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的三种写法
         
  今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材料作文题,需要把两句铭文结合起来加以阐发。
  单取一句铭文立意而成的文章,显然不符合材料作文的常规作法,也不是对“自选角度”的正确理解,更无法把题目暗示给考生的材料“深意”挖掘出来。至于两句铭文结合起来的阐发,一般认为就是分析“过去”与“不过去”的辩证关系。但是,对于铭文中的“一切”,也可以作进一步的细分,从过去中看到不过去,从一切中看到非一切,并以这非一切来呼应其与过去和不过去的错综关系,诸如此类,可以把人们的思考引向深入。这里结合例文,提出三种构思方式:
  关键词:个人情感
  有人以为,题目要求只说引发怎样的思考而不说联想,貌似在暗示只能写议论文。这样说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将其理解得绝对化。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文当然能较好体现考生思索所达到的深浅程度,但如果因这两句铭文引发了考生写记叙文的冲动,其思考主要就体现在如何通过细节的刻画和情节的设计,把过去和不过去的辩证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如果其对两句抽
象铭文的理解,如盐撒于水那样,能够彻底融化在形象的捕捉中,那么就会写出既切合题意,也感人的好作文来。
  限于作文的时间和篇幅,其对形象的刻画难以充分展开,这就需要在过去与不过去的时间切换中,到一种生活短时段的横断面。与此同时,也不能把这种横断面简单理解为是静态刻板的生活画面,而是要把生活中看似碎屑、平常的冲突包蕴于其中。其结果,不仅仅在时间意义上,使过去与不过去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而且,就是在空间意义上,也能构建起一种人与人、人与自我间的戏剧性冲突,这就对文章的选材提出了较高要求。例文1《那过去了的……》就是符合题意的记叙文。
  关键词:社会价值
  就高中生而言,平时偏重于议论文训练,面对文体不限的作文,首选的往往还是议论文。虽然面对这样富有深意的两句铭文,通过揭示互相间的多重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议论该有的思辨性。但要使这种思辨性获得力量,就需要跟现实紧密联系,把这两句看似抽象的铭文,置于具体的语境中。由于提供的材料非常简单,我们无从知道犹太王大卫是在怎样的语境中刻下“一切都会过去”
  的铭文,我们更不知道契诃夫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状态,又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说“一切都不会过去”的。但是,自选角度的宽泛性,使得考生把铭文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具备了可能。所以,像例文2《不是一切都成浮云》的构思,干脆以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作为第一句铭文的历史背景,又以安妮日记为典型事例,通过把第一句铭文对应于痛苦和灾难,从中挖掘出面向未来、超越痛苦的积极价值。
  如何把历史拉到现实中来,如何在历史与现实间获得一种思辨的张力,也使得作文的内在逻辑完成从“一切都会过去”到“不会过去”的发展,这是写作者的整体意识需要在文章中加以确立的。
  这种整体意识,既体现在文本内材料间的联系,也体现在文本外的历史和当下的联系,以及文本材料与现实的联系。
  关键词:话语主体
  如果把思辨性仅仅理解为是处理两句铭文的“过去”与“不过去”间的关系,或者即便引入了对“一切”的细分,即便注意到了话语对象、话语内容与个人感情、社会现实的联系,而没有
考虑到话语与话语主体的关系,思想的触角似乎还是有很大局限。这样,思考话语言说的一切与话语自身的关系,思考所刻的话语与话语主体的关系,把话语作为一种动态化的产生和接受的活动加以思考分析,以追问话语中主体的位置。其意义,恰恰是当下建构主义教育观念中,教学活动以追问特定语境中学生主体位置的有力体现。
  就像一篇报道说的,这是一道让每个人都思考的铭文题。因为思考,过去与不过去,得以重新审视,并把思考与思考的主体置于一个不过去的当下位置。
  例文1:《那过去了的……》
  小时候最怕上托儿所,每天一早母亲送我去那里,总是连骗带哄的:“走,上街买香蕉吃。”刚吃完早饭就有香蕉吃,在当时真是奢侈得让人不敢相信。
  我牵着母亲的手就往外跑,但是走过水果摊,母亲的脚步不但停下来,而且把我的手一下子握紧,我才发觉上当,于是大哭特哭,努力要把小手挣脱出来。
  但母亲一脸严肃,几乎是把我拖到了托儿所门口的老师面前。“不哭不哭,小朋友都在看你了”,老师说。我静默下来,但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老师就把我胸前的一块手绢扯起来,擦
我的眼睛。那时候,我的手绢,是用一只别针别在胸前的衣襟上。我不想让手绢太湿润,所以硬是忍住眼泪,坐到屋内昏暗的一角发呆。突然母亲的脸在窗口露了一下,手里高举的一只香蕉,被窗外耀眼的光衬托着,我赶紧把小凳子搬到窗前,站上凳子,接住了香蕉。我当时一定有了笑脸,所以母亲说了一句:“一会哭一会笑,两只眼睛开大炮。”然后一晃就不见了。我当时觉得奇怪,窗口那么高,母亲在屋外,哪来的凳子可以让她站到窗前向我传递香蕉呢?
  许多年过去了,当母亲已是满头白发的时候,长高了的我,偶然经过这里,看到房子还在,就特意走过去,突然发现窗户是那么地低矮,屋内有些昏暗,堆了杂物,不见一人……。
  “接住,香蕉!”我觉得当年的母亲此刻正站在我的位置,探手窗内。而我似乎又站在屋内凳子上,仰头伸出手去,伸向被一片光亮衬托起的那只香蕉……
  读中学时,功课远没有现在的中学生这么紧张,我和早早放学回家,还可以去外边玩一会。天暗下来时,母亲把晚饭全做好了,差不多在父亲下班的时候,母亲把菜端到桌上,我们三个坐在桌前,等着父亲敲门。那是一所老式的平房,透过临街的木板门,能够清
晰听到过往行人的脚步声。街道幽僻,行人不多,知道父亲走近了,主要不是传来的脚步声,而是从裤兜里掏出的一大串钥匙声。钥匙用一根松紧带子系住,系着钥匙的一头放在裤兜里,另一头系在裤腰上。近门时,父亲把裤兜里的钥匙拉出来,沉重的铜钥匙互相撞击的声音在空旷的街道里回荡。我突然躲到门背后,悄悄拉住门把手,等父亲把钥匙插进锁眼扭动时,我用力把门往里一拉,来不及退出钥匙的他,几乎是被我拖进了屋子。“这小鬼!”他轻轻拍了我一下脑袋。不像拍打,更像是抚摸……
  现在,当他的生命已经走进另一个世界,当我为他打开的任何一道门再也见不到他出现时,我却还能感到他那宽厚、温暖的手掌抚摸在我的头顶,抚摸在我的心头。
  诗人普希金说过:“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例文2:《不是一切都成浮云》
  据说,有人因为犹太王大卫戒指上的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就反其意而用之,打算在自己的戒指上刻道:“一切都不会过去。”
  我不知道大卫王是在怎样的语境中刻下这句铭文的。但是犹太人在历史上的多灾多难,从
古代社会出埃及的颠沛流离,到现代社会被纳粹囚禁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苦苦挣扎,都给世人理解这句铭文,提供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语境。在困难中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以坦然的心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就像那位犹太小姑娘安妮那样,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即便长期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但仍然坚持书写日记,以自己乐观的心态和灿烂的文字照亮自己、照亮旁人,其积极态度,不正是“一切都会过去”的绝好注解吗?
  当然,以达观乃至乐观的态度相信“一切都会过去”,有勇气直面磨难和痛苦,并不意味着遮蔽磨难和痛苦,更不意味着是以消除对痛苦的感受,来制造痛苦消除的幻觉。虽然古希腊哲人留下过“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插足同一条河流”的名言,似乎也提醒了我们,时间之流会把磨难和痛苦在内的一切带向过去。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如绵延不绝的河流,难以划出一道截然的界限。且不说当下发生的一切,在现实中会留下许多物质的印记,无法被时间之流所淹没。即以过去了的一切而论,一方面,过往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都会构成当下的背景,对现在乃至未来的一切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记忆难以磨灭,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一切都不会过去”,在强调过去对现实乃至未来发生深刻的影响言,与“一切都会过去”这句铭文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貌似截然对立的两句铭文中,所能揭示的,依然是一以贯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立场。但是,针对当下的现实语境,针对当下许多人对一切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以躺倒在地的方式来娱乐至死甚至愚乐至死,以故作潇洒的态度把缠绕于身边的一切都看得如同过眼烟云,如网络流行语所谓的“神马都是浮云”,在这样的氛围中,强调当下的现实立场,强调一种坚定不移的执着态度,以沉潜于人生的真切痛苦,来磨砺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在不否认“一切都会过去”这句铭文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会对“一切都不会过去”的铭文,投以更多的赞许。
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
——上海2011年高考作文解析
杜刚
201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但是应该按照命题作文来审题。材料很简单,只有两句话“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两句看上去的矛盾的话,却给学生审题留下了很大的角度。接下来就是“主题”的问题,其实这篇作文的主题是什么,首先要看你写什么。“一切”已经说明了范围的宽广,虽然两句话都是人在戒指上刻的铭文,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是对“一切”的限制,这是题目开放性的一个具体体现。当然要想对“一切”进行范围的限定,要把题目分析清楚,下面看动词“过去”,两句铭文放在今天的背景下不难理解:“过去”就是消亡;“不会过去”就是继续存在。
从哲学角度讲,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是自然规律,那什么东西“不会过去呢”?其实从主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的角度很好理解这个问题,我刚才说这两句话表面上矛盾,实际上是统一的,但是这不是哲学辩证法的辨析题。作为作文题目,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方法, “一切都会过去”的主体应该是客观的事物,大到历史的发展,王朝的覆灭,小到人的生老病死,物的存在消亡,都可以成为写作的主题。“一切都不会过去”的主体可以是主观精神上的,
上海高考作文道德信仰,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亲情与爱情,友谊地久天长等等;也可以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了,自然法则和制度什么的。总而言之,材料做到让所有的学生有话说,剩下的事就是在审题立意的时候要注意“化大为小”“虚题实化”。
至于命题期待的背景则有宽广的腹地,时代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明显感到“过去”的速度在加快,而我们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上,如何看清时代的面目,如何认知自身的价值,并真真切切地参与进来,而不要仅仅看着古代英雄事业的覆灭,圣人先哲的薪火相传,人文精神的生生不息,什么“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延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物是人非。其实我们身边的故事俯仰皆是:姚明伤病缠身,刘翔难回巅峰,大鲨鱼奥尼尔退役,告诉我们英雄都会过去的,但是他们竞技体育的精神永远不会过去;对生活细心观察的同学可以看看环保,从物种的消失,草原和森林的破坏,污染的河流,被辐射的海洋来思考人类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看看身边的生活,沪方言的衰微,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快速的生活节奏,越来越远的山水树木,反思后世博时期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也看看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心态浮躁,信仰缺失,道德底线频频触破等现象,呼吁我们如何重拾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
从文体上看,同学们并不一定要写议论文,这则材料就很适合写记叙文和散文,因为主旨很容易确定,到生活的事件和感悟,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记叙文可以从自身的成长经历见证生活的变迁,也体会感情和亲情真挚,哪些是随着时间过去的,哪些是永远不会过去的。至于散文,这几年类似主题的文章就更多了,09年春考铁凝的《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强调了现代人对人生本真和本我状态的反思。2010年秋考《天目山》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淡忘革命者理想的担忧与诘问。我们可以看看时代的发展带走了我们身边哪些可贵的东西,哪些留在记忆的幸福,是不是可以到线索,来思考成长和发展之于自身或是人类的或喜或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