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中心三年规划纲要
1.技术部门三年规划的工作目标
  三年成为国内最优秀的低温装备供应商,力争用5年时间成为全球主要低温设备供应商。技术水准必须紧跟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规格品种全方位系列化。具有人才、技术的领先研究及储备能力,具有工艺创性的技术及资金实力。引领行业技术新潮流,主导行业的发展方向及进程。
2.技术部门的形势分析
2.1公司的技术现状、优势和劣势
2.1.1公司技术现状
2.1.1.1技术人员现状
  目前公司技术开发中心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有16人,从职称区分: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2人;从学位区分:大学本科13人,专科2人,中专1人;从工作年限区分:5年以上有5人,其余的均为1~3年。技术部门人员力量相对偏弱。
2.1.1.2技术现状
公司前身技术体系建立在与BOC/MVE各三年的合资生产低温贮罐的技术基础上,近几年独立以来,通过引进国内同行四川空分、江西制氧机厂、常州西玛的技术、检验、生产管理人员,吸收各自的技术优势,不断开发新技术,满足工业气体和液化天然气工业的装备需求,开发出车罐箱瓶四大系列产品并初步具备天然气贮运成套应用技术的能力。公司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处于中上水平。主要产品有:低温贮槽(包括大型常压低温贮槽)、低温液体运输车、低温液体罐箱、杜瓦瓶、汽化器、减压装置(主要用于LO2、LN2、LAr、LNG等)以及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等。
2.1.2技术优势
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较快,人员结构年轻化,消化接受能力较强。开发的40英尺、43英尺液化气天然气罐箱技术在国内目前是处于领先地位,并获得多项专利技术。公司在国内首家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结构,克服了真空度保持、漏放气速率控制等难题,生产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准的LNG罐车与罐式集装箱。公司生产的LNG容器的日蒸发率达到0.15%,远超过0.3%的国家标准和同行0.25%左右的水平,是迄今国内最好的日蒸发率指标。是JB/T4780
-2002《液化天然气罐式集装箱》行业标准的主要编写单位。
部门规划
  公司开发的LNG槽车容器最大容积可达40m3,而且车身自重比例小,大大提高了槽车性能,直接降低了LNG的单位运输成本(约50%),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公司的液化气天然气罐箱、低温液体运输车被商业部定为LNG运输专用设备之一。
公司开发的液化天然气气化站用LNG气瓶,在国内属于首创。由于没有国家标准,因而起草了用于设计、制造、检验用的《液化天然气焊接绝热气瓶》企业标准。
公司开发的作为汽车燃料箱用的液化天然气气瓶,在国内也是属于首创,起草的企业标准《汽车用液化天然气气瓶》也属于国内第一家。
2.1.3技术劣势
学习模仿型人才较多,研究型带头人少,自主开发创性能力欠缺。公司的技术人才战略定位不清晰。技术人员普遍工作年限不长,且技术部门人员流动性大。公司的各部门都从技术部门要人,所以技术部门是公司人员培养基地。技术人员大多是刚毕业人员,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技术基础底蕴不深厚。
技术人员接触外部的机会不多,因此对同行业(尤其是国外同行)的发展水平了解不够。
针对与公司产品有关的技术培训欠缺,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提高缓慢。
2.2公司的三年战略目标对本部门开展工作的要求和挑战
为顺利完成公司的三年战略目标,技术部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必须要理顺以下流程,使产品设计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更能贴近市场、满足用户需要。
理顺设计、校对、审核、批准的程序,以及设计与工艺的程序。
理顺开发流程,避免缺乏科学性的局面,应当首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产品试制出来后应当经过实践验证,避免出现原来产品还不成熟就推向市场的局面。
理顺技术改造程序,根据客户服务部提供的信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技术改造。
3.技术部门的总体工作思路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校加强联合,招聘低温、化机、真空、焊接等重点对口专业的毕业生,编制整体培训计划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既有“请进来”,也有“送出去”。邀请国内低温压力容器专家到公司举行定期培训,派人员参加国内同行会议,以及举行的培训班学习。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具有较高研发水平的技术队伍。
在部门内部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创造团队合作,技术人员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技术氛围。建立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的设计工作重点,以产品批量化生产的工艺工装为核心的工艺工作重点。最大化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世界先进的低温装备,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
4.技术部门的总体规划
4.1重点研究方向
  低温液体贮罐,在现有基础上完善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完成系列产品的升级换代工作,完善产品的工艺流程,进行旨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工艺创新工作;
        低温液体运输车,低温液体罐箱,借助中集集装箱的品牌,与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研究单位、配套行走机构厂家合作,通过结构形式的优化,绝热材料、绝热技术的深入研究,生产工艺的创新突破,实现自重最轻、容积最大化的国际先进技术产品,如20英尺、40英尺标准低温罐箱,大型低温低压带泵半挂车,形成行业领先、国际先进的低温运输产品30个以上规格品种,形成批量流水线规模化生产能力,全面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低温杜瓦瓶、车载瓶,进行领先技术的研发试验,牢牢掌握市场动向,为LNG清洁燃料汽车时代的到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出租车、中巴车、大巴车和大型牵引车等多种车型的清洁燃料改装要求。完善新产品的研制创新和批量生产工艺流水线的工艺创新,确保产品质量、性价比的市场绝对优势;低温杜瓦瓶在现有基础上,重点解决绝热材料及真空获得稳定性技术,在外观抛光技术上实现自动化,配套件的质量价格上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抢占国际国内市场;
        工程应用技术,重点研究LNG和L-CNG加气站的成套建设技术,LNG汽车改装技术,LNG接受站(LNG液化工厂)大型堆积绝热贮罐的成套建设技术,大型工业气体贮罐的现场组装技术。力争成为能为客户提高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4.2部门的制度修订和流程完善
建立技术准备计划制度,设置由总工程师直接领导的计划员岗位,负责技术准备,技术研发的计划、立项、周转和进度检查;
增设标准情报工作,负责与主管行业、协会的沟通,标准资料的收集,专业报刊杂志,行业动态,国内国际的相关专利技术,罐车、罐箱等的产业政策的收集,国际国内同行的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动态收集;
完善产品的校审制度,引进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确保新产品开发的先进可靠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奖评激励机制;
强化新产品研制过程的工艺成熟可靠性,建立严格的图纸工艺会签制度,保证设备工艺、焊接工艺、真空工艺的一致性;
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同行,国内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在前沿技术、重大新材料应用、应力分析、热力学分析等理论技术领域加强联合研究,确保技术紧跟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技术与市场、售后服务的互动联系,在解决用户面临的技术问题、质量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产品的技术实用性改进。
4.3部门岗位调整计划及人员的增补计划
技术部门现在分为贮槽小组及汽化器(5人)、运输车及罐箱小组(6人)、气瓶小组(4人)、资料管理组(2人)。每个组的人员均不够。
规划分为贮槽小组(6人):常规低温液体贮槽3人和LNG贮槽3人,汽化器小组(3人),运输车小组(12人):低温罐体部分6人、整车部分4人、公告部分2人,罐箱小组(4人)、气瓶小组(6人)、标准情报资料管理小组(3人):档案管理1人、计划1人、蓝图晒印、发放及更改1人。
因此需要增添(或培养)人员共12人(其中具有压力容器审核资质3人)。化工机械专业或低温与深冷技术专业9人,汽车专业3人。2005年增加5人,2006年增加5人,2007年增加2人。
5.技术部门运营所需的资源支持
5.1资金投资和设备投资
5.1.1研发资金投资
5.1.1.1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需要800万元,三年合计2400万:
低温液体罐箱50万/台(包括技术工艺研究,产品设计,低温热力学计算、应力分析、试验、国家检验、罐箱船级社认可等费用),7台共计350万(不计罐箱本身成本)
低温运输车35万元/台(包括技术工艺研究,产品设计,低温热力学计算、应力分析、试验、国家检验、公告等费用), 20台共计700万元(不计运输车的成本,因产品试制完成后可作为产品销售);
低温气瓶20万元/种(包括样瓶的制作、相应工装、夹具、试验、国家检验等费用),共用12种规格需要240万元;
大型常压绝热贮罐的研究,3万等级天然气接收站,需寻求国际合作,研发费用200万
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与交流,低温、真空基础性前沿研究投入100万/年,三年共计300万;
5.1.1.2参与液化天然气气瓶、低温液体运输车、低温绝热气瓶国家、行业标准编制资金各50万元,共计150万元。
5.1.1.3培训资金20万元/年(包括邀请专家到公司授课、公司派人员出去学习),共计60万元。
5.1.1.4与企业相关的期刊、资料、标准费用10万元/年,共计30万元。
5.1.2办公场所需增加
现在技术部门的办公场所已经很拥挤,由于人员的增添需要增加办公场所100m2左右,办公设施。
5.1.3设备投资
公司目前只有5套SOLIDEDGE12.0版本的正版软件,其余均为AUTOCAD、SOLIDWORK等盗版软件。需要增加PRO/E软件20套,15万元/套共计300万元。更新过时的和为新人员配备电脑需要40台,8000元左右/台,共计32万元。
5.2公司政策支持
如果公司要在技术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希望公司从以下方面给予支持。
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创新。建立完善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彻底根除原有痼疾。
在人员深造方面,应当建立机制,让突出贡献者能够继续深造,为公司培养技术骨干,增强公司技术力量。
在薪资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技术部门与公司其他部门的差距不宜过大。从技术部门调出去充实公司另外部门人员的工资、待遇不会有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否则技术部门的稳定,技术力量的加强都将不能实现。
5.3其他部门的支持
5.3.1市场部:需要市场部在签订合同时尽量签清楚,如果所订的货物与公司原有产品有差异,应当于技术部门联系。做到技术上可行,对于需要重新设计的,应当通过技术部门将所有参数进行确定。
5.3.2人事行政部:在招聘人员时,应当让技术部门参与,这样选择的人员更能适合公司产品设计的需要。在人员职称问题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