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悲剧,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是真正的悲剧,无数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而且“越美, 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 令人为之扼腕叹惜。这使《红楼梦》成了“ 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因此, 本文以《红楼梦》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女性为关照对象, 着力刻画“芳”的“美”与“悲”, 从而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 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一《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 如黛玉、宝钗、妙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 ) 。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 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证成多所爱者, 当大苦恼, 因为世上, 不幸人多。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 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 与宝玉之终于出家, 同一小器。”宝玉对人生悲剧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亲身经历, 故他的悲剧性比较丰满。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
2.1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在《红楼梦》的悲剧中, 不仅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侯门公府千金们, 也不能因为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这在无形中道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比如, 一向具有叛逆思想、孤标傲世的林黛玉, 自然很难容于当时的封建礼法。纵然才貌双全、心高气傲, 但毕竟是寄人篱下, 终身大事无人做主, 直到“泪尽夭亡”;且不说黛玉, 便是“安分随时”、“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 也难得善终, 在冥冥中成了“金玉良缘”的牺牲品; 而已经登上封建时代至尊至贵地位的贾元春, 却更是“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迎春则是误嫁了一个“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虽“才自清明志自高”, 却是改变不了其庶出的身份, 终是远嫁海隅, 就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 一去难复返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选择了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实际是一种无奈的心态;及至那光芒万丈、“男子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最后还是两手空空; 至于史湘云, 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 但“终久是
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是如李纨一般命运, 青春守寡, 美景不长; 即使是“金玉质”的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欲洁”终未洁, 身“陷淖泥中”⋯⋯
2.2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曹雪芹家庭的衰败与同时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很不相同, 曹家是突然衰败, 因犯罪抄家而衰败的, 一下子一落千丈, 曹雪芹带有深沉的幻灭的悲哀。而吴敬梓大量挥霍钱财, 吴氏家族是在他自己手里逐步衰落的, 吴敬梓有清醒的衰落意识, 幻灭感并不严重。
“乐极生悲”是造成《红楼梦》宿命论的原因, 以宿命论解析《红楼梦》的悲剧, 也可理解为有“奋起抗争”的一面。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巨大的悲剧感受。一是贾宝玉个人悲愤的绝望, 二是由于他与林黛玉爱情的悲剧和贾氏家族的衰败而感到彻底绝望, 二者合为一体, 形成主人公的悲剧感受。宝玉之出走( 出家) 是出于整个人生之幻灭, 出于他对现世人生之厌倦与扬弃, 有意去寻求解脱。与小说虚构人物贾宝玉一样, 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自己就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将自己绝望的情绪和旷达的人生态度相结合,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以作品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寄托其“一把辛酸泪”。
三 《红楼梦》的悲剧美在艺术上的表现
3.1朦胧美
在《红楼梦》的整个故事中, 作者的意图很含蓄、隐晦, 使人无法一目了然。而中国的传统白话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画面都很清晰; 但《红楼梦》却意象朦胧, 似乎中间阻隔千万重, 说不清, 道不明, 可望而不可及也。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神谜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时空的辽阔: 从女娲氏炼石补天,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起笔, 从天上到地下; 时代是清、是明, 说不明道不清; 服装、官职非满非汉, 景物、语言不南不北, 让人感到很迷蒙。其二, “假作真时真亦假”: 整部书似乎都笼罩在朦胧之中, 犹如一场“红楼之梦”(谓人生如梦之意) , 说什么了就是好, 好就是了。小说写了真(甄) 假(贾) 二宝玉。而对贾宝玉人物外形描写和出身经历介绍亦带着神谜彩: 贾宝玉衔玉而生, 是顽石通灵, 与林黛玉有“木石前盟”, 一为神瑛侍者, 一为绛珠仙草。贾宝玉与薛宝钗则为“金玉良缘”。小说没有很具体地去写哪一个人的外貌, 每一个女子都很漂亮, 但写得都不具体, 让人“雾里看花”。
3.2 意境美
《红楼梦》创造的意境有大有小, 但为数众多,从整体上构成更深更广阔的意境, 作者笔下的大观园就是一个理想化的意境。作者为贾宝玉和大观园的女儿们设置了她们所生活的美的意境(环境): 宝玉的怡红院、黛玉的潇湘馆、宝钗的蘅芜苑、妙玉的栊翠庵、迎春的紫菱洲、探春的秋爽斋、惜春的暖香坞、李纨的稻香村⋯⋯太虚幻境、青梗峰下则是神话中的幻想意境。《红楼梦》全书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意境。作者为了创造这种意境美, 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 用多种透视法( 散点透视) 铺开, 使之具有立体感和整体美。
《红楼梦》创造了高度民族化的意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认为元杂剧创造了意境美, 但最成功的仍是《红楼梦》。曹雪芹创造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意境。书中不仅有数量众多的诗、词、曲、赋, 而且大多意境也从前人诗境中幻出。
3.3 诗意美
第一, 《红楼梦》把爱情诗化了。作者写黛玉由喜到悲的一个过程: 有心、无心、多心、关心、开心、伤心……写得非常细微、非常含蓄。何其芳先生认为, 《红楼梦》把爱情从情欲中深化了, 把爱情写得富有诗意, 宝黛爱情使人感到纯洁而高尚;指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花一样开放在这个不洁的家庭中间的纯洁的痴心相爱”, 正是曹雪芹要抒发的“痛苦与甜蜜是两样
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儿女之真情”。
爱情悲剧第二, 《红楼梦》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美。《红楼梦》写品茶讲究到极致。写弈棋弹琴、吟诗作赋, 表现了士大夫的高雅情趣, 是充分民族化的东西, 自然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甚至小说中人物的取名也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贾氏“四春”之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代表了春天的四个阶段; 而她们的四个丫鬟: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又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四种代表。
第三, 诗意美与感伤主义相结合。如女主人公林黛玉身上表现了一种“病态”的美,她的清高孤傲, 带有知识分子理想化的人格, 带有《红楼梦》所具有的浓厚的感伤主义情调。这种感伤主义, 完全渗透到人物内心之中和整个小说的描写之中。何其芳先生说: “黛玉的性灵与诗境生活, 只能供读者的欣赏赞叹, 黛玉没有使自己战斗成功的能力, 于是她只有归结到悲惨的死亡。”
参考文献:
[1] 鲁迅全集: 第7 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岳麓书社, 1999 年。
[3] 陈美林. 吴敬梓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 王昆仑. 红楼梦人物论[M]. 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