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小说的“诗性”内涵研究
苏茜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124)
[摘要]“诗性”小说创作已成为现当代很多作家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在此背景下,很多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小说的“诗性”特征展开研究与论述。本文主要从文体学和文学本体论两个层面,全面、深入地理解现当代小说中的“诗性”特征及其意义
[关键词]“诗性”小说;文体学;文学本体论;内涵
[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3)02-0010-02[收稿日期]2012-12-11
在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具有“诗性”特征的小说体裁,其对于现代小说思想内容的表达和新的文体形式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体学、文学本体论层面,从文学理论的整合意义上提出了小说的“诗性”问题,意在引入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层次,以弥合、补充目前现代小说“诗性”研究中概念的片面与误读等不足或误区,为对现当代小说的“诗性”理解建立一种本体论的理论思路。
任何事物的分类都是相对的,文体的划分也不例外。文学体裁按“四分法”可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但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与平行关系,而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抒情诗作为个别的诗歌体裁,独立存在着。同时又作为一种力量,渗透到其它体裁中去,使它们活跃起来,像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使宇宙的一切创造物活跃起来一样。”[1]黑格尔则认为:“诗比任何其它艺术的创作方法都要更涉及艺术的普遍原则。因此,对艺术的科学研究似应从诗开始。”[2]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在1893年提出:“小说是一首诗篇,不是诗歌的小说并不存在。”[3]在他们看来,“诗性”蕴含在一切文学艺术中。
一、诗性小说及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中国作家自“五四”以来,就将诗的“诗性”特征自觉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他们通常用抒情的笔调对小说做综合处理,使小说获得诗一般的自由,产生出散文诗的效果,从而出现了一种小说与诗歌融为一体的创作手法,促使小说表现形式及审美特征发生变化。从鲁迅的小说《祝福》《伤逝》《在酒楼上》、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沈从文的《长河》《边城》到废名的《桃园》《竹林的故事》《桥》等,构成了一幅壮观的“诗性”小说场面。于是,在此背景下,小说的“诗性”问题便成为一个重要论题,研究者纷纷从不同视角来关注和论证小说的“诗性”特征及其内涵。
但是,截止目前,研究者更多的是从文体层面,即从诗的形式特征入手来认识“诗性”小说,他们主要关
注小说外在形式特征的诗意与诗化,如语言的唯美化、结构的散文化、象征性意境的营造、艺术思维的意念化和抽象化等。如张箭飞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诗化小说是现代小说的一种形式,即用诗歌的方式组织叙事,为了最大限度的逼近诗,削弱散文小说叙述结构的统一感和逻辑性,作者需要利用诗歌的特手段来替换或转化散文性叙事的形式技巧———诸如强调关键词语,有意重复某个意象,富有暗示意义的细节、节奏等。”[4]我们应该认识到,“诗性”这一概念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深度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了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各方面内容。它“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语言,韵律的整饬层面,而诗主要体现在其反映生命的‘内在深度’方面,对人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及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寻”。[5]因此,在当前对小说的“诗性”问题研究时,不能仅仅从“诗性”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文本表层的外部特征进行区别与论证,忽视对“诗性”内涵多元意义的解读,忽视对“诗性”小说的文学“主体性”精神的关照。
二、文体学层面的“诗性”定义
在文体学层面,“诗性”小说即对小说风格的诗化处理,指的是一篇小说作为完整的艺术世界所具有的诗的意境和氛围。它与传统小说在语言的运用、结构的设置、叙述的方式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和审美特征。
(一)在语言上
与传统小说相比,“诗性”小说作家将语言的诗化
第29卷第2期Vol.29No.2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3年2月
Feb.2013
现当代诗歌
[作者简介]苏茜(1981-),女(回族),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