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十七年诗歌创作的概况,了解一些重要的诗人诗作。
【教学重点、难点】:
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动,郭小川和贺敬之创作的异同对比。
【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概况
(一)建国初期的颂歌
以最真挚的感情,歌颂新的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伟大领袖。是这一阶段诗歌反映社会的比较集中要表现的主题。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是建国后第一篇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的《新华颂》、王老九的《想起》、王莘的《歌唱祖国》、臧克家的《有的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作。
(二)五十年代初
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是歌颂了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英雄行为和崇高品质,及时地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诗歌表现的内容逐渐广泛:
1.反映部队生活和抗美援朝的诗作。公刘:《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严辰:《战斗的旗》。
2.反映工业战线发展和建设的诗。李季:《玉门诗抄》、梁上泉:《高原牧笛》、力扬:《人造长虹》等。
3.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严辰:《我的马呀,快跑,快跑》、蔡其矫:《大海·长虹》。
4.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及新边赛军旅诗。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田间:《马头琴歌集》。
5.歌颂世界和平与人民斗争的诗作。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等。
歌颂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潮流,诗歌形式单调,内容空泛。叙事诗成为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形式。由于过于强调诗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强调,产生了大量的以客观生活场景的描绘为主要内容的叙事诗,诗歌的抒情、叙事艺术都显得非常薄弱。
(三)“双百”方针提出后(50年代后期)的诗歌创作
1956年5月,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诗歌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和繁荣。
1.诗歌反映生活的领域比以前开阔了;
2.诗歌样式也比以前丰富了;
3.诗歌在表现矛盾,加强诗歌反映生活深度上,有了新的发展,邵燕祥《雾中汉水》;
4.诗歌逐渐向着人们的内心,向着诗人的内心靠近,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山中》
《致大海》;
5.讽刺诗、山水诗、赠答诗相继出现。
不久“五七反右”斗争使“百花时代”的诗歌创作遭到毁灭性打击,一大批老中青诗作家被打了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五八年前后产物的新民歌运动。
(四)新民歌运动
1958年代新民歌运动。全国范围的,声势浩大的诗歌运动。是当代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它是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产物,并转而构成了对1958年运动的配合和支持。也可以说是和执政党继延安文艺运动之后,所发动的另一次大规模的大众文艺实践。
这时期的民歌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表达了他们的力量,智慧和健康美好的感情。但是,由于后来不正确的引导,不着边际的浮夸,严重地危害了民歌本身。
郭沫若、周扬编选的《红旗歌谣》,被看做是新民歌的精品结集,是社会主义时期的“诗三百”。
(五)文艺政策调整后的诗歌创作这一时期(1961—1966)
经过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诗歌又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局面。两类诗歌创作占据了主流。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阿诗玛》、《嘎达梅林》、《传》长诗,李季《菊花石》。
另一类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兰》、臧克家《李大钊》等。
这一时期政治抒情诗得到了发展并逐渐成熟,出现了代表性的诗人郭小川和贺敬之。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诗歌的社会功能被夸大。整体看来,创作风格比较统一,个性化特征淡漠。
二.政治抒情诗
1.概念
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政治与文学之间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诗作者关注社会运动、政治事件的热情,以诗作为手段介入现实政治的信念。题材、主题“宏大”的政治性质,是它的首要特征。与此相联系的,诗的叙述者以阶级的、社会集团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并倾向于排斥、抵制个体情感、经验的加入。在艺术结构上,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的展开方式。有关现实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观点,成为统驭诗的各种因素的线索。
2.政治抒情诗的艺术渊源
一是中国新诗中有着浪漫派风格的诗风;准确地说应该是新诗中崇尚力的、宏伟浪漫的一脉,如郭沫若的《女神》。当然更直接的继承是三十年代的“左联”诗歌,和艾青《向太阳》、田间《给战斗者》和抗战期间大量出现的鼓动性作品。
另外就是西方19世纪浪漫派诗人,尤其是苏联的革命诗人的诗歌遗产。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从处理现实政治,到艺术表现,都给当代政治抒情诗提供可直接仿效的基本方法。“楼梯式”的自由诗。
3.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征
(1)诗人以‘阶级”或“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2)在诗体形态上,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即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
(3)一般都是长待,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渲染、铺陈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4)经常使用“楼梯体”,并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4.代表诗人之一:郭小川
(1)郭小川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其一为政治抒情诗:50年代的组诗《致青年公民》影响颇大,其中尤以《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著名。其二是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在当时引起争议,有的且受到批评。
(2)郭小川诗歌的总体特
首先: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作为一名“战士诗人”,郭小川的诗歌始终响应时代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
其次:闪耀着哲理的火花。郭小川善于将对社会人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最后:诗歌形式多样继承感物言志的诗歌传统,对各种诗歌体式进行了尝试,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形式。
(3)“新辞赋体”:
这是郭小川独创的诗体形式。为了表达壮阔的思想感情,郭小川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大量使用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结构、词藻、音韵节奏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浪漫情诗
5.代表诗人之二:贺敬之
(1)贺敬之的诗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抒情短诗。表现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其二是长篇政治抒情诗。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
(2)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首先: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以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延安的巨大变化,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意义;《十月颂歌》是对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其次: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突出。
再次: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体"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6.贺敬之和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比较
相同点:在80年代,贺敬之和郭小川常被并举。这是由于他们都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表现一种宏伟的抒情姿态,和在政治抒情诗上表现方式的某些相似。
不同点:在处理个人-体、个体-历史、感性个体--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贺敬之从不或极少表现其间的裂痕、冲突。在他的诗中,“抒情主体”已充分“本质化”,有限个体生命融入了整体,成为充分自信的无限存在。在他的诗中,难以发现不协调的因素,和情绪、心理上的区惑、痛苦。而郭小川那些值得重视的作品中,个体实现“本质化”过程充满矛盾,“克服”精神上的“危机”和实现转化,是这些作品的主题,如《望星空》。郭小川的诗歌在时代书写中更富有哲理性。
【思考题】:
一.结合具体的诗人诗作,思考政治抒情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