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时间
《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五首。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作品注释
恬静的反义词
  1、策:策仗,扶杖。
  2、崎岖(qí qū):形容山路不平。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
  3、濯(zhuó):洗。
  4、漉(lù):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
  5、近局:近邻。
  6、荆薪:荆柴。明亮:明亮的烛。
  7、天旭:天明。
  作品译文
  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
  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
  滤一滤我那新酿造的酒,杀一只小鸡儿招待近邻。
  日落后房屋里已经昏暗,没明烛也只好点燃柴薪。尤的组词
  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
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作品鉴赏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彩是辉映全篇的。
乔迁邀请
  其五鉴赏月光启蒙
  这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五篇。它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做为描写对象,来反映“归园田居”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
  全诗可分做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集中地描绘了还家路上的情景。
鸡蛋怎么蒸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写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若将《归园田居》组诗做一整体阅读,便会发现这里的开端“怅恨”,是紧接上诗凭吊丘垄荒墟,人生终当归于空无的感叹而来。“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象。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可以濯吾足”一句,
出自古《沧浪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