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曲是唐朝⼤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愧于⾳乐舞蹈史上的⼀颗璀璨的明珠。为唐⽞宗所作之曲,⽤于在太清宫祭献⽼⼦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周后将其⼤部分补齐,但是⾦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段。这些⽚断还保存在他的《⽩⽯道⼈歌曲》⾥。
今⽇的《霓裳⽻⾐曲》是由已故上海⾳乐学院叶栋教授根据敦煌藏经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谱残卷以及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与宋代词⼈姜夔发现的著名唐代法曲《霓裳⽻⾐曲》"中序"部分第⼀段乐曲组合再编⽽成。
《霓裳⽻⾐曲》即《霓裳⽻⾐舞》,是唐朝⼤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愧于⾳乐舞蹈史上的⼀颗璀璨的明珠。是唐⽞宗为道教所作之曲,⽤于在太清宫祭献⽼⼦时演奏。舞曲的内容表现仙真在上界的⽣活情状,有"上元点环招萼绿,王母挥诀别飞琼"等道教神话场景。唐⾼宗,⽞宗等⼈亲⾃撰写青词,表彰,供道⼠祭献祈祷时使⽤,⼀些⼤⾂⽂⼈亦竞相效仿,从⽽更加提⾼了道教⽂学的⽔平。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周后将其⼤部分补齐,但是⾦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段。这些⽚断还保存在他的《⽩⽯道⼈歌曲》⾥。
来历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但只有第⼀种说法见诸史书记载,备此⼀说仅供参考:
具《杨太真外传》载⽞宗登三乡驿,望见⼥⼏⼭(传说中的仙⼭),触发灵感⽽作。
《杨太真外传》载:霓裳⽻⾐曲者,是⽞宗登三乡驿,望⼥⼏⼭所作也。故刘禹锡有诗云:"伏睹⽞宗皇帝望《⼥⼏⼭诗》,⼩⾂斐然有感:开元天⼦万事⾜,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归作《霓裳⽻⾐曲》。三乡驿者,唐连昌宫(洛阳宜阳县的离宫)所在也。
第⼆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三年,唐⽞宗以太常刻⽯⽅式,更改了⼀些西域传⼊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中于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宗望见⼥⼏⼭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调⽽成。
唐⽞宗引《霓裳⽻⾐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年,杨⽟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宗曾演奏《霓裳⽻⾐曲》以导引。当时,⼤⾂张祜《华清宫四⾸》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声⽟笛向空尽,⽉满骊⼭宫漏长。"《霓裳⽻⾐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时,天宝乱
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由于《霓裳⽻⾐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度整理排演,但已⾮原味了。
南宋丙午(1186)年间,姜⽩⽯旅居长沙,⼀次登祝融峰在乐⼯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段,他为"中序"第⼀段填了⼀⾸新词,即《霓裳中序第⼀》,连同乐谱⼀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黄帝盐、苏合⾹。⼜于乐⼯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阕,皆虚谱⽆词。按沈⽒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阕传于世。予⽅羁游,感此古⾳,不⾃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况纨扇渐疏,罗⾐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何在,⼀帘淡⽉,仿佛照颜⾊。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关⼭,柳下坊陌,坠红⽆信息。漫暗⽔,涓涓溜碧。漂零久,⽽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上可见,⽩⽯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分上下⽚,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显然已受到词乐的影响。
但⾳调古朴,曲中常出现降低的七度⾳(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沉郁,特别是两处(b7)⾳与"⼈何在"、"飘零久"的歌词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彩。
乐曲浅析
《霓裳⽻⾐曲》描写唐⽞宗向往神仙⽽去⽉宫见到仙⼥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描绘虚⽆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形象,给⼈以⾝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居易有《霓裳⽻⾐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段)和曲破(⼗⼆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宗亲⾃教梨园弟⼦演奏,由宫⼥歌唱,⽤⼥艺⼈30⼈,每次10⼈。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段)和曲破(⼗⼆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名拍序或歌头,是⼀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名舞遍,是全曲⾼潮,以舞蹈为主,繁⾳急节,乐⾳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
结束时转慢,舞⽽不歌。
⽩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曲》表明唐代⼤曲已有了庞⼤⽽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显⽰了唐代宫廷⾳乐所取得的巨⼤成就。其乐队通过⽩居易的《霓裳⽻⾐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曲》伴奏采⽤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篥、笙等⾦⽯丝⽵,乐声"跳珠撼⽟"般令⼈陶醉。
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环作舞表演。原舞已失传,表演是根据⽂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乐采⽤古⽼的《长安⿎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曲结构形式。
青年艺术家李⽟刚演绎的霓裳⽻⾐曲
李隆基和杨玉环历史记载
李隆基是唐朝中叶的⼀个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后期李隆基为奸相杨国忠巧⾔蒙蔽,不理国事,但他对⾳乐艺术还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隆基酷爱⾳乐,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对⾳乐的研究应该是最深⼊最精通的,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
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穿霓裳⽻⾐的仙⼦翩翩起舞。仙⼥的歌声⽞妙优美,跳舞的仙⼥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演奏,让歌⼥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想起⼀点就记录下来,就连⽩天上朝的时候,他怀⾥还揣着⼀⽀⽟笛,⼀边听⼤⾂读奏本,⼀边在下⾯偷偷按⽟笛上的孔笛,寻曲调,他为了仙曲都⼊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曲⼦。⼗分苦恼。
有⼀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眺望,⼭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即在谱⼦上记录下来。创作了⼀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的宫中⼤曲。
李隆基命令乐⼯排练《霓裳⽻⾐曲》,令爱妃杨⽟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了⼀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
杨⽟环与宫⼈⽇夜赶排。终于,练好了⼀⼤型歌舞《霓裳⽻⾐曲》,在⼀个盛⼤的节⽇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曲》仙乐奏起,杨⽟环带着宫⼥载歌载舞,⼀个个宛如仙⼥下凡,⾂的眼睛都看直了。但杨⽟环的舞裙被梅妃踩到,使整只舞功亏⼀篑。
艺术成就
《霓裳⽻⾐曲》乐声「跳珠撼⽟」般令⼈陶醉。后来,到五代⼗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的⾳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曲》。是⾳乐史上的⼀⼤奇迹。【霓裳⽻⾐舞】即《霓裳⽻⾐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有的说,唐⽞宗登三乡驿,望见⼥⼏⼭,归⽽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制之。⽩居易有⾸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名家点评
此曲的伴奏乐队,除了前⾯提到的磬、萧、筝、笛以外,⽩居易还提到"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教得《霓裳》⼀曲成"(《霓裳⽻⾐歌和微之》),就是说还⽤到箜篌、筚篥、笙等乐器。⽽唐⽂宗在宫廷⾥表演时,却⽤了⽟磬四簴(架)与琴、瑟、筑、萧、跋膝管、笙、竽各⼀件。看来其乐队编制⽐较接近清乐的系统,这⼀点可能与它追求⽂雅的效果有关。
此曲的⾳乐,据《碧鸡漫志》引唐郑嵎《津阳门诗注》的记载,其"散序"是唐⽞宗登三乡驿望⼥⼉⼭回宫之后依据他对⼥⼏⼭的神奇想象写成的。这⼀部分⽩居易认为相当精彩,所以他在《重题别东楼之⼀》诗中说"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歌与破则是在凉州进天竺的《婆罗门》曲以后,吸收它的曲调续写⽽成的。所以在《霓裳⽻⾐曲》中,既有本国的创作曲调,⼜有外来⾳乐的改编曲调。⽽外来⾳乐则取⾃印度的佛曲,⽤它来表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由此可见,《霓裳⽻⾐曲》对于
外来⾳乐的吸取,⽬的是为了引起⼈们新奇的感觉,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神幻莫测的境界,在艺术上是有独创性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