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成语接龙昆曲·六百年的传奇
禁忌四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的开头这样说道:“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是昆曲。
六百年是怎样一段的岁月,何以走出了这样一段不朽的传奇?一曲名篇,经典唱腔百年传;翩翩水袖,水墨江南醉人眼。笛声飞扬,吴侬软语,娓娓道来六百年昆曲的春秋路。昆曲为中国戏曲贡献了完备的舞台艺术体系、经典的曲目及顶尖的艺人,而昆剧被称为“百戏之母”,正源于此。昆曲艺术是以生旦戏为主的,这一特点与昆曲成长于江南园林、也成熟于江南文化这一特点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春”的美学特。尽管不是身临其境,投影仪投下的画面,音响里传出的唱腔,还有琴笛锣鼓的应和,亦让我悸动不已。精美的妆容,唯美的水袖,绝美的唱腔,无声不动,无歌不舞,一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牡丹亭,让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又喜从“终”来,拍手叫绝。昆曲六百年的纪录片里的昆曲都只是片段播送,但即使是片段,那六百年的起起伏伏依然如波浪般汹涌袭来。细细谛听,苏州园林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争着在述说西施与范蠡的《浣纱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牡丹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长生殿》,复社文人与秦淮歌妓的《桃花扇》......一段一段皆是传奇,一曲一曲皆是天籁。
周末的时候,花9个小时看完了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关于印象,如果说绕梁三日,甚假;只是在那9个小时里,我仿佛已不是我,而成了牡丹亭上的一片瓦,成了那后花园中的一株草,无声的看着这一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一曲《蝶恋花》开唱:“百计思量几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处,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剧尾:“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如此惊天动地的爱情,古代版的人鬼情未了,佳人死而复生大团圆收场。如果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悲剧来使人铭记,那么汤显祖的《牡丹亭》则符合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喜见大团圆的观念。四百多年前的故事在今天的舞台上上演,正如纪录片里所说的:“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演出也许是双重意义的:一场是柳梦梅和杜丽娘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而另一场则是一个民族对于美的忠诚守护。”几百年的时光就这样凝固在苏州园林的一砖一瓦上,一花一草里,几百年的时光就这样流转在昆曲的一唱三叹中,飘动的裙裾、飞扬的水袖里,我们追溯的是那些日渐遥远的人和事,是一个民族对美的梦想和追求。
纪录片里青春版的杜丽娘在《游园》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让我想到了这样一首诗: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不过这里的北方应该改成南国了,因为只有南国的小桥流水人家才能出落这样细腻柔情的大家闺秀。虽自古就有女子无才便是德,大家闺秀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对女子的训诫,但这些禁锢并不能束缚住杜丽娘追求自由爱情的心,她
坚定执着,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相比之下,20世纪60年代梅兰芳大师以六十七岁的高龄在《游园惊梦》中扮演十七八岁的少女杜丽娘,虽扮相全无龙钟,身段婀娜多姿,音柔情似水,且整整60分钟的电影,大师以大青衣风范演闺门旦,高水平的技艺,让人浑然忘却扮演者竟然是个年近古稀的老者,可以说风华绝代。然而众所周知,梅兰芳大师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虽幼时学过昆
曲,但京剧才是本行,比较之下,就会发现大师的唱腔与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的昆曲唱腔有明显的差别,字音都带有京剧的味道,不似昆曲唱腔的细腻,婉转。萌芽发展于江南苏杭的昆曲,受到的是江南水乡的滋润,似水的柔情,懒缓的步调,细腻的神情,这样的杜丽娘是小桥流水园林人家的深院闺秀;并不是京剧中达官显贵家的娇贵金枝,深闺之中的她,是小家闺秀的,不是大气外露的贵族小。江南烟雨水乡孕育的昆曲,是江南的精灵,柔媚、娇俏、飘逸、俊秀;是水乡的女儿,典雅、细腻、清新、脱俗;它来源于宋词音乐,又掺杂了些许民间小调,伴着悠长的笛音和优美抒情的“水磨调”,氤氲出一个纤尘不染的诗书境界,而那沿袭自唐宋文章中诗化的唱词,又仿佛在向人们不断的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春花秋月,悲欢离合。那是历经时光过滤,岁月洗礼的中州古韵,仿佛是从远古传来的一阵阵呢喃,发人深省。
对于昆曲,余秋雨这样说道:“它是一种美丽的辉煌,它是一种让人怀念的过去。怀念它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和骄傲。”的确,昆曲带给我们的感动是前所未有的,昆曲的生命跟中国文化的生命一样,不是只属于哪一代,它是世代流传的,如同一出永不谢幕的长剧,一次次的场景变换、一年年的
人物更迭,转眼就是六百年。八十多年前,四十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他们花尽毕生心力来守护着昆曲的一脉香火;五十年前,在戏剧家袁牧之和作家丁玲的帮组下,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让我们看到了昆曲的凤凰涅磐,这一切都在展示着这门古老艺术的永恒魅力。如今,昆曲的舞台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如戏曲专家廖奔所说的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是啊,六百年来,她已经深深嵌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或许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都会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却会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昆曲在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是全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现时,昆曲,这份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遗产,以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世界和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堂课,老师只在前面简单介绍了一遍,接着便开始放视频,一放就是两大节,或许是夏天天气的原因,下午一二节的课,我总是心不在焉,趴在桌上,无精打采。虽有睡意,但时不时钻进耳朵的声音,一点一点清除着我的瞌睡虫,总觉得这是昆曲的魅力之一,不是打扰你的睡眠,而是让你慢慢清醒,如春风般,直沁心脾。或许这也正是我会喜欢上这种声音的原因,锣鼓声咚咚锵锵,井然有序,曲调清晰,并不是没有规律乱敲一通。笛声悠扬,琴声婉转,轻叹一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正如古人常说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爱这样的味道。这就是昆曲
中的词,能从细微之处窥出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境界与寓意,展现着人情的美、精神的美、文学的美,让人在细细品味之余生发出一丝感慨,几分惆怅。
2011年元宵节爱与恨,这不仅仅是昆曲中经常演绎的故事,也是古今中外所有戏剧共同的主题。在《惊梦》中杜丽娘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一个关于爱情的梦,仿佛五月的晴天,闪了电,动情以后,又是相思成疾,让她用尽一场轮回的时间,终盼郎人来。本以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终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想却是还魂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才明白,原来流年不似水。再看看我们,蓬勃的年纪,却已在想当年,还没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就以开始感叹时光的易逝,多可悲。看过戏曲简介的同学说,杜丽娘多不现实,
红薯怎么种春节音乐纯音乐爱上一个虚幻人,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个笨女人。我当时也同意这个观点。但是在看完《牡丹亭》后,我改变了看法,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女子,执着,坚强,不怨不悔。一口吴侬软语,一颗忠贞不变之心,这个蒲苇一般的女子,有着磐石一般坚定不移的爱情信念,她相信爱情是美好的,尽管深闺锁住了她的双脚,却锁不住她带着憧憬的自由的心。时间带走了她的躯壳,墨画留下了她的情意,时光流逝,却仿佛是宿命的安排,逃也逃不掉,她终究还是同他相爱了,这与人鬼无关,关乎的是纯洁的爱恋。光阴易逝,红颜易老,当我们最终都像秋叶一样打着旋儿飘落时,唯有爱会在我们的墓地上永恒。
七夕节表白文案故事的结局,当然是完满的,典型的中国人情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莎士比亚认为悲剧更能发人深省,而我觉得喜剧一样能让人去思考,去品味。也许你知道生命可贵,但你无法明白生命如何可贵,经历过九死一生,你方能体会。九死,一生,如杜丽娘一场生死轮回,终与柳梦梅成眷属,过程需历经几多艰辛,方能体会结果的珍贵,也更加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果。杜丽娘赢得了这场爱情的仗,看客的人心也得到了宽慰,否则,前段已是令人于心不忍,肝肠寸断,结局再是劳燕分飞,估计古人是再也无法提起勇气再看一遍这样的悲剧版《牡丹亭》了吧,今人也如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梁山伯死了,祝英台殉情了,莎士比亚也许就会在这里搁笔,一个凄惨的悲剧,看了会让人痛心疾首,却又束手无策;而我国的古人则是不停笔,让他们化蝶双飞,做一对蝴蝶恋人,多富有戏剧性的喜剧结局,让人在痛苦的环境下,对光明的未来还抱有期许,还有信仰,不会破罐子破摔。我想这也许是喜剧出的地方,让你心中的小火点持续燃烧,在经历困境之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为了安抚观众不忍的心,也是为观众建构了而一个信仰:坚持下去,事情都会完满。我爱这完满,这还魂还的令人宽慰,令人欣喜。
昆曲是得益于吴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才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园林文化也是吴文化中杰出的代表之一。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曾对他的学生说过:学园林的人亦应学些昆曲。《游园》中,杜丽娘在丫头的指引下来到自己家的后花园中,才惊觉,这一片春光,已经对她闭锁了十几年!她不禁叹道:“不到园林,怎知春如许?”昆曲的词曲本身即透着含蓄、内敛而重精神、重感悟的中国式哲学思维,而南
方园林的建造亦言意境、内涵,意境因情景不同而异。苏州园林, 其池多曲, 其境柔和, 它所体现的园林意境幽美自然, 经得起细细地推敲, 令人余味无限。如果你细细品味昆曲,你一定会发现那悠扬的笛声和着莺啼燕啭般的昆腔,在中国的历史中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而在昆曲中,你总能听到那沁入心脾的笛声,悠扬,柔美,正适合中国古典园林那小庭深院的幽雅情境;和着昆曲唱腔低回婉转,余韵悠长,与诗画意境、园林意境一样,百转千回,绕梁不散。“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 啊呀人儿啊, 守的个梅根相见。”这一段是在牡丹亭中, 主人公杜丽娘的情感被庭园美景所唤醒,为获爱情自由不惜生命的代价的表白。昆曲与园林所蕴涵的哲理是自由,是安居,是老子的无所为,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世外桃源, 是挣脱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场所。
白先勇先生曾说“昆曲无它,唯一美字。”昆曲的美是一种重心灵感悟体验的精神,是通过唯美化的形式表现传达给观众的,可以说注重体验感悟和形式表现正是昆曲写意性与唯美化之间最主要的契合点。柳梦梅叫画叫得声声啼血,唤醒三生石上一段情缘,那种惊天地的唯美,那种衷怀投入的痴狂让人毫不迟疑汤显
祖大师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如有用一个词来形容昆曲的这种美,我想只有“空谷幽兰”可以,“夫幽兰之生空谷,非历遐绝景者,莫得而采之,而幽兰不以无采而减其臭……”这一种美,是为自己而美,不为迎合。一曲昆曲,如霓裳羽衣,惊人之美,宛若天上来。
这是一个不朽的传奇,历经了六百年兴衰,“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梦。”昆曲的悠悠雅韵,将永远回响在那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之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