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娜悲剧的原因
摘要: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也是托尔斯泰作品人物中最受人关注的人物之一。读了《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我们深深为她的悲剧命运而叹息。她甚至比其它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更能强烈的震撼我的心灵。她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由,追求爱情,她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和感情的强烈的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的命运而扣人心弦。安娜追求的真诚爱情与上流社会虚伪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自身的幸福观和传统道德感之间的激烈碰撞,理想爱情和现实社会之间的殊死搏杀,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安娜、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进行农业改革,创作上的成就不多。60年代和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吋期。这个吋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古老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公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规范。但牛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思索,提示出女主人公悲剧的社会原因,把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写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甚或画面。
安娜生存的吋代和环境创就了她独特的魅力,也造成了她的悲剧。
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彖,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安娜是一位外表端庄美丽,气质高雅的贵族女子。一双浓密的睫毛下掩映着的眼睛中“有--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这幅出的肖像屮突出展现了安娜与众不同的美丽,预示着在她身上洋溢的青春和生命活力被长久地压抑着。性格的热情, 真诚使她的美丽焕发岀令人难以抗拒的夺目光彩,作为一个有很高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上流社会里,她有如芜草丛中的奇葩:即聪慧,又典雅,质朴,活跃;即单纯,沉静,又从容,高贵。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妙绝伦,充满魅力。托尔斯泰更赋予了安娜强大的性格魅力,特别强调她精神上的美。她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
由于父母早逝,当她还是少女的时候,就在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卡列宁是一个学识渊博、工作责任心很强,但在生活上死板、僵硬、缺乏
生气的人,功名是他生活屮惟一的关注和追求。因此,安娜和他Z间没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兴趣和志向都是迥然不同的。由于卡列宁的冷酷,对于爱情他一无所知,妻子对他来说不过是件附属品,是件社会中的装饰品,在需要时和他出入社交场合,像个花瓶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叹。这种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安娜生命中隐伏的爱情。外表高雅优越的生活掩盖她内心的苦闷和精神下的孤寂,在没有爱情的生活中,她将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
所以当她和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伏伦斯基相遇时,安娜那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下的爱的激情被唤起了。他的慷慨大方和勇敢深深吸引了安娜。安娜蓦然醒悟,她的丈夫不是人,是木偶,是他摧残了她的生命,摧残了她体内的一切东西,安娜明片了自己的可悲地位。从切身体验中对以往虚伪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彻底厌倦了。在她心FI 中,妇女不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也有人格和尊严,她不愿像达丽亚那样委曲求全,也不愿效法陪脱曲之流形同娼妓,更不能接受卡宁列的那种维持外表的体表来保全他的声誉的做法。她把自己和伏伦斯基的结合视为崇高的爱情而不是情欲的结合,因而认为是正大光明的追求爱情是她的权利,是她的人格尊严。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反抗丈夫的阻挡,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伏伦斯基生活在一起,她的爱专一、执着、深沉而又大胆。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我是人, 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一条毁灭的路,然而她
义无反顾的走下去。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她厌恶没有爱情的家庭,也厌恶上流社会的逢场作戏,坠落虚伪的生活,她一再声明“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意味着她将爱情和美好的生活等同起来。她追求的不是世俗地位以荣耀为筹码的虚伪爱情,而是以个性解放、人格尊严和纯真感情为前提的真正爱情。她的爱是那么强烈、那么认真,安娜饱受在无爱的环境中牛活的痛苦,所以一旦遇到爱,就不顾一切的追求。安娜的可悲之处在于她把爱情与生活等同起来,正如拜伦所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整个存在”。他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男女两性在对爱情的不同心态,安娜把爱情当做生活的全部意义,认为追求爱情就是探索美好的生活,因而使得她的生活除了爱情之外别无所求,为了爱情,她抛弃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抛弃了丈夫,丢弃了儿子,背叛了社会,为了爱情,她可以忍受社会的流言蜚语, 对儿子的爱和思念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内心的痛苦,矛盾不断的折磨她,而她都可以用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去抵挡这來自各方的压力。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她的死也是为了爱,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一、十九世纪的俄国是新I口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严酷的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在上流社会,妻子欺骗丈夫,丈夫欺骗妻子的事屡见不鲜,但只耍表面上保持“体面”,即丈夫和妻子保
持虚伪的“正常”关系,就算合乎常规和体统。安娜是个感情真挚的人,她不愿也不能过那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所以毅然离开卡列宁,和渥伦斯基同居了。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爱上了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于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敌视她、侮辱她。
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的结果,就是被贵族社会冷酷的抛弃。回国后, 安娜遭到了整个社会的非难和敌视。这些绅士和淑女不仅夺走了她的母爱,还对她关闭了所
有客厅的大门。数不清的诽谤,谩骂,像脏水一样泼在安娜身上。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安娜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心情越来越痛苦。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只有同伏伦斯基的爱情了。她曾对伏伦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 她变成了攀扶在伏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忙。伏伦斯基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避免的灰飞湮灭。而渥伦斯基认为,为了安娜他什么都可以牺牲,就是不能放弃独立性。他不可能因为安娜而同上流社会决裂,他也不可能设身处地地为安娜着想,不可能理解安娜的爱情和悲苦心境。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托尔斯泰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安娜自杀前的绝望和醒悟,她看透了那个社会和那个社会的人,对它再也不留恋了。临死前,她恨恨地说:“全是虚伪, 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二、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 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伏伦斯基,俄国社会屮一个标准的公子哥,在遇到吉提和安娜之前,他曾和多个女子产生过感情。在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这样写道:伏伦斯基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家庭生活,他自己是在军官学校教育成长的。毕业的时候,他是个风头十足的青年军官,很快就加入了彼得堡富有军官的圈子, 他虽有吋也涉足彼得堡的社交界,但他的风流韵事却都发生在社交界之外,结婚是他不曾想过的事,他不仅不喜欢家庭生活,而且从这批单身汉来看,成了家庭, 特别是做一个丈夫,是很别扭,很不习惯,简直十分可笑的。由此可知,伏伦斯基在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上是随意的,在他的骨子深处,他始终是单身汉的观点, 当他和安娜相遇,他仅仅被安娜的美貌和气质彻底迷住了。
而他们之间也不存在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为了更好的拴住伏伦斯基,安娜开始培养对和赛马、打猎、赌博的兴趣,并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化妆和美容上面,期望用相迷住伏伦斯基。除此之外,他们的价值追求也有所不同,安娜是一个纯粹的性情中人,她在自己的所寻到的爱情中见到自由的天堂,乂见到可怕的地狱,她热恋情人,又恋孩子,她是一个全面的女性,既有女儿性,又有妻性和母性,她追求自由和爱情,视爱情为一切在追求爱情中失去了自我, 她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力量投入对伏伦斯基的爱屮,几乎趋于丧失理性的地步,变得乖戾、多疑、喜怒无常•为了无穷地享受爱的甘甜,几乎趋于丧失理性,安娜在自己编制的爱情罗网中丧失了自我,窒息着自己原本生机勃勃的牛命的激情。罗素说过:“爱情只有当它自由自在时,才会枝繁叶茂,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
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是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Z入骨。”在安娜和伏伦斯基Z间也产生了一道道不可见的鸿沟,安娜视爱情为生命的全部,而对于伏伦斯基,爱情只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比安娜实际的多了,除了爱情,还需要一切合法,以继承他的姓氏和事业,尤其是不可缺少的社交活动,他的家庭出身、教养、经历,已决定了他与这块赖以生存的社会是不可分割的。而伏伦斯基除了人长的比安娜的丈夫好看点外,并无其他优点可言。虽然他在追求安娜的过程中表现出温情,并且为了安娜放弃了皇家卫队军职,放弃了对家产的继承权,但一旦他的经济出现危机的吋候,他便后悔了,后悔自己一吋的冲动放弃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一一加官进爵。
这份没有牢固根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悲惨的结局。安娜要在一个旧的形式一一家庭里保持新的内容资产阶级的爱情是不可能实现的,况且安娜的爱情是排除一切的唯一的生活内容,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就是在现在以至未来也不可能实现。爱情必须要有一定的义务,双方必须都参加公共活动,义务在相互的爱慕中转化为自愿的奉献,
才能更好地加深了爱情,安娜的新【口思想的复杂性和她的要求必然造成悲剧。
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也存在冲突。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安娜作为显赫的鲁克立王朝的后裔,作为一个贵妇人,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是接受贵族阶级的教育成长起来的,耳濡目染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贵族社会的道德标准必
然影响着她的生活的举动,由此使安娜一方面热情追求自身的爱情,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尊奉着贵族的道徳规则,从而使她人格分裂。对于安娜这种既有不诚实的品性,又有坚强的性格的女性来说,来自内部的比外部的更加可怕,这就是那个时代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每个人的道德观念,原来爱情在那时,即使从安娜的眼中看来,也是一件可怕的而不道德的行为,安娜深深地接受了道德观念的侵蚀与影响,因此, 他处在这样的心里矛盾屮,“我如果抛弃儿子,离开他,就成为一个最堕落最下贱的女人。”她向丈夫承认“我是一个坏女人”称赞卡列宁“真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圣人”。她一方面爱着伏伦斯基,一方面乂将其看作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将自己在牛活中承受的痛苦归罪于他,她的心一时一刻也不得安宁,她的灵魂深处这些矛盾至死都在压抑折磨着她。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宁娜》的开卷语。总的来说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思想解放的贵族少妇,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勇敢的跨出与贵族社会格格不入的一步,表现了她对那个男权社会的反抗。但是,她迈开了反抗的一步,却走向了不可知的深渊,当伏伦斯基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被他无法理解的安娜的爱情禁锢时,他逃向对社会事业和功名的追求,而作为女人的安娜却无处可逃。安娜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奉献给了爱情,不自觉的做了男权文化的牺牲品,这是安娜作为一个女性自身的局限,更是那个历史和时代的局限。贵族社会为她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却不给她提供表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安娜对爱情勇敢无畏的追求表现了她对自我的追求,同吋在追求中不迷失了自我,她始终未能完全改变自我成为
传统的女性角一一贤妻良母。在追求屮仍是作为妻子、情人、母亲的自我,而不是真正的自我,她终究未能走出自身的局限和历史、时代的局限,她的精神追求终究未能使她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安娜的悲剧命运激起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这一命运的无尽思考。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卷语。总的來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勇敢的跨岀与贵族社会格格不入的一步,表现了她对那个男权社会的反抗。她迈开了反抗的一步,却走向了不可知的深渊。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伏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伏伦斯基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被他无法理解的安娜的爱情禁锢时,他抛弃了安娜,逃向对社会事业和功名的追求,而作为女人的安娜却无处可逃,安娜为了爱情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安娜把自己的全部的牛命奉献给了爱情,不自觉的做了男权文化的牺牲品,这是安娜作为一个女性自身的局限,更是那个历史和时代的局限。贵族社会为她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却不给她提供表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安娜对爱情勇敢无畏的追求表现了她对自我的追求,同时在追求中不迷失了自我,她始终未能完全改变自我成为传统的女性角一一贤妻良母。在追求中仍是作为妻子、情人、母亲的自我,而不
是真正的自我,她
终究未能走出自身的局限和历史、时代的局限, 她的精神追求终究未能使她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安娜的悲剧命运激起--代又--代读者对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这一命运的无尽思。
然而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徳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吋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岀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史》,金元浦等,华东师范大学岀版社,2002年版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形象浅说》,朱丽华,文学教育2008年第三期
《安娜卡列宁娜悲剧的人生解读》,解英兰,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
《安娜卡列宁娜悲剧的原因》,2004年第四期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载《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六期
《难以逃脱的藩篱》,马强,《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