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纯度
——对欧阳江河《玻璃工厂》的有限解读
作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诗人欧阳江河善于对“事物”进行精妙锐利的深入研究,并在这种研究中引入精神、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多重视角,在不无机智、密集复杂和出其不意的语词混成与能指转换中,完成某种抽象的提升和对时代与精神的知识分子式的批判。
他那不断以制造矛盾消解矛盾的《玻璃工厂》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以下,我试着从有限的维度对它进行解读,用理性的柳叶刀将那些隐晦词句与现实的关系一步步剖开,厘清那些隐没在现实世界之下的矛盾关系,个人见解仅作参考……
《玻璃工厂》全文如下:
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
从脸到脸
隔开是看不见的。
在玻璃中,物质并不透明。
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
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
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内耀。
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
就像鸟在纯光中坚持了阴影。
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后奉献。
在到处都是玻璃的地方,
玻璃已经不是它自己,而是
一种精神。
就像到处都是空气,空气近乎不存在。
现当代诗歌工厂附近是大海。
对水的认识就是对玻璃的认识。
凝固,寒冷,易碎,
这些都是透明的代价。
透明是一种神秘的、能看见波浪的语言,我在说出它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它,
脱离了杯子、茶几、穿衣镜,所有这些具体的、成批生产的物质。
但我又置身于物质的包围之中,
生命被欲望充满。
语言溢出,枯竭,在透明之前。
语言就是飞翔,就是
以空旷对空旷,以闪电对闪电。
如此多的天空在飞鸟的躯体之处,
而一只孤鸟的影子
可以是光在海上的轻轻擦痕。
有什么东西从玻璃上划过,比影子更轻,比切口更深,比刀锋更难逾越。
裂缝是看不见的。
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
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
一片盲目从中心散开。
同样的经验也发生在玻璃内部。
火焰的呼吸,火焰的心脏。
所谓玻璃就是水在火焰里改变态度,
就是两种精神相遇,
两次毁灭进入同一永生。
水经过火焰变成玻璃。
变成零度以下的冷峻的燃烧,
像一个真理或一种感情
浅显,清晰,拒绝流动。
在果实里,在大海深处,水从不流动。
那么这就是我看到的玻璃——
依旧是石头,但已不再坚固。
依旧是火焰,但已不复温暖。
依旧是水,但既不柔软也不流逝。
它是一些伤口但从不流血,
它是一种声音但从不经过寂静。
从失去到失去:这就是玻璃。
语言和时间透明,
付出高代价。
在同一个工厂我看见三种玻璃:
物态的,装饰的,象征的。
人们告诉我玻璃的父亲是一些混乱的石头。在石头的空虚里,死亡并非终结,
而是一种可改变的原始的事实。
石头粉碎,玻璃诞生。
这是真实的。但还有另一种真实
把我引入另一种境界:从高处到高处。
那种真实里玻璃仅仅是水,是已经
或正在变硬的、有骨头的、泼不掉的水。而火焰是彻骨的寒冷,
并且最美丽也最容易破碎。
世间一切崇高的事物,以及
事物的眼泪。
一.从隔开到看见(制造体验)(物态的)(玻璃与物质矛盾)引:总有些习惯了然后忽略了的东西,不失去就体会不到它的重要。
物态的“玻璃”,是以一种与视觉相对应的姿态而进入了感官体验的世界。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从脸到脸隔开是看不见的(制造体验)。其实,这里的隔开一词是依靠玻璃的透明出现后才有了意义的,它好像是后在的。(任何感觉都有而且必要地有一些模糊性,任何感觉都可能变得更清晰。)透过一种似乎符合常识,但是实质有点本末倒置的陈述——由于在玻璃中,物质并不透明,所以玻璃就通过“透明”的方式开放了视觉认知,制造了对于事物的视觉体验。注意一下,一切“看见的东西”都是进入了我们的想法之内后才变得完整的。同时这里值得强调的是,玻璃的透明,在某些意义上,是作为一种“非存在”的方式来打破阻隔的
透过玻璃看见事物,玻璃必定要被忽视的,那种非存在的透明也就构成了玻璃的现实价值。所以制造玻璃的过程——“劳动”,就是让世界能被看见的可能性,慢慢打开的过程,就是制造着一种认识和把控事物的可能性的进程。但是因为“劳动”本身在玻璃的透明中也是隐失的,它付出,它制造玻璃(透明),可是它不在透明之中,所以整个玻璃工厂是一个巨大的眼珠,它是最黑的部分,是在纯光中坚持了阴影。这说明了一点,这里连接着两个可感知事实的是一种不可直接感知的“关系”,而所谓价值,只是被感受到的重要性而已(就像到处都是空气,空气近乎不存在。)。
综合以上的陈述,玻璃,物态的玻璃,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透明的事物来说,它存在的矛盾就很明显。一方面它存在着,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价值是“被忽视”(透明性),它在事物中产生,然后它又像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二.从看见到表达(制造认知)(装饰的)(物质与语词的矛盾)引:我们从来不曾了解这个世界就像我们从来不曾了解自己
装饰的的“玻璃”,不仅仅是感官的看,它是一种心理判断。这里,第二节
开头说,对水的认识就是对玻璃的认识(制造认知)。然后又说凝固,寒冷,
易碎,这些都是透明的代价。凝固(固定),寒冷(不温暖),易碎(脆弱),明显是玻璃的特征或者是冰的特征,那么“水”在这里隐喻了什么呢?后文中
描述的水有的特征是透明,柔软(善),流逝的(流变的,时间?),所以水
在这里就是那样的一种有时间性而且善意的东西。
然后,说到了透明是一种语言。在说出语言时,语言便“飞翔着”脱离了物质(空旷对空旷,闪电对闪电),但是“我”又仍置身于物质之中,生命被欲望
充满(矛盾出现了)。其实那个孤鸟和光影和在玻璃上划过,却什么裂纹也没
留下的东西(视线,或者意识),都是同样的一种关系(认知工具)。假如
“语言”不是一个精神隐喻的话,这里就引申出的问题就是:语言失去了把控
现实的力量。(简单的说就是,,词不尽言,言不尽意,以前一直以为是对的
东西到现在运用时,才猛然与“现实”不符。)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质的东西进入我们的内心时就不单单是物质的东西了。
我们接触到每个事物,情感都会对应着一定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情感本身,
明显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感官体验,而是它涉及到词语(语言)的运用对信息的
再现,而造成对当下情感影响的问题。我们利用词语(现实)熔铸了现实在内
心深处。因为这样的熔铸是直接与行动相关的,是去改造现实时会用到的。于
是情绪,除了特定的生理反应,紧随其后的仅仅是一种“语词设计”而已(将
好与坏的说法改成好玩和不好玩,一件事造成的痛苦就会减半。)
认识人本身,或者认识世界本身,可以被表述成认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广义上的“语言”就是表述和认
识这个关系的一种中介。所以事物无论如何消逝,总有一些“关系”永恒不变,前提是这种关系被自我所确认。语言,就是
那样一种东东,你无法怀疑它,就像你无法怀疑你在怀疑。
三.从表达到确信(制造信仰)(象征的)(语言与自我的矛盾)引: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象征的“玻璃”是完全“透明”的,它全然是一种东西然后它又不是一种东西,就像图腾,不过它是一种透明的图腾。它超越了眼睛,超越了语言,直达“本体”。
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有点像凯撒那句: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
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一片盲目从中心散开。这里的“我”很有意思。由于每个“我”内心都能体会到自己有一种不完整性:扩充自我力量的倾向,
孤独恐惧的感觉都和这种内在的不有关。但是同时“我”又有消解它们的
绝对力量(火焰的呼吸,火焰的心脏。),因为我一旦觉察到世界的虚假性,“我”本身就会意识自己具有了构建秩序的合法性。例如,在一定的范围内,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和信仰,这是情感方式。同时,欲望作为一种原
始的反应,无法通过用语言建构的“道理”去克服,而要通过更深层的精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