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想––即一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现在有些人把李渔的“立主题”,说成是主题思想,这种解释欠妥。“主脑”是一个事物的主要部分,或核心的东西,并不等於主题思想。我们不能人云亦云。    《
长生殿》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与艺术成就较高的古典名著。而是一部思想很复杂的作品。关于他的主题思想,一九五四年在纪念洪升逝世250周年纪念大会以来,国内学术界与戏剧界有过很多探讨。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纯碎写李、杨爱情故事的爱情戏,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与国家兴亡的政治讽刺戏;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写“安史之乱”,真实反映这段历史故事的历史剧。直至今天,众说纷云,主要是大家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与评价不一样,因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这本戏长达五十出之多,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取材、风格,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
    前半部多为现实主义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以李杨为中心的封建宫廷的腐败,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王朝深刻的社会矛盾。从而有力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作者描写的细节真实。似乎是一部历史剧。        
    后半部,虽然有现实主义的描写,然而主要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幻想,吸取了从唐代起就流
行的民间的神话般的美妙的传说。对李杨作了有意识的净化和美化,进而歌颂他们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以丰富的想像力,从生写到死,从人间写到天上,从现实世界写到幻想世界,共登仙城,回到天宫,永为夫妻。同时,又通过《骂贼》、《弹词》,《私祭》等出戏的描写,给予戏剧内容以时代精神。表现了洪升当时的鲜明的政治倾向。由此观之,又  似乎是一部政治讽刺戏。        
    然而,《长生殿》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中心的主线  那就是歌颂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通过以李杨的爱情纠葛为主要情节,同时又着力地描写了李杨关系给当时社会政治带来的坏影响,再现了唐代天宝年间的重要社会矛盾与时代面貌,“旁见侧出”地批评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我们认为,这才是《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长生殿》的基本主题思想,是歌颂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当然,  “这种帝妃的爱情是建立在人民痛苦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阶级矛盾与民  族矛盾的环境描写是服从于爱情主题的”。(见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正如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说的:“……念情之所锤,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
之”。再就是剧本的第一出《传概》,副末开场所唱的〔满江红〕,指出了全剧的主旨与作者创作的思想意图。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征,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洪升认为,在《长生殿》剧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是由于“情”所产生的。他要歌颂的是李杨这种“精诚不散”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所以,他在例言》中声明:……念情之所锺,“专写钗盒情缘”。这才是他要贯串全剧的基本主旨。 
    杨玉环为了追求李隆基的爱情,不惜剪掉头发,献给皇上;为了获得李降基的宠爱,精心制成“霓裳羽衣”曲用来压倒梅妃的“惊鸿曲”。在宫廷生活内,而一人得宠;必定多人  要失宠。所以杨玉环曾说:  “江采苹、江采苹,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后宫三干粉黛相争,幸福必然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然而,李隆基则为他的“情深妒亦真”所感动。从此,在长生殿《密誓》时说:“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妇,永不相离。马嵬兵变”,杨玉环得到的是悲剧的下场。杨玉环却表现出来对李隆基的真诚的爱情。她为了保
全李隆基的江山,为了保全李隆基的生命,为了让李隆基安安稳稳地到达蜀地,–再请求赐死。就是在临死之前还对李隆基说:“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看黄 旗下”。表现出她对李隆基的真挚爱情。在《埋玉》这一出戏里,作者歌颂爱情的主题最为突出。并对李杨难舍难分的情景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真是“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在《冥追》一出戏中,作者作了许多浪漫主义的描写。死后的杨玉环也要追求爱情的满足”。“荡悠悠一缕断魂,痛察察一条白练香喉锁。风光尽,信誓捐,形涴骸。只有痴情一点一点无摧挫。”在《补恨》一出戏里,杨玉环已经到了蓬莱仙境,但还是随身携带钗盒。并说:“这金钗、钿盒,就是君王定情日所赐。妾被难之时,带在身边。携入蓬莱,朝夕佩玩,思量再续前缘。”正是她自己所说的“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迥万转情难灭。”最后终于是“桂花中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在洪升的笔下,李杨共登仙城,月宫团圆,竟成为虚幻中的一对“美满夫妻”。    
    李杨的爱情当然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比为:在《进果》一出中,描写了李隆基为了满足宠妃杨玉环的奢华骄纵、尽情享乐。竟不惜责令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州道、海南道年年进贡鲜荔枝。为了保持荔枝的香味,驿马不分昼夜地奔驰,逐站传递,不知累坏了多少贡使,更不知踏坏了多少田禾,践伤了多少人命。唐人牡牧有诗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
知是荔枝来”。这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宫廷中奢靡骄纵,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揭露了李杨的奢侈享受,却凝结着人民的泪水和鲜血。这一场戏使人痛恨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和腐败。    
    尤其,在马嵬兵变时,杨玉环请求赐死时,李隆基竟说:“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弃你也”。李隆基为了表示对杨玉环之爱,说出了不要江山,宁可国破家亡的话。甚至还说“拚代你陨黄沙”。他还愿意代替杨玉环。这样描写帝妃的爱情,看来真是洪升之首创。          
人物形象浅析        
    1、关于李隆基––他是剧中的男主角,根据传奇体制的规定,第二出必然是生角登场,所谓“冲场”。扮演者必须先唱引子,再继以诗词与四六排句。他上场就表白:“愿此身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也就是说他倦于政事,一心只追求安乐。愿和杨贵妃在一起。他觉得杨贵妃“德性温和,丰姿秀丽”,并在月下定情之夕,赐以金钗钿盒,宠爱逾常。中间虽有几番波折。但后来他又对杨玉环认了错:“朕和你俩人呵,情双好,情双好,纵百岁犹嫌少。怎说到,怎说到、平白地分开了。”(《絮阁》)这位多情的年近花甲的老皇帝,在七月七日长生殿
中与杨贵妃密誓,他们互相发誓:“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一个皇帝立下这般海誓山盟,真是世间罕见。      
    李隆基是一个多情的风流天子,当事态发展到马崽之变,杨贵妃请求赐死时,李隆基表示,“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弃你也”,并要代杨贵妃。难得这位多情皇帝的爱情也是真挚的,他最后痛不欲生,希望幽冥相会,说出了“我想妃子既没,朕此一身。虽出犹死”。 
    《见月》作者在此给人们以启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人世间,一个最高无上的统治者––天子皇帝,想要得到的真正的爱情,都是办不到的,又何况普通的人呢?莫怪《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只好出家当和尚了。唐明皇变成了倦于政事的“昏君”。他听任杨国忠,独揽大权,误用安禄山;对杨氏家族––封官进爵;为了荔枝,不惜毁了农田与踏死百姓。其后果是酿成渔阳兵变。这里不难看出洪升的“旁见铡出”的手笔,从传统的,世俗的陈腐的观念来看,他似乎塑造了“一个十足昏庸的皇帝”。        
    有人说,李隆基这个人物,纯碎是作者的艺术加工。认为李隆基还是一位“盛世明君”。其实不然,李隆基在历史上确实有过一段太平盛世时期,大臣们也曾把这种盛世局面归功于他,
高呼他是治世明君,史传长安街上,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内无饥荒,外无异族侵扰的这种情况,应该说是李隆基五十岁前的事情。而且其中有一些是臣下们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之赞词。但是,自从李隆基与杨贵妃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后,再加上杨国忠的奸侫贪污;安禄山的跋扈争权,真是“内有奸相,外有逆藩”,这才使大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落。作者以巧妙地运用这些历史史实,为他的创作意图服务。          
    2、关于杨贵妃––她是剧中的女主角。她美丽,“端的绝世无双”,她聪明,“天生百样玲珑”;她娇妒,“情性多娇纵”,“情深妒亦真”;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一个独占三千宠”。为了“争宠”,发现虢国夫人与李隆基的暖昧关系,就是亲生妹,她也不能容忍。由于触怒了皇上,把她遣出宫外,放归私第。然而,她怀着一片痴情,决心剪青丝,表衷肠,又继前缘。感动了李隆基:“这原是寡人的不是。”这次“忤旨”,终于获胜。又一  回,杨玉环探听到李隆基与梅妃夜宿于翠华西阁的消息。她感叹:“天那,原来是梅精复邀  宠幸了”。真可谓“闻言惊颤,伤心怎言。”(《夜怨》)。她不能入睡,“两情难割,不由寸心如剪”。她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女性。第二天清晨,,直闯翠华西阁,当见到梅妃留下的翠钿、凤舄。她对李隆基这种偷偷摸摸行为不满,直接了当地指出:“只怕悄东君偷泄小梅梢,单只待望着梅来把渴消。”而且说:外人不知呵,都只说  君王是我这庸姿劣貌,那知道恋欢娱别有个雨窟云巢。
当高力士劝说:“谁没有个大妻小妾,何况九重?”她又说:“这非是衾稠不许他人抱,道的咱量似斗筲!只怪他明来夜去装圈套,故将人瞒的牢”。(《絮阁》)她觉得李隆基不是正大光明,而是瞒着她做这样的事。最后,李隆基在悟出“媚处娇何限,情深妒亦真”的道理来。最后终于获得李隆基的“专宠”爱情。这种“争宠”,尽管杨贵妃的特殊地位与特殊手段不同,但是却强烈地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渴望追求真挚爱情的共同心声。        
    马嵬兵变,杨玉环为了自己的爱情,为社稷、为保存天子的安全,她献出了白己青春美丽的生命。她死后,借社会各方面人士的不同评论,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李杨爱情悲剧的性质。牛郎说:“转眼之间,把玉环生生断送,好不可怜人也。”唱出了“佳人绝世,千秋第一冤祸奇”。(《您合》):土地说:“生察察为国损躯。”青年音乐家李暮说:“天生丽质,遭此惨毒”。梨园老乐师季龟牛更为伤心回忆唱出:“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上至九天的牵牛星,下至通炼世事的土地神,还有聪明俊俏的青年音乐家铁笛李暮,以及了解杨玉环的宫廷老乐师李龟年,他们都是同情杨玉环的悲剧命运的人。    
    然而,剧中也写了象“扶风野老”郭从谨的那种评论。这种“扶风野老”,当然是下层人民的
代表了。当他见到杨玉环遗留下来的一双锦袜,非常恼怒地说:“官人,看他则甚,我想天宝皇帝,只为宠爱了贵妃娘娘,朝欢暮乐,弄坏朝纲。致使干戈四起,生民涂炭。老汉残年向尽,遭此乱离。”这一席话,让大家听了,尤其是饱尝战乱的百姓听后,都会同情这一评论。当然是正确的了。但这个野老的怒火发泄在杨玉环身上,并为皇帝减脱了罪责,这岂不是传统的“女亡国论”的思想在头脑中作怪,又是什么呢?作者写了两种观点完全不同评论。牛郎、土地、李暮、李龟年以及念奴永新。都是同情杨玉环的悲剧命运的,并表示挽惜,然而,“扶风野老”郭从谨,则是对她唾骂。这两种看法究竟哪一种是作者的思想呢? 
    不难看出,作者是站在同情杨贵妃一边的。而郭从谨又是代表千千万万传统的观念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当然郭从谨也会有此思想。“女亡国”,这是历代为封建统治者实行暴政,出了乱子的最  好辩解。因此,自古以来,什么妲已亡殷啊!西施沼吴啊!昭君安汉啊等,“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见鲁迅;《且介亭杂文》)”鲁迅还说,“譬如罢,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敢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有几个。就是妲已、褒姒也还不是一样的事?女人替自己和男人伏罪,真是太长远了。”(见《花边文学》)洪升的作品确实触及到了这一深刻传统的
社会问题。李隆基和杨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