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案    总第  15 课时1              嘉陵区龙岭小学任俊
 
    课  题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书法欣赏   
          第十二课  认识行书        
教学目标(目的)
1、认知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2、技能目标:了解并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和用笔特点
3、情感目标:能体会行书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能体会行书的美与它独特的个性。
难点:通过对比与临摹,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
 
    备  注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对话(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板书要点
一、情景导入:
回忆前面学习的隶书和楷书的书法特点,进而带出新授内容——行书。
让学生对比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的王羲之丧乱帖,出明显的不同,
学生回答:(初步认识行书结构特点)楷书单纯、端正,规范。行书放纵随性,灵活洒脱,笔法流动。
二、教学过程
1、行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行书又称“行狎书”,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
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便捷化的书写形态。
2、如何理解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是
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3、行书的实质: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4、行楷和行草?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5、行书的诞生时间
行书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
应用。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帝王显贵到普通文人,对书法的爱好都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加上王羲之的出现,使之更为盛行起来。故其萌生于东汉,至东晋已经成熟。
    6、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区别以及行书的适用范围(展示:前凉李柏文书局部和东晋王羲之的姨母帖局部)
一般来说,楷书端严工整,容易辨认,一点一画,一丝不苟,书写速度比较缓慢。而草书纵横恣肆,意涉奔放,但往往难以识读。而行书介于之间,具有简便、通俗、流动的特点。行书不像楷书那么法度谨严,可工整的写,也可写得随意一些。故而,在现实生活中易学便认、运用十分广泛。
7、展示:东晋王羲之的姨母帖局部
    8、 二王
东晋时期,最负盛名书家就是二王父子,即:羲之和献之。羲之在汉魏以来以质朴书风的基础上开中立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流传下来的行书作品除《兰亭序》外,还有一些唐人双钩墨迹,如《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刻木有《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兴福寺半截碑》
王献之书法与其父齐名,故世称王氏父子为“二王”。其传世作品有《鸭头丸帖》《中秋帖》《廿九日帖》等。
9、唐代
⑴颜真卿:的行书名作有《祭侄稿》《争座位稿》《告伯父稿》
⑵李邕流:传下来的碑刻有《麓山寺碑》《云麾李思训碑》《法华寺碑》等
⑶杨凝式:唐末,代表作有《韭花帖》《神仙起居帖》等
⑷李建中:唐末,的行书墨迹有《土母帖》《同年帖》等
10、宋代:宋代书法以行书著称后世的则手推北宋“四大家”
⑴苏轼:的行书墨迹有《寒食帖》《洞庭春赋》《前赤壁赋》等
⑵黄庭坚:流传下来的行书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等
⑶米芾:《苕溪诗》《蜀素帖》等
⑷蔡襄:《自书诗卷》《澄心堂纸帖》等
⑸除“宋四家”外,以行书著称的还有薛绍彭、吴琚等
11、元代
    书法崇尚“二王”,书家力追晋唐,行书成就突出的有
⑴赵孟頫:行书代表作有《洛神赋》《定武兰亭十三跋》《韦苏州诗帖》等
⑵元代以行书著称的还有康里子山、鲜于枢、杨维桢等
12、明代
⑴文徽明:《赤壁赋》《滕王阁序》《行草书词翰册》《咏花杂诗》等
⑵董其昌:《琵笆行》《古诗十九首》《李太白诗》《书杜甫诗醉歌行》等
⑶明代以行书著称的还有黄道周、、张端图等
13、清代
⑴傅山:《丹凤阁记》《集古梅花诗》等
⑵王铎:《淳化阁帖》《行书诗册》《秋兴诗》《拟山园帖》《琅华馆贴》等
清代后期,何绍基、赵之谦等书家在学帖的同时也学碑,将碑意融入行草之中,别克生面。
三、小结
    据上述总结如下:
㈠、行书结构的特点: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㈡、用笔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
㈢天下第十大行书
    1、王献之《兰亭序》2、颜真卿《祭侄稿》3、苏轼《寒食帖》4、王珣《伯远帖》5、
杨凝式《韭花帖》6、柳公权《蒙诏帖》7滕王阁序教案、欧阳询《张翰思鲈帖》8、米芾《蜀素帖》9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10、李建中《土母帖》代替方折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