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8【文本解读】审美解读:艺术辩证法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霆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磅,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虚与实
“坚实”指的是充分写实,是景象中的“有”;“空灵”则是指所达到的“神韵”,是意境上的“无,“空灵”必须以坚实为基础;只有做到了“坚实”,才可臻达“空灵”的境界。雪后的西湖所有的踪迹与声响,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作者的眼中空无一物,这是“无”;但作者却用他的独特艺术视角,描画出了西湖此刻特有的景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却真实而具体地存在着,这也是作者的感觉,又是“虚”的。虚与实就这样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了一起,且“虚”得渺茫,“实”得具体,两者相生相成,互救互济,画面感极强,湖心亭雪景的艺术形象得到了凸显,给我们以巨大的视觉冲击。【作者的写法类似于中国的绘画,画面感具有幽远的意境,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虚”与“实”之间给读者以朦胧之美。
二、大与小
作者对湖心亭雪景正面描写其壮观景象的语言并不多,只用了极为简括的两句话来描写,写出了西湖辽阔的空间感与深远的时间感,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雄浑阔大而又辽远深邃的艺术境界,给我们以启发和联想。把自我生命个体放置于辽阔的天地之间,从人的感觉与发现落笔,竭力渲染自己在面对自然时那种特有的观察、感受、思考与理解,表现出那种惊讶与敬畏、天真与好奇,既正面描写了宇宙自然之“大”,又显示了个体生命之“小”,从侧面反衬出西湖雪景的博大与有力。【作者从空间与时间的角度分析,体现出宇宙的“大”与个体的“小”。
真实的湖心亭是很壮观的,是西湖的一处“豪华”景点。但就是如此壮观、空阔、华丽、喧闹的湖心亭,在“上下一白”的雪景中,却幻化为“一点”,好似突然之间变得无比渺小、微不足道。
正是由于张岱对西湖雪景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艺术的领悟力。只有以极度渺小之个体对无比广大之自然,人才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才不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才能达到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一种亲近、默契和认同。他就能从西湖壮阔的雪景之中获得某种心灵上的满足与理解,对大千世界有了俯仰自得、目送归鸿的心领神会,以此安放或消解自己的一颗虽极小却又无比敏感的灵魂。【西雪景描写湖的“大”与文中的“一点”,张岱释放自己的灵魂。
三、冷与热
“热”的举动(“独”)西湖的“冷”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如此冷的天气也无法阻挡他对西湖的热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举动,才使他对西湖的热爱显得更加真实、真切与真诚。激情勃发的内心驱使他与“冷”有了亲密的接触,对“冷”也有了独特的感受,对“冷”有了思致深邃的探究。他营造了一种孤清冷寂的气氛,写出了雪景的冷艳之美,表现西湖的高洁品质。这源于他对西湖之美的极细微深切的审美体验,也源于他敏锐的艺术感觉,还源于他对自然物象特殊的悟性而熔铸成的哲理情思,这有助于他超出常伦的艺术风格的形成。
张岱并没有一味写“冷”,他笔锋一转,很快就写到了“热”:那在湖心亭上“铺毡对坐”饮酒自娱
的两人,那忙着“烧酒”的童子,那“正沸”的酒炉,那喝酒划拳和酒炉所发出的声响,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高声惊呼所流露出的惊讶与欣喜之情,那“拉余同饮”的热情相邀,那“强饮三大白”的豪气干云,那虽简短却不无热烈的相互交谈,还有我们可以想见的种种情形。热”是对“冷”的心境的一种干扰甚至破坏。也许唯此,我们才能去探触作者真实的内心。【环境之“冷”与内心之“热”;喝酒之“热”与内心之“冷”,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雅与俗
俗:在湖心亭上饮酒作乐,则为庸俗之事。品鉴山水自然,却以口欲满足代之,俗也;本应独自欣赏、放松心灵之兴,却因他人喧闹而被搅扰,俗也;原为自由飘荡、对话天地之举,却被俗人讥为"痴‘'者,三俗也。有此三俗,使原本快乐的心境、热情的态度,突然变得有几分扫兴与落寞、哀愁和感伤。
雅:远离世俗而又超越世俗的“看雪”行为,“率性任直,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可以澡雪人的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滋养人的身气,催化人的新生。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的雅人雅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独立不羁、冰清玉洁的人格特质,他的孤高而至性的鲜明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