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标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三大优点:
1.审题精准。作者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抽绎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材料的实质。
2.标题夺目。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也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的意味。上海高考作文
3.富有思辨。在行文中,作者充分施展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例子,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有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或许就体现在一两词语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与“适当”两个词语,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与“平衡”两个词语,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富思辨的张力。
【阅卷解读】
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一类卷下的标杆作文。阅卷组判定的理由如下:
1.契合材料,立意准确。沙漠即困境,使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心中的道德、肩负的责任和社会的良知;要在不自由中舞出自己的魂。这样的立意和表达是准确的。
2.起承转合,颇得文法。这是一篇行文颇得起承转合结构之妙的议论文。作者开篇点题,用笔经济。第二段联系自我和现实,进一步阐发和引申题意,是为紧承。从第三段开始,作者转入原因分析,指出“惟其不自由,有当担,敢作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观点旗帜鲜明,掷地有声。末段,运用博喻,形象地再次扣合题意,并提出希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文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还动之以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开篇设喻引出中心,形象生动。文化犹如“鹰”,现实犹如“末世荒城”,古直悲凉之感激荡在读者心中。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指出第一段的设喻本体,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毫不拖沓。在设喻过程中巧妙扣合文题中“末世”,也暗含了下文重点要对“新生”做论述。
2.善用“然而”,行文在转折中推进。细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颇有鲁迅的风味,在论述的过程中,随着转折不断推进论述的深度。第三段中指出民族应该敬重“传统文化”,紧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进而论述应该怎么办;第四段中指出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之后,用“然而”一词,转向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我们的轻视”;在第六段,同样运用了“但”,将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要“有意识地去自觉穿越”。在转折的过程中将议论逐步推进,体现了不俗的思维品质。
3.论说举措,破立结合。先说到钱理等人文化忧虑以及为传统文化复兴所做的努力,继而进行了否定,明确需要各自的自觉,破立结合,然后在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其思考的深度与高度,非一般同学所及。
得分: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