识条件限制,而看不清事物全貌和真相。 
审题提示
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现,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几乎年年都会训练相关角度:《2023湖南师大附中一模:58分的层进式作文》《2023湖南师大附中二模作文:当理性稀缺,当热情消退》《2022湖南师大附中一模作文:理性思考、批判质疑》。
作文材料体现了苏轼在不同诗文中有关“认识论”的不同观点。行文时,要到两则材料的关联。可以视两者为对立关系:材料一强调“眼见为实”,材料二强调“眼见未必为实”;也可以认为两者是统一的:材料一突出“认识事物要有求真求实”,材料二突出“认识事物要更整体全面,表面局限和偏差”。
对苏轼的观点,可以肯定认同,也可以审慎思辨,这也是批判思维的体现。比如,获得真知
也未必要耳闻目见(针对材料一),而且耳闻目见的也未必就是真知,还需要全面看,不同角度看,“跳出来”看(结合材料二)。  拨开迷雾
典型立意
1.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 
2.眼见未必为实。 
3.认识事物,应注意观察的视角。 
4.切忌主观臆测,尊重客观现实,认知有深度和高度。 
5.相信眼见为实,又要警惕被“眼睛”欺骗。 
6.看待问题,避免片面、局部、狭隘,力求全面、整体、开阔。 
7.有求实精神,避免认识的局限和偏差。 
8.保持独立见识,而不轻信盲从。 
9.既要“看见”,又要“看全”。 
10.不为主观情绪所困,客观理性认识事物。 
…… 
精彩标题
看得见,看得全
拨开迷雾见庐山
智者,不囿于方寸之间
亲历全知,以观世界
入则察之,出则思之
发现全新的天地
拒绝臆断,远离偏见
事实显真知,全面得灼见
求真求实,看见看全
真相的突围
近见与远观
循此苦旅,以达真理
走出那座“庐山”
走出庐山,洞见真相
拨迷雾,见真容
透过真相的面纱(盛习尚)
明辨“庐山真面目”(何沐祺)
拂去浮尘,方窥其本(熊意达)
先有视界,方识世界
拨云见日,终识庐山
双眼自将秋水洗
全局观天下,实践出真知
多维眼光识大体,切身实践探幽微
佳作升格
亲临得灼灼真知   多维见落落全局
作者:2024届高三某考生
升格指导:湖南师大二附中 胡蝶老师
“事不目见耳闻”,固不可臆断其有无,万事唯亲临,言语才有所依仗。但又有言,“亲眼所见,亦非真实”,此谓之“当局者迷”,故一维所见仍不足为据。因此,欲探究万事之本,发掷
地有声之音,恐唯有:
抛弃臆断,亲临获灼灼真知;摆脱偏狭,多维见落落全局。
“亲临”是睹全局的始端,是触真知的钥匙。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而在当今社会,不做调查,张口瞎说的人并不鲜见。他们常操着“唯我独醒”的口吻,评点世间人事。譬如司马南之流,秉持“真相不可能三角定理”,善于言辞,漠视行动,只问情绪,不谈逻辑。他们谈问题只攻击安全之所,不涉足危险之地;只骂表面之脓疮,不究溃烂之根本;只迎合众情绪(维护自身流量),不提升众认知。正因如此,他们既安全又有影响。
而可悲的是,不知“亲临”且懒于思考的人也比比皆是。他们成为居心叵测者制造的烟幕里的囚徒,自以为晓天下大道,掌人间正义,殊不知自己只是被其收割的“流量韭菜”。我们绝对不能加入其中,任其猖獗。而要识破其生财之道,以“亲临”作护盾,抵挡住销骨之论。
而如果只“亲临”其境,不做全面调研,则极有可能偏听偏信,暗于真相。故而,我们还要认识到“多维”的必要性。
“多维”之“横岭侧峰”、“远近高低”、“身在此山”,皆是观全局的视角。亲临所见,或许不假,但退后一步,换个角度,则所见大不同。但苏轼的诗中之义仅止于此吗?他所说的七个维度所见之境,孰真孰假?或者七维所见之综合就是“庐山真面目”?我们不能妄下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七维所见要比一维之见要全面,更比道听途说真实。尽量多维观物,是理智决策的前提。且说,擅长掌全局者,皆是能多维观事而从容处事。唐太宗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我党执政,民主集中,倾听各党派代表意见,为民谋永利。正因如此,前有贞观之治,后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兼听”能“多维”见事,让人不囿于一见,能通观全局,理智决策。
然而,要做到“亲临”与“多维”,确非易事。
“亲临”是临“至关事(地)”。但“至关事”不是刺探明星私生活,“至关地”不应包括世界遗产地,军事禁区等等。亲临之事物,应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学术真知,关乎专业技能的发展,关乎国家尊严,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界内亲临。“多维”是见多面,但兼听不一定明,很有可能如同老子所云“五让人目盲,五音让人耳聋,五味让人口爽”,也就是说,在纷繁的信息中,如果不加辨析,我们很有可能迷失方向,失去主张。所以,在实地调研和多维见物的同时,一定要多多往顾初衷,并权衡比较,这样才能离“庐山真面目”越来越近。
时代如翻滚不息的洪流,嘈杂喧嚣;幻象如经久不散的迷雾,遮日蔽月。我们无法让错误闭嘴,但能用理性锚定立场,用明智照亮前路。正所谓:
去亲临求证,用热烈的目光寻灼灼真知;
善多维发现,用睿智的思想统览落落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