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皎兮,佼⼈僚兮。舒窈纠兮。劳⼼悄兮。《诗经·国风·陈风》⽉出皎兮,佼⼈僚兮。舒窈纠兮。劳⼼悄兮。
[译⽂] 多么皎洁的⽉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
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出典] 春秋《诗经·国风·陈风》
注:
1、《诗经·国风·陈风》
⽉出皎兮,佼⼈僚兮。舒窈纠兮。劳⼼悄兮。
⽉出皓兮,佼⼈懰兮,舒忧受兮。劳⼼慅兮。
⽉出照兮,佼⼈燎兮,舒夭绍兮。劳⼼惨兮。
2、注释:
皎:皎洁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美⼈。
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
窈纠(jiǎo):形容⼥⼦的体态窈窕的样⼦。
劳⼼:思念。
懰(liǔ):⾳刘,妩媚。
慅(sao):⾳骚,⼼神不安。
燎:此形容⼥⼦光彩照⼈。
夭绍:形容⼥⼦风姿绰绝。
惨(cǎo):忧愁貌。
3、译⽂1:
月亮出来了⽉亮出来多明亮,美⼈仪容真漂亮。⾝姿窈窕步轻盈,让我
思念⼼烦忧。
⽉亮出来多洁⽩,美⼈仪容真姣好。⾝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忧愁。
⽉亮出来光普照,美⼈仪容真美好。⾝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烦躁。
译⽂2:
多么皎洁的⽉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共收⼊⾃西周初年⾄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雅”中的笙诗六篇有⽬⽆辞,因此实际为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雅”、“⼩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
《诗经》据⾳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彩的⾳乐,⼗五“国风”就是⼗五个地⽅的⼟风歌谣。“雅”⼜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乐。《⼤雅》、《⼩雅》之分。“颂”是专门⽤于宗庙祭祀的⾳乐。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的地域也很⼴。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过加⼯整理,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这些现存的《诗经》,语⾔形式基本上都是四⾔体,韵部系统和⽤韵规律⼤体⼀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所以到汉代⼜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亨、⽑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诗(前⼆者取国名,后⼆者取姓⽒)。东汉以后,⽑诗⽇渐兴盛,并为官⽅所承认;
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诗⼀派的传本。《诗经》是我国⽂学的光辉起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学、⽂化史上有着极⾼的地位。
孔⼦⽈:“不学诗,⽆以⾔。”放到现在来说,诗经在交际应⽤⽅⾯虽然没有那么重要了,但对于⼀个⼈的⽂化修养却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5、《⽉出》是陈国的民歌,是⼀⾸情诗。诗⼈在⽉下遇到⼀个美丽的⼥⼦,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句以⽉起兴,第⼆、三句写美⼈,末句写诗⼈⾃⼰不宁静的⼼情。
“⽉出皎兮”,天上⼀轮圆⽉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古以来,⼈们就把⽉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婵娟,都是⼈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活动的背景,是在⼀个⽉光明丽的夜晚,这本⾝就富有很⼤的魅⼒和诱惑⼒,容易使⼈对景⽣情,⽣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有着⽐兴的作⽤,以⽉光的美来⽐喻所爱⼈的美,是很恰贴的。“佼⼈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美⼈。“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的眼前,出现了⼀个娇美的⼥⼦,引起他⽆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光,地上有着娇美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圆,天惬⼈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荡起春⼼呢?他不由得随⼝赞道:真美啊,这⽉光下的⼥⼦。“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举⽌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步时⾝材的曲线美,写⼥⼦的举⽌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仔细端详⼥⼦时的感觉。在⽉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且⾝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神颠魄荡。这只是写⼥⼦的外表美,⽽更吸引⼈的,是她还有⼀种⽓质美,她举⽌舒缓,雍容⼤⽅,性情安静,⽽这⽓⽐外表更富有魅⼒。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君⼦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
死”等,就⾜以说明这点。⽽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就包括她的举⽌在内。这⾸诗刻划的这位⼥⼦,说明了诗⼈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悄兮”,“劳⼼”即忧⼼。“悄”,与第⼆章的“慅
”,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此句是诗⼈⾃⾔其⼼情的烦闷。⽉光美,⼈更美,那窈窕的⾝姿象那雍容的举⽌,使得诗⼈⼀见钟情,⽽⼜⽆从表⽩,因⽽⽣发出⽆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的天性,尽管那⼥⼦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已经为之倾倒了,⽽这正说明了诗⼈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情是⼀样的。
这⾸诗的景⾊描写很有特⾊,“⽉出皎兮”,“⽉出皓兮”,“⽉出照兮”,柔美的⽉光本⾝就有⽆限的情意,⽽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光朦胧下,⼀个线条优美的⼥⼦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分神秘的⾊彩,有⼀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景⾊很富有画意,⽽画意⼜渗透了⽆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融在了⼀起。另外,⼈物形象只有两个,诗⼈愈扬妇⼦,则愈抑⾃⼰。把⼥⼦写得愈姣美,则⾃⼰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可望⽽不可即,所以忧⼼愈重。这也是⼀种⽐照的⼿法。通过刻划“佼⼈”的美⽐照出诗⼈⾃⼰的痴情⼼理,让⼈觉得情之所发,合乎⾃然之理。
咏⽉的诗句,最早怕就是这⾸了。
6、咏⽉的诗句
每⾸诗都有⾃⼰的意境,⾃⼰的情调。中国古代咏⽉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充栋,⽐如《古诗⼗九⾸》的“明⽉何皎皎”、“明⽉皎夜光”,还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夜》,等等等等,可谓各⾃有千秋。
相⽐于张若虚《春江花⽉夜》的静美悠然,这⾸《⽉出》更多展现给读者的是:迷离⽽怅惘的出尘之美。
《⽉出》虽然古朴⾄有些寒碜,却也把⽉下美⼈姿态翩翩、痴情男⼦焦躁不安的形象鲜明地刻画了出来,明⽉在诗中早已跟美⼈溶为了⼀体,⽉即美⼈,美⼈即⽉,看到皎洁明亮的⽉,怎能不想起那明眸盼兮,巧笑睛兮的美⼈?
⼀唱三叹,回思反转,哀怨不已。
徐徐然,那思之苦的煎熬跃然纸上,是为《⽉出》。
余此之外,观之⽉⾊的“皎”、“皓”、“照”,容貌的“僚”、“懰”、“燎”,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情的“悄”、“慅”、“惨”,在古⾳韵中,也可定为⼀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然尤显缠绵婉约
当然,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有些望⽂⽣义、强作解⼈之嫌也情有可原。
如今的我们只能凭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发挥了我们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缺憾与空⽩。
《⽉出》写出了⽉⼉与⼈⼉的关系,同时暗暗解释了中国式的爱情,和谐与美的融合统⼀。
诗句是极度的纯洁,纯洁到⾜够撼动冰封僵硬的⼼。也正是这种诗意的纯洁,让造就诗⽂内容与涵义的永恒。
“舒窈纠兮,劳⼼悄兮 … …
⽉出皎兮,佼⼈僚兮 … … ”
真可是“美⼈如花隔云端” ,如梦,似幻,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光下,⼜似乎离得很远很远… …
站在这纷繁的红尘中,我为这朴实⽽真挚的话语恒久地感动。
这是⼀⾸⽉下怀念爱⼈的诗。⾼悬的明⽉,可以千⾥同照,⽽清澈幽冷的⽉⾊,⼜常给⼈⼀种静谧孤寂的感觉,因此在⽉下是最容易勾起思乡怀⼈之情的。这⾸诗的作者就是如此,他在皎洁的⽉照下,想起了⾃⼰那位漂亮的爱⼈,于是⼼中被骚动,惶惶然不能⾃已,以⾄陷于深沉的痛苦之中。
这⾸诗在语⾔的运⽤上很有特⾊,姚际恒说:“似⽅⾔之聱⽛(不顺⼝),⼜似乱辞(尾声)之急促,尤妙在三章⼀韵,此真风之变体,愈出愈奇者。每章四句,⼜全在第三句使前后句法不排。盖前后三句皆上⼆字双,下⼀字单;第三句上⼀字单,下⼆字双也。后世作律诗欲求精妙,全讲此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