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识论?⼈类的认识是⼀个怎样的过程
⼼理学是从哲学衍化⽽来的科学,哲学旨在研究世界整体,它以⾃然界、⼈类社会和⼈类思维为研究对象。⽽⼼理学是在哲学的基础上对⼈类思维⼼理进⾏专门研究的科学。因此⼼理学和哲学之间存在着⼀定的联系,就像物理学脱胎于⾃然哲学⼀样。
“⼼理过程”,在哲学意义上被称为认识论。⼼理过程以客观事物为对象,表⽰在⼀定时空内⼈的⼤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在哲学之中,这个过程被表现为意识的发展过程,⿊格尔把这个过程叫做“精神现象学”,⾃胡塞尔以后,则简称为“现象学”。
北京市垃圾分类研究⼼理过程,⾸要的课题是“ 我们的观念、认识是怎么来的?”以及“ 它们是如何发展的”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理过程的两个阶段,即认识的起源过程和认识的发展过程,它们是认识论的核⼼问题,任何哲学家都⽆法进⾏回避。
认识论是任何哲学体系都不可或缺的⼀部分
哲学家们在认识论领域中的争论
⾃从笛卡尔以后,近代哲学史上,⼏乎每个著名的哲学家都对认识问题给出⾃⼰的答复,组成各种不同的阵营。
对认识论问题的答复最初把西⽅哲学家分为两派,⼀派是经验论派,另⼀派是天赋观念派。柏拉图是天赋观念派的⿐祖,他率先指出知识是天赋的、是本来就存在的,学习不过是对本来就存在的知识进⾏回忆⽽已;亚⾥⼠多德是经验论的先驱,他反对柏拉图,认为⼈⼼就像平滑的腊块,⼀切观念都是外界对⼈⼼的反映,是印在腊块上的印记,不存在天赋的观念。中世纪的经验哲学⼀般都采⽤了柏拉图的天赋观念论,因为这有利于说明基督教的教义是天⽣就存在⼈们的脑⼦⾥的。在过了⼀千年以后,作为近代英国哲学的⿐祖—— 培根出现了。
培根是英国经验论的开创者,他强烈的批判经验哲学的天赋论,认为认识的来源是经验⽽⾮天赋,也正是从培根开始,“理性”才成为了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培根略晚的是笛卡尔,培根与笛卡尔都看到感性具有欺骗性的缺点,为此培根主张的给予认识辅助的⼯具论,⽽笛卡尔却主张怀疑⼀切,抛弃感性⽽去构建他那没有地基的形⽽上学思辩⼤厦,从⽽使天赋论再次复活。
在⼗七世纪,欧洲⼤陆上流⾏的是形⽽上学,由笛卡尔、马勒伯朗⼠和莱布尼兹组成⼀个阵营,⽽在⼤洋彼岸的英国,则出现了霍布斯与洛克的阵营。洛克写了⼀本《⼈类理智论》,⽤来批判笛卡尔;莱布尼兹则⽴即反击,针锋相对的写了⼀部《⼈类理智新论》,坚决捍卫笛卡尔。从这时起,认识论上升为西⽅哲学的⾸要问题。
认识论分为认识起源论和认识发展论两部分
英语三级作文到了⼗⼋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将经验论介绍给法国⼈,之后包括狄德罗、孔狄亚克、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在内,⼤部分启蒙思想家都是经验论者,他们对⼗七世纪的形⽽上学进⾏批判,推动了⽆神论的发展。
⼗九世纪时,德国古典哲学出现,康德⽤⼆元论来动摇唯物主义的地位,并且试图重建“未来形⽽上学”,反对经验论,恢复天赋论。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辩证认识论来解决这桩哲学史上的公案。认为认识来⾃于实践,最初表现为感觉、经验等感性材料,这是认识起源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其次认识是发展的,感性材料不是不变的,⽽是通过实践的作⽤,发⽣质变,上升到理性知识——也就是过去唯⼼主义者所认为的那些概念的、思辨的、天赋的东西,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表述为:认识不是天赋的,⽽是来⾃于实践,并且认识的过程不是不变的,它具有上升、发展的特点。
⾄此,对于⼼理过程的第⼀、⼆阶段——我们才有了⼀个科学的认识。我们知道这两个阶段是对事物的感知与理解阶段,是形成正确⼼理认知的前提。但哲学家们忽略了,⼈类的认识还存在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动机,让认识重归于实践。
⼈的意志会对认识产⽣⼲扰,影响实践
白国周
基于哲学认识论,⼈们往往产⽣⼀种误解,说“⼈是理性的动物”;其实早在卢梭的《论风俗》中就已
经指出这种错误了,卢梭认为⼈绝⾮理性动物,从更本质的层⾯来说,⼈乃是“感觉的动物”。⼈有七情六欲,感觉器官、主观情感往往
英语课本
了,卢梭认为⼈绝⾮理性动物,从更本质的层⾯来说,⼈乃是“感觉的动物”。⼈有七情六欲,感觉器官、主观情感往往左右着⼈们的判断,以⾄于明知道会产⽣伤害,也⽆法抵制感官刺激的诱惑,做出与认识相违背的事情来。
⼼理过程是不是在认识阶段的最⾼阶段——理性阶段就终⽌了呢?其实不是,尼采有⼀句话很深刻,他说:“ 我认识不了我不想认识的东西。”——情感给认识划出了界限,情感是认识之外的东西。情感是指⼈对事物的态度,由于⼼理过程中存在⼼理主体性因素。⼼理的主体——⼈不是独⽴于⼼理过程之外的,要把主体、把⼈放⼊⼼理过程之中去。要在“我思”的同时考虑到“我感”,充分顾及⼈的能动性。⼈的能动性是建⽴在认识之上,情感正是这种能动性的表现,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产⽣的态度体验,是主体对认识、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评价,是从理性阶段过渡到意志阶段的桥梁。
认识的最后阶段是理性——前⾯说过,培根和笛卡尔都发现感性的不可靠性,发现感觉的欺骗性。对此,注重感性的培根主张⽤⼯具来弥补感性的缺陷,并且继续保留感性的认识主导地位。笛卡尔则主张抛弃感性,不以感性为基础,⽽是以思辨为基础,构造⼀座不依赖于感性的理性⼤厦。他们俩⼈都没有发现感性与理性的联系,培根是换汤不换药,笛卡尔是泼⽔时把孩⼦连同⽔⼀并泼掉了。
对理性的认识同样出现这种错误,康德继承了休谟的怀疑论,最先对理性作出了批判。他从理性推理中发现了⼆律背反,从⽽确认了理性也是不可靠的。但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得出的结论跟笛卡尔⼀样——要抛弃理性,想要放弃理性⽽主张意志⾃由。这直接引领了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等现代西⽅哲学的反理性倾向。
尼采等意志主义者⽤意志来否定理性,⽽我们则将意志视为理性的进⼀步发展
⼈类认识的第三个阶段:意志
在⼼理过程中,意志是指⼈⾃觉提出⽬标,并且有意识克服内⼼障碍与外部困难⽽努⼒实现这个⽬标的⼼理活动过程。——这是我们对意志的理解,⽽在康德、叔本华时代,则不是这样,意志被看为是⼀种脱离于理性、并且反对理性的⼼理状态。尼采认为理性好⽐⼀个瞎⼦,⽽意志是⼀个强有⼒的瘸⼦,意志伏在理性的背上,命令理性前进。意志主义出现后,西⽅哲学家都纷纷选择了抛弃理性,⽆论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的意志⾃由还是西⽅马克思主义者,⽆不表现出这种⽆理性的意志主义倾向。这些⼈都没意识到—— 没有理性的意志⾃由不是真正的⾃由,就像没有感性基础的理性认识是幻想的⼀样。
笛卡尔抛弃认识的感性基础,在天赋论的掩护下,构建起⼀套形⽽上学的思辨唯⼼主义⼤厦。这座⼤厦在⿊格尔的体系中变成真正的⽆所不包的客观唯⼼主义体系,尽管这座⼤厦看起来是如此的庞⼤,
但只要有⼀个唯物主义者——⼀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就可以把他推到。费尔巴哈出现在⿊格尔之后,他从对宗教的批判⼊⼿,揭露了⿊格尔⼤厦的脆弱地基,揭露了它的宗教哲学本质,从⽽成功的战胜了⿊格尔和天赋论。
同样,那些抛弃理性的意志主义者在重⾛笛卡尔的⽼路,在没有感觉、认识的基础上,主张所谓的意志⾃由,所谓的处理和改造,必然要⾛向盲动⽽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将意志放在了理性认识的后⾯⽽不是对⽴⾯。⼈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在第⼀阶段是流于表象的感性认识,只能了解到事物的外观与现象;第⼆阶段则是深⼊到本质的理性认识,能够认清事物的本性、规律及发展趋势;第三阶段则是建⽴在以上两个阶段之上的意志,我们把事物理解透了,就会产⽣如何运⽤它们的想法,产⽣出实践的动机,知道要怎么做以及如何去做。只有到了这个阶段,认识才算真正的完成了。
从认识回到实践,还需要有意志、动机作为中介
雅山日式快餐
⼈类的认识⼀共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认识论中的三个阶段不是平⾏并进、相互独⽴的,⽽是彼此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个整体⽽存在。认识阶段是基础,情感阶段是中介,意志阶段是最⾼阶段——在意志的后⾯便是实践、⾏动了。由此可见,意志绝不是脱离理性、与理性相对⽴、相敌对的存在。⽽是理性⾼度发展的产物,意志不能脱离理性,理性不能不发展成有理性的意志。这才是⼆者之间真正的关系。女史箴
意志⾃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只有认识了⼀切事物,能对⼀切事物都能做出决定时才是绝对⾃由——⽽这是不可能的,认识的⽆限性决定⾃由的相对性。⿊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说得⽐较好,他说,⾃由之于意志就如重量之于物质,意志是特殊的思维⽅式——我能想象(理智)我想要(意志)的东西,我不可能想象不出我想要的东西,我想要的东西也不可能不可想象——理智与意志在这⾥实现了辩证的对⽴同⼀。
因此,对⼼理过程的认识被科学的表述如下:⼈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感觉经验,从⽽获得认识过程的感性材料;
因此,对⼼理过程的认识被科学的表述如下:⼈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感觉经验,从⽽获得认识过程的感性材料;感性材料在积累到⼀定阶段后,会发⽣质的飞跃,发展成理性的思维能⼒,理性的出现标志着知识过程的完结。基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依据主体的价值取向,对事物产⽣⼀定的态度——这个过程就是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从知识过程过渡到意志过程的中介,⼈依据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形成有意识的⽬标和动⼒,促使⼈进⾏⾏动。意志过程是⼼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在意志过程后,⼼理过程便转化为⾏动和实践,标志着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