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分析文本
1、壮志未酬的豪杰之士,总把李广作为缱绻情怀的对象,在历代诗歌中总能发现李广的身影。我们先来看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我们的李广将军,为什么诗人说“ 但使龙城飞将在”,“胡马”就不敢“度阴山”了呢?这首诗歌写出了李广什么样的特点啊?
(英勇善战、善于骑射、一代将才)
李广戎马一生,立下了赫赫军功,他射术高超、英勇善战,连他的敌人都尊称他为“飞将军”,这是他最大的特点,司马迁也对他的这个特点大为赞赏,在文中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下面我们就从文中来出一些李广的事例来印证“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射术世家(侧面烘托)
                            上郡出奇(对比)
        不教胡马度阴山    雁门脱险(侧面烘托)
                          白羽没石
                          不贪钱财
      至今犹忆李将军    仁爱士卒
                            宽缓不苛
                            杀霸陵尉
                    主观    不善言辞
        李广难封          沉稳不足
                         
                            数奇
                    客观    排挤
小结: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射术高超、有勇有谋、英勇善战的飞将军形象,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屡建战功,令敌人闻风丧胆,所以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李广,希望能够借住他的英勇善战来击退外来侵略。王昌龄对李广充满了无限的景仰之情。
2、好,下面我们来接着看第二首诗歌,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广是汉代的名将,为什么到了唐代,士兵们仍然“至今犹忆”汉代的“李将军”呢?下面我们就从文中来一案。
(廉洁、不贪财、仁爱士卒、宽缓不苛)
这就是李将军的为人,所以士兵们才“乐爱为用”,愿意跟随他打仗,乐于为他效力。生前,他受到士卒的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唐代的将领,他们正在干什么呢?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们在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而将军们却夜夜笙歌,和李广的仁爱士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士兵们才“至今犹忆李将军”。
3、下面我们看看第三首诗歌,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充满浓厚悲剧彩的人物。他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生与匈奴70余战,但是他却为二千石吏40余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至死未得封侯。而那些与他同时代的人 ,比如卫青、霍去病等等,他们却得到了帝王的无限信任,建立了丰功伟绩,得到了高爵显位。造成“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呢?看看我们同学能否从文中到答案呢?
小结: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但是也有他自身纯在的性格缺陷,心胸狭隘,公报私仇,勇猛有余、沉稳不足,讷口少言、不善言辞,他的优点是单兵作战能力强,但是缺少指挥集团作战的领导才能,所以他更是个将才,而不是帅才。
所以这些主客观原因,造成了“李广难封”的结局,诗人王勃对李广的遭遇寄托了无限的同情,痛惜这样的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无限惋惜,悲愤。
4、下面我们来总结下李广的形象。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
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文中通过李广的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尤其是通过中石没镞,突出地表现了李广这位名将的英武风姿。文中还通过他追射雕者遭遇匈奴大队时的勇敢沉着,表现了李广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在战场上,每遇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是极为难得的优秀品德。
滕王阁序教案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繁。李广“讷口少言”,“宽缓不苛”,所以士兵们都愿意跟随他打仗,乐于为他效力。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李广的“为人简易”,绝不是循规蹈矩、只知照章行事的呆板做法;而是不喜欢当时儒生的繁文缛节,讨厌酷吏们的舞文弄法,不愿意“对刀笔之吏”。他的“为人简易”,与他所欣赏的道家人士的“清静无为”是互为表里的。
但实事求是地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
5、司马迁是怎样去刻画李广的形象的?
一、抓住主要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二、用对比烘托方法解释人物命运,丰富人物的形象
6、下面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太史公自序》
勇于抵挡敌人,仁爱士兵,号令简明不繁琐,军队将士归心于他。
从司马迁的写作目的来看,是为了歌颂、赞美李广将军的优点。文中的最后一段是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司马迁用两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7、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极高,那为什么还要记录下他的缺点呢?
  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读了他写的《李将军列传》,虽然感到李将军能冲锋陷阵,令敌生畏,但并没有感到他有统帅三军之才和百战大功。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
实录”精神在《李将军列传》中尤为突出。当然,在感情上司马迁的确是同情李广的,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8、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人对李广的评价(投影)
——他的光辉并不一如人们所想的单纯来自于他的军事才能,更来源于他的武艺与他的人格,这样看来,他更像一位侠者。在任何时代,拥有非凡个人能力与崇高个人品质的人都将是时代骄子。 
——中国人自古崇尚道德,道德的光辉也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李广终生未被封侯,然而,他所受到的敬仰远比很多封了侯的人多,原因更在于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李广光辉的来由还有就是一生的不得志。中国人自古好以一种特殊的悲悯情感去看待所有的不幸的人,相反却对得到自己应得荣誉的人不以为意。李广亦是如此。人们在传颂李广故事的过程中为他叹惋,同时更是顾影自怜。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成就了李广的光辉。 
9、回过头来,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别人对李广的态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广也
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对李广的态度如何呢,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呢?下面我们同学之间先相互探讨两分钟,然后和大家一起来交流。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如果说文帝、景帝时期国家注重休养生息,没有多少机会建功立业,那么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人事有代谢”, “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作为一名久历战场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然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
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对这样的遭遇,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其情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殊为突出,“宽缓不苛”使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至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
10、通过李广难封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生活上的启示呢?
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改掉自身存在的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机遇可遇而不可求,转瞬而逝,所以更需要我们珍惜难得的机会,有了机遇,一定要牢牢抓紧;没有机遇,要想尽千方百计去创造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