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鸡开头的成语
鸡肠狗肚 鸡飞狗跳 鸡犬相闻
鸡争鹅斗 鸡飞蛋打 鸡骨支床 鸡犬桑麻
鸡尸牛从 鸡头鱼刺 鸡犬不宁 鸡犬升天
鸡口牛后 鸡皮鹤发 鸡犬不惊 鸡鸣戒旦
鸡声鹅斗 鸡犬不留 鸡鹜争食 鸡鸣狗吠
鸡毛蒜皮 鸡鸣狗盗 鸡胸龟背 鸡不及凤
鸡虫得丧 鸡肤鹤发 鸡鸣馌耕 鸡鸣候旦
鸡鸣起舞 鸡鸣犬吠 鸡栖凤巢 鸡犬不安
鸡犬不闻 鸡犬无惊 鸡豚之息 鸡飞狗走
鸡鹜相争 鸡犬皆仙 鸡鸣而起 鸡零狗碎
鸡虫得失 鸡肥不下蛋 鸡烂嘴巴硬 鸡蛋里骨头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
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经典的成语与故事,说的是东晋时期的将领祖逖与刘琨青年时期“闻鸡起舞”,刻苦练剑,最终成为文武双全的一代英才,报效祖国的故事。这其中有一段插曲:祖逖是个胸怀坦荡、抱负远大的人,可是他小时候淘气不爱读书,进入青年时代开始发愤图强,广泛阅读书籍、学习历史,学问大有长进。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读书。祖逖有一位好友刘琨,他们同床而卧,同被而眠,同样拥有共同的远大理想,有一次祖逖在半夜睡梦中闻到鸡鸣,将刘琨踢醒,刘琨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却不这么认为,于是约刘琨:“咱们以后听见鸡叫便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春去冬来,寒来暑往,每天闻鸡起舞,刀光剑影,剑声铿锵,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与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为文武双全之国家栋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文才武略,做了将军,报效祖国。
这个典故中透露了三个主要讯息:一、志向宏远,光有聪明才智还不够,还要有强壮的体魄,方可成为国之栋梁;二、擅于发掘新事物,变通思维,方能变废为宝,积极向上;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成功,必须坚定信念、勤奋刻苦、长期磨练、持之以恒,付出背后超乎常人的努力。金鸡报晓,在无尽漆黑的煎熬与等候中,金鸡总是昂首挺胸,准时守信地迎接晨光的到来,它的破晓带来的总是宏亮的啼鸣、昂扬的欢叫以及乐观的朝气,这便是它独有的魅力。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华三川先生的`《闻鸡起舞》图以简练突出的构图、充满朝气的彩、气韵生动的形象再现经典典故,情感丰沛、动感十足。
鸡毛文书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中载︰“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文中赞美鸡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也因此鸡被视为“五德之禽”。 鸡毛文书,是指古代传送紧急文书,在封套上插鸡毛为记,又称为鸡毛信,源自于秦汉时代的羽檄。檄,即檄文、檄书,是指古代官方用于征召、声讨等的文书。据颜师古《汉书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疾速也。”大意是说,檄文是写在木简上的文书,长一尺二寸,是官方于征召时所
用的文书。如果战事紧急,就在檄文插上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鸡毛文书的前身即为羽檄,檄文上所插的羽毛,除鸟类羽毛外,也有使用鸡毛。因为古人对鸡有很高的评价,一向视鸡为吉祥的象征,有逢凶化吉之寓意,再者,鸡毛笔鸟类羽毛更易获得,鸡毛文书由此而来。足见“鸡”之文德、信德,平添了儒雅之意韵,斗彩鸡缸杯同样蕴含了此把玩品赏之文雅韵味。
鸡黍之约
如果说前面两个成语典故已经让您印象深刻,那么鸡黍之约“一诺千金”的典故则更感人至深。它说的是东汉明帝年间,有一个赶考的举人叫范式,途中不幸染上风寒,住进一家客店。恰巧,河南汝南县也有一个赶考的举人张劭,与范式同宿一家店里。范式在张劭的精心照料下,很快恢复了健康。范、张二人遂结拜为生死兄弟。但也因此耽误了考期,于是他们约定第二年童趣洛阳重考。次年,二人同去赶考,并双双金榜题名,考进太学。两人在同游太学期间,朝夕相处,互相照顾,亲如骨肉。不知不觉,三年已过。毕业时正值重阳佳节,二人达成一个约定:就是往后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兄弟二人隔期互拜尊亲,杀鸡煮黍以待。从此,范张二人重阳“鸡黍之约”,多少年都雷打不动,严格遵守,从不误约。
后来,范式年老辞官回归故里,因忙于事务,一时疏忽了“重阳鸡黍之约”的时间。在重阳节这一天,他已无法赶到张家。如果不去,那就违背了诺言。范式寻思无计,就对妻子说:“常闻古人云,人不能日行千里,魂却能日行千里。做人诚信为本,我死也不能失信。要让我的魂灵去汝南赴约。”范式嘱咐罢妻子,遂自刎而死,化魂灵去了汝南赴约。
汝南人张劭,重阳节这天早已准备好了鸡黍饭菜,专等范兄。可他从早晨等到深夜。饭桌旁的张劭迷蒙中进入了梦乡。梦境中,他看见范大哥正朝他走来。张劭忙起身相迎,让他入座,劝他饮酒食鸡黍。范式却以袖掩面步步后退,不肯就餐。张劭忙追赶范式,不料却一脚踏空,跌倒于地。原来范式托梦给张劭,并将实情告诉于他。恳请张贤弟怜悯愚兄轻忽之过,请您即刻动身前往金乡范庄一见吾尸,我死亦瞑目矣!张劭于梦中得知噩耗后,一下子就哭醒了。张劭便连夜起程,白装素裹,千里迢迢,赶赴金乡。数日后到达,一打听果然如梦中情景一样,他就直奔墓地而去。张劭哭倒于地。张令人买来祭物和香烛纸帛,陈列于范式灵柩前。随后,张劭躬起腰身,头朝着范式灵柩,连碰三个响头,就地而亡。众人来不及阻拦,看着已死去的张劭,非常痛惜,在惊愕中,忙为之设祭,备好棺椁把范张二人同葬于一金井(即墓穴)之中。
范、张二人死后,金乡范庄的老百姓念及他们一诺千金,诚恳守信的壮举,改当时发生地范庄为鸡黍,即现在的鸡黍镇。汉明帝也怜其信义深重,以励后人,下拨银两在范式故地筑坟修庙,即鸡黍镇的“二贤祠”与“范张林”。
古人在两千多年推崇“诚信精神”,讲究“仁义道德”,为了按时赴约,竟然不惜牺牲生命来维护约定,履行承若。正因如此,这种“诚信仁义”的精神流传至今!对于现代人而言,虽不能要求“以死履诺”,但“一诺千金”、“诚实守信”、“仁义之道”仍然是对当代人和企业的基本要求。
处宗谈鸡鸡黍之约
这是一个有趣的励志故事。相传,晋朝时的兖州有一位剌史名叫宋处宗,他虽然学问很好,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盛行的道家玄学很有研究,可惜不善言谈,说起话来有点结结巴巴,他也成试图矫正口吃,但都没成功。
宋处宗到兖州不久,有人告诉他附近出产一种长鸣鸡,能够像鹦鹉一样跟人学习说话,非常好玩,如果经常和鸡对话,对纠正口吃大有好处。于是,他便托人买来一只,把它养在精致的笼子里,精心喂养,宠爱有加。驯养了一段时间后,那只长鸣鸡和宋处宗已十分熟悉,宋
处宗开始教鸡学话。长鸣鸡比鹦鹉还聪明,不多几个月,便学会了“老爷,相公,吃饭,好玩”等几十个词语;接着,宋处宗又让长鸣鸡学习说一些简单的句子;简单的句子学好以后,又让它学习较为复杂的句子。
不知不觉之间,宋处宗在教长鸣鸡说话的过程中,自己说起话来也流畅了许多。他高兴极了,同长鸣鸡的对话更频繁,兴致也更高了。一天,一位朋友前来看望宋处宗,看到他正在窗前和长鸣鸡对谈,不由十分奇怪,问:“你这是在干什么?”“我正在和它谈玄呢!”宋处宗笑着回答。过了几天,这位朋友把处宗和鸡谈玄的事传了出去,许多人听了都不以为然。不久,大家发现他跟别人谈话时已不再口吃,才相信了。后来,“处宗谈鸡”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善于言谈。
爱惜自己,从爱惜周边生命做起。宋处宗能够与鸡谈话,时间长了,不仅改掉了自己的口吃毛病,而且还把自己的学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可见,此鸡能堪称挚友,相互之间竟然能够互补促进,可谓大善仁德。
木鸡养到
最后这个成语极具哲学思想。《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形容善斗的鸡,看上去像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木鸡”不好养的,“到”乃道,有生命的追求之意,追求到死也不会到尽头。“到”通“道”,在艺术上乃指造诣。艺术上要有生命力,就要像“木鸡”一样,处若泰然,震慑深远,这才是艺术的灵魂,人生之境界。鸡文化之五德,让我们受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