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浅析
转正入党申请书陶渊明29岁时才出来做官,担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之后又断断续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一些小官。41岁时,他又辞去了仅任八十余天的彭泽令,从此,远离官场,过着归隐田园、农耕自给的生活。南朝钟嵘称他为“古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他把田园风光作为自己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开创了田园诗这种诗歌体裁,从而在诗歌史上光耀千古。店面橱窗设计
摄影机在以“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文人普遍理想的时代,陶渊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从时代背景上考察,在东晋,门阀制度非常严苛,出身寒门的陶渊明不可能步入上流社会,他也无法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所以,在仕途中,屡遭挫折的他,便萌生退意。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固然跟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他作为一个个体,他特别的性情,特别的形象。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试做探讨。
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
葛森疗法
“少无适俗韵”,从文本看,陶渊明从小就不愿迎合世俗,不管怎樣,他不愿失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愿失掉真实的自我。在封建时代,人们为了既得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而陶渊明一再远离官场,正是为了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鲁迅先生说:“陶渊明代表着作为人的独立精神的觉醒。”陶渊明历千年而不朽,其伟大正在于此。叶嘉莹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最美好的一种品格。”这都说明陶渊明有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的自然人格。
感恩教师节资料二、厌恶束缚,渴求自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用“尘网”来比喻污浊的尘世,形象地写出尘世对人的束缚,而束缚的不仅是人身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一个“误”字,表达了陶渊明悔恨、厌恶而又清醒的复杂心情。在这里,诗人对自己多次出仕做官,下了个结论:错误。如果说以前为了生计多次去做官,诗人还处在犹豫徘徊之中,而此时,诗人用一“误”字,充分表达了对官场决绝的态度。由此可见,归隐田园,不是诗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觉悟后的清醒选择。陶渊明一生所经历的东晋时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到其晚年,更是血雨
老虎苍蝇腥风,当时的官场险象环生,时有性命之忧,正如人们所说的:“天下名士,少有全者。”那些性情刚直的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的。所以陶渊明虽然身在宦海,但心在田园。田园是自由的,田园也是安全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