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景观传承与重构
——以厦门大帽山寨仔尾里项目为例
陈志锋
(厦门特房嘉湾房地产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10)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是挖掘提炼乡村景观,并对乡村景观进行传承与重构。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科出发,通过厦门大帽山寨仔尾里乡村旅游案例,提出近乎自然的生态修复原则、在地性的文化传承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沉浸式体验的人性化原则四个开发建设原则,分析总结村落的景观要素和结构形式,探索价值传承与空间重构的三个设计策略:“尊重地域特征,留住乡愁记忆——并存与再生”“传承场所精神,重构景观空间——转换与新生”“调和乡村景观,赋能旅游价值——调和与共生”,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景观;传承;重构;寨仔尾里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jki.csjz.2021.36.51
Landscape Inheritance and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Tourism
—— A Case of Zaiziwei Village in Damaoshan, Xiamen
Chen Zhifeng
(Xiamen Tefang Jiawan Real Estate Co., Ltd., Xiamen Fujian 361010,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of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is to excavate and refine the rural landscape, and to carr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landscape. Starting from the subjec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gives a case study of village tourism in Zaiziwei village in Damaoshan, Xiamen, puts forward four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namely,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lose to nature, the principle of local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rinciple of humanization of immersion experienc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landscape elements and structural forms of the village. Then it explores three design strategies of value inheritance and space reconstruction: “respec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retaining nostalgia memory - co-existence and regeneration”, “inheriting the sp
irit of place, reconstructing landscape space - transformation and rebirth”, “harmonizing rural landscape, endowing tourism value - harmony and symbiosis”,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rural landscape; inheritance; reconstruction; Zaiziwei Village
1乡村景观与乡村旅游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区范围内,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形成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综合表现,既包括乡村人文景观,也包括乡村自然景观[1]。乡村景观具有物质与非物质性的特征,是见证了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下人文与自然的生态景观特征。研究团队将乡村景观中有形的物质景观主要分为农田景观、果林景观、草甸景观、山体景观、水系景观、建筑景观、路径景观等;无形的非物质景观主要分为农事活动、手工技艺、文化节庆、民间习俗等。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欣赏、体验乡村风光、风情、风貌、风物和新农村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形势由传统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过渡到度假旅游阶段[2],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造成了乡村景观的无序化、城市化与商业化倾向[3]。一是没有先导性的规划,毫无章法、单一地对乡村景观进行“加法”建设,破坏了乡村景观的“纯净”;二是受城市大拆大改建设思维的影响,效仿城市景观的模式化建设,破坏了乡村景观的生态“野趣”;三是旅游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乡村空
间的使用更多地服从游客市场的需求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却渐渐失去了地域特征,破坏了乡村景观和乡土文化依托的“土味”[4]。
发展乡村旅游是当今消费大升级背景之下体验经济的产物,乡村旅游的价值也主要表现在区别于城市旅游,乡村独特的自然地貌、田园景观、村落肌理、民俗文化、农事文化等,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性、生活性和综合性特征。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普遍存在旅游产品单一、开发零碎化、同质化严重和文化认同感低的问题,而一些成功的案例也是根据各自乡村的特征打造旅游品牌产品。例如,关中印象体验的袁家村、悠久避暑文化的莫干山、江南水乡文化的乌村、打造客家IP文化的甘坑小镇、千年禅文化的杭州法云古村,这些乡村的特征就是在地性的乡村景观,恰当地传承乡村景观是实现生态保护、文化归属的乡村人居环境目标的理想途径。因此,本研究尝试从风景园林专业出发,以乡村旅游为引擎,以乡村景观赋能旅游价值,通过寨仔尾里项目案例实践,尝试探索乡村景观传承与重构的设计策略。
2厦门大帽山寨仔尾里项目案例分析
2.1项目背景概况
大帽山寨仔尾里为原大帽山国有农场村庄,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大帽山中部,距翔安中心城区22  km,距同安中心城区20  km,距厦门本岛55  km,地理位置偏僻,但
作者简介:陈志锋(1987-),男,硕士,园林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交通便利。海拔300  m,属于低山丘陵地貌。村庄区域面积23.33  hm 2,依托自然山地及生态资源,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围绕乡村度假主题,将质朴的田园生活、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乡土文化融入项目的设计建设理念当中,拟建成“度假+农业+文旅”的乡村度假旅游综合体(见图1)。
村庄创建历史短暂,没有明显的标志性建筑,如宗祠、庙宇、学校等。项目设计前已完成95  %以上的村民移民安置,使得整个村庄近乎“荒野”状态。从村庄的山水景观格局分析,环山相拥,地势北高南低,属于“枕山面水”的传统村落格局。建筑依山势而建,具有层次鲜明、轮廓清晰
的乡村景观天际线。村庄有特有的、典型的“红砖白石双
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闽南古厝、田园风光、乡村街巷、田埂小径、潺潺溪流、池塘蛙鸣、百年古树、桂圆飘香等原始乡村景观资源。
原始村庄功能空间布局可分为村落核心生活空间、农田果林生产空间、环山碧水生态空间。延续村庄传统的景观格局,乡村旅游度假村落的重新定位下,将村落核心生活空间细分为民宿度假区、村落商业区、后勤运营区;农田果林生产空间细分为田园体验区、农业生产区;环山碧水生态空间细分为团建拓展区、溪塘景观区和童趣乐园区。民宿度假区包括6个高端精品民宿组团、9栋古厝民宿,共近120间客
房,180张床位,提供给游客多样的居住空间选择,并能通过不同的居住空间体验不同的闽南建筑文化特征;村落商业区包括山遇桃源文化餐厅、山遇小南山闽南特餐厅、山遇休闲茶馆、山境书院会议中心、半晌时光咖啡美学馆、得闲茶室禅茶养生馆、心田手作馆、山境乡食馆、山境市集、古树广场等,充分丰富项目文化体验及高端度假功能;田园体验区和农业生产区包括奇妙田园、山境番薯田、农业生产园;溪塘景观区包括桃花溪、童趣谷、竹林休闲栈道等;团建拓展区包括团建拓展园、山境射箭场、高空滑索、丛林穿越、山境牧马人等,为游客构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健康的绿度假生活环境;
村落核心生活空间
环山碧水生态空间
农田果林生产空间
后勤运营区民宿度假区
村落商业区
(a)(b)
田园体验区
农业生产区
童趣乐园区
建拓展区
(c)
(d)
图2 寨仔尾里功能空间布局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 寨仔尾里乡村度假旅游综合体(图片来源:
大帽山公司)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后勤运营区包括办公、宿舍、食堂、仓储等保障项目正常性运作功能(见图2)。2.2项目的开发建设原则
通过现场排查摸底,实地查勘,调研项目情况,基于自然山村具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农田资源、闽南古厝资源等,以及定位为乡村度假旅游项目,研究团队也顺理成章地将项目的开发建设原则归纳为以下四点。2.2.1近乎自然的生态修复原则
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的环境底,特别是对山村旅游项目来说,良好的自然环境将吸引游客来游玩,项目的开发以生态保护理念为第一位。项目的开发选择以自然景观融入整个自然生态中,选择乡土树种,以就地取材为主,遵循生物多样性的自然营造法则。2.2.2在地性的文化传承原则
乡村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的品牌差异是在地性的文化价值,乡村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在建筑、院落、村
道、民俗、农耕等方面。坚持乡村文化的传承需要对其进行挖掘和提炼,甚至需要对文化要素进行重构和整合。2.2.3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
对待乡村景观需要一种继承和融合的思维,而不是以个人的、狭隘的观念来改造乡村,继承和融合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避免开发的不可逆性造成的
破坏,需先识别出既有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内容,并
对不可再生资源采取严格分级保护措施,并以其为中心划分核心保护范围、生长控制范围、协调发展范围。例如,将项目建筑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协调发展区(见图3),并以此有序地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建设。2.2.4沉浸式体验的人性化原则
从观光休闲旅游到度假旅游,最大的提升价值在于沉浸式的体验过程,是从场景建造到情景营造的提升,通过场景复原技术手法,游客深度融入此景此情,实现乡村度假旅游的别致体验。同时,游客良好的沉浸式体验需要人性化的安全性保障,这点是最微妙的,也是最难以把握的,过度考虑项目就成了城市化景观,缺失考虑又会造成游客体验不佳。
2.3乡村景观传承与重构设计策略的提出
罗丹说过:“尊重传统,把传统所包含的,永远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区别出来。”这种永富生命力的东西是传承中的理想,是一种文化意义上永恒的时代精髓,它在反复历练中得以延续、得以发展、得以永生,因此对于传承者而言,必须吐故纳新,这种精神将是后人最为珍贵的文化食粮[5]。重构是从功能角度出发,通过优化结构组织或选择要素组合形成新的空间内容与形式,达到新的功能需求或更为合理便捷的功能需求。简而言之,传承是对文化价值的态度,而重构是对空间功能价值的思考。而乡村景观的传承与重构,归根结底就是处理乡村内外新与旧、传统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不管它们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
要素与结构共同构成空间,空间赋予功能,功能的需求也逆向要求特定的空间载体,也会选择相应的要素与结构进行有机或无机的组合。乡村景观要素内容有乡村文化、地形地貌、乡村建筑、乡村植物、在地性建造材料等;乡村景观结构形式有点状结构、线状结构、网状结构、多维状结构等。例如,农作物和田埂要素在网状结构下生成了农田景观;闽南文化和在地性建造材料在多维状结构下生成了闽南古厝景观;建筑、路径、山体地形地貌在多维状结构下生成了山体建筑景观;等等。
研究团队调研梳理既有空间构成的景观要素和结构形式,根据旅游功能需求的分区情况,梳理既有要素与植
图3 建筑分级保护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1 乡村景观要素的利用方式与植入要素的方式
景观要素既有要素利用方式植入要素
植入方式
文化纪念性文物
保留——风俗、农耕及农具、手作、美食
活化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挡墙保留、修复——溪塘、田埂改造、新生建筑
古厝
修缮、加固、改造翻建大厝
融入、补齐街巷、院落改造、活化乡朴民宿、后勤办公用房
融入、过渡
裸房翻建——
动植物
乡土树种保留、补植莜麦面状或线状片植
古树、自然动物
保护草花—农作物、蔬菜
保留、景观化竹类
线状片植果树保留、梳理、补植
农家生活相关植物点缀家畜
部分保留建材
河石、块石、泥土、稻草、茅草、竹、木材
重置、新生
玻璃、水泥、沥青、钢材、铝合金
对比、新生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入要素内容及方式(见表1),借鉴朱育帆的“三置论”理论体系,探讨性提出“尊重地域特征,留住乡愁记忆——并存与再生”“传承场所精神,重构景观空间——转换与新生”“调和乡村景观,赋能旅游价值——调和与共生”三个设计策略,以实现项目乡村景观的传承与重构。2.3.1尊重地域特征,留住乡愁记忆——并存与再生尊重地域特征是乡村景观传承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基础。地域特征也是乡愁记忆重要环境组成因素,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价值而言,合理利用独特的地域特征这一旅游资源,可使其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最佳品牌价值。乡愁记忆是人对乡村景观的精神感受,是乡村生活场景的原真性表达和田园意境的诗意化塑造,是强调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是人民对山水田园的精神向往、心灵归属和文化认同的体现[6]。
对待历史文物的技术处理手法主要有“修旧如新”“修旧如旧”“新旧并存”,无论哪种手法都是对事物不同阶段
“原真性”的理解[5]。
厦门风景
并存是基于既有要素具有较好的保留价值,场地内新旧景观要素物理性的、多样的“共存”,在整体场地结构上又是化学性的反应,实现新旧再生的发展理念。项目的并存与再生策略主要运用于院落空间的重构、翻建建筑的重构、古厝核心区的重构等方面。
院落空间是主人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个性化的乡村景观,也是游客返回游览的期待点。院落重构利用既有要素,结合具有美好寓意的传统乡土植物,包括石榴树、桂花、茶花、使君子、太阳花、芙蓉菊、香蕉、自然形态的三角梅等,植物结合点缀河石、农具的组景,铺装为红砖、砾石、木材,围墙为竹篱笆、红砖、白石墙等,实现新旧要素的并存与再生(见图4)。
建筑风貌控制区内存在杂乱无序的附属裸房和破坏严重的古厝,将其拆除翻建为2栋主题餐厅和7栋民宿度假的闽南大厝,其外饰面和造型尊重传统闽南建造手法,建造之初扫描原有古厝燕尾脊比例尺度,特意聘请传统工匠还原修复燕尾脊造型,使其融入古厝(见图4)。乡土民宿和后勤办公用房为协调发展区,建筑多数以小体量、闽南坡屋顶、仿夯土加碎茅草块或闽南红砖外墙实现与整体建筑环境协调,获得新旧建筑的再生。
古厝为村庄中最具有场所精神特征的建筑,核心保
护区内的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处理,采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外观修缮,结构转换,内部改造”的手法:原有墙承重的结构转换为柱网结构,内部空间变成灵活的大空间,10栋商业体验和7栋民宿度假古厝就获
得了空间再生;小河石砌筑的外墙体原建造条件差,现又经久未修,安全等级达不到经营要求,墙体结构加固技术采用墙体内侧挂钢丝网局部配筋抹灰、外墙水泥灌浆等技术,溢浆再进行勾缝处理,使得水泥材料和原有古厝形成对比关系;古厝内照明系统均采用铝合金轨道灯;天井采用钢结构和可开启的玻璃窗封闭,既保留通透性,又能满足空调使用的需要。出于人性化和安全性的考虑,陡坡分块石台阶和沥青,增加钢材扶手栏杆和点状的架空休憩平台,街巷空间也植入线状的扶手栏杆和点状的架空休憩平台,建材要素上植入沥青和钢材。因此,对比强烈的沥青、水泥、铝合金、钢材、玻璃等现代材料构成古厝由内而外的新旧并存与再生的整体,增加乡村景观的多样而统一的“景深”层次效果,以此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见图5)。2.3.2传承场所精神,重构景观空间——转换与新生
场所精神是乡村景观传承的文化底蕴,是乡村景观空间重构的精神基础,也是乡村旅游项目实现在地性沉浸式体验的精神本原。改造型项目最难的就是既要改造又要保留,为避免项目开发过程丢失了独特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空间的重构应当以传承场所精神为前提。
转换首要的是对既有要素和结构形式的判断,强调在原有场所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和功能的转型,以此达到乡村景观空间质量提升的新生,是一种标本兼治的设计策略。项目的转换与新生策略主要运用于公共开放空间的重构、体验型空间的重构等方面。
村庄历来缺少公共建筑及公共开放交流空间,迫切需要重构公共开放空间。古厝核心区原为典型私宅,
具有相对独立的前庭空间,但街巷空间尚未形成。古厝定位为开放商业,将整合原有高低错落的前庭空间,打通原有零碎、无序的路径空间,形成富有生活气息的街巷空间;街巷的铺装和挡墙取材原有块石、河石砌筑,自然形成了环境友好型的古厝街巷空间。街巷空间的打造也就是对既有
图4 院落空间与翻建大厝改造前后对比(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
图7 乡村天际线改造前后对比(图片来源:大帽山公司)
图6 街巷空间、村口形象、古树广场改造前后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前庭空间的整体转换的过程,实现乡村景观院落空间品质
的新生(见图6)。
村口有两株古树:一株为三百多年的古樟树,一株为百年杧果树。古树让人联想起悠久的历史。原址村口还有臭气熏天的厕所、刚遭受台风摧残的古树、常年被雨水冲刷的泥土道。为尊重古树构成的场所精神,拆除厕所,铺装和挡墙取材河石和块石,结合村庄案名标志形成村口景观。古树广场预留古香樟的
安全保护距离,用矮篱笆围合,使君子兰依附砌筑清晰的挡墙作为边界,广场铺装采用泉州白石间镶嵌莜麦,充满灵性的广场使古树获得新生,也成了寨仔尾里旅游必打卡的景点(见图6)。
体验型空间的重构是乡村旅游的重点,乡村旅游除
了区别于城市的村落核心生活空间外,还有农田果林生产空间。保持农业生产功能需要,根据与村落的地理位置关系,选取农田和林地植入多样的体验要素。奇妙田园中将田埂改造成景观化的田园边界,根据不同季节种植有成片景观效果的农作物,在立春、谷雨、小满、芒种、秋分等不同时节举办不同的沉浸式亲子农事体验活动。山境番薯田主打番薯IP 主题作物,设计番薯相关的活动产品及空间,如“偷地瓜”“烤地瓜”“水培地瓜”“地瓜干”“地瓜粉”等,深度挖掘提炼番薯生产食用的乡村景观文化。
5 天井空间与陡坡改造前后对比(图片来源:大帽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