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舒婷爱情诗的思想内涵
王兰指导老师:徐润润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2班)
摘要:作为朦胧诗的主将和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舒婷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敏感而鲜明地表现了新时期青年妇女的爱情观,传达了女性的觉醒意识以及女性对平等、独立的价值观的认知。她的爱情诗不但在当代诗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对80年代以后的爱情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舒婷无愧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先驱。
关键词:舒婷;爱情诗;思想内涵
爱情,是指“男女双方在相互交往与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爱慕和依恋的情感。”[1](P280)这种情感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具有相互吸引的魅力。爱情产生后,男女之间就会相互依恋,产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焦灼地期待重逢。二是具有依恋性。感情相依是相爱双方的协奏曲,所以青年人一旦产生了爱情,就会有两性间深刻的依恋和无私的奉献。三是具有纯洁性。男女之间纯洁的性爱是缔结爱情的自然基础,没有这个自然基础,男女之间就不可能建立牢固的爱情。
爱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从个体的角度看,爱情是人的生理、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身
体发育以及对社会爱情观的接受与认可,反映了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的生命历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爱情作为形形的社会活动之一,折射出了人类的情感世界、生存方式和文明程度。
正因为如此,爱情才成为文学描写的永恒主题,并被中外古今的无数作家反复描写过。可是,在中国那场历时十年的政治动荡中,爱情一度被排斥在文学殿堂之外。在“极左”路线统治文坛时期,文学中的爱情被认为是宣扬资产阶级情调,贩卖精神而受到严厉的批判。十年浩劫,把人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爱情也成为文学创作活动的禁区。
,使一代青年人的心灵经历了特殊的洗礼。经过初期的狂热之后,他们开始冷静反思。理想破碎之后的失落和不堪回首的生活,使他们情感低沉、痛苦、迷茫。社会的动荡、人生的沉浮、生活中发生的悲喜剧、政治骗子的种种表演,让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索。他们执著地追求,艰难地探索,但前途并不清晰,目标遥远而渺茫,理想的草图朦胧而纷乱。他们郁积在心头的种种思索、苦闷、不满、哀怨和愤怒无法宣泄,而又渴望宣泄。于是,他们纷纷拿起诗笔,以诗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感受,朦胧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作为朦胧诗的主将,舒婷以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为表现对象,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翁形象,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情感。在她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既不是驰骋疆场的英雄,也不是消极颓废的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位正在思考探索的青年人的形象。舒婷用诗歌抒写爱,正如王光明所说:“爱是她情感和意
识中供养的神明,这个神明也曾经是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神明,拜伦与雪莱都曾以最强烈的感情为它献上自己的祭果。当然舒婷诗中的爱有它自己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易的时候,我不奢望当英雄,不是英雄和骑士的爱,而是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正因为如此,她不满自己袖手旁观的生活,真诚的表示要回到人中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走下坡路的年代,努力地让自己的感情向高处跑去,并用诗去抚慰困倦的灵魂”[2](P96)她的诗有对生活苦闷的抒发;有对理想追求的表白;有对友谊和爱情的情感记录……爱情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基本命题,比如热恋中男女青年的人格问题,现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爱情观,以及双方如何以性别化,个性化的方式共同培育爱情等等,在她的诗中都初步涉及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舒婷的爱情诗歌开启了新时期爱情文学的先河。为了探讨舒婷爱情诗歌的审美价值,本文将着重研究舒婷爱情诗中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甜蜜而痛苦的思恋
暗恋,是人类情感生活中的既甜蜜又痛苦的一种感受。舒婷的诗中有不少是表现这类情感的佳
作,像《雨别》、《赠》、《无题》、《春夜》等等。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抒写了一类“你在爱着”却又“说不出”的女性暗恋者的形象,她们大多依恋自己心目中的男性偶像,在苦苦思恋中尽显东方女性柔顺、温婉的特。
像《无题》一诗中是这样写的:“‘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纽扣。/是的,我怕。/但我不告诉你为
什么。”“‘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是的,快乐。/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你在爱着。’/我笑笑叹口气。/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他是谁。”这首诗表现了一个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女孩,心中既有一份爱恋的喜悦,又由于情绪的激动,不免夹杂着一丝慌张的心态。尽管女孩的心中是很明白的,并且赞同难同伴的猜测,可在回答男同伴亲呢的问题时,她却连续用了三个否定句不告诉这一切是为什么,从而表明了女孩的那份羞涩矜持。诗中所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种偏偏“不告诉你”的爱情,而“我不告诉你”便成为全诗反复出现的主旋律。诗人运用对照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这位沉浸在爱恋中的女子幸福而甜蜜的心情,使抒情女主人公的情感深沉、委婉却不显露。诗歌在表现抒情女主人翁的单恋心理时,既有大幅度的外在动作,又有沉湎不露的内心活动,二者间的强烈反差,把“我”的心灵刻画得相当细腻。像第一节中“我匆匆跑下”,与“默默转动你胸前的纽扣”的对照,第二节中“我拽着你的胳膊在堤岸上胡逛”和“仰着脸”望着“繁星满天的夜空”的对照,将抒情主人公矜持、矛盾、敏感等心理刻画得十分细致入微。为什么“怕”你走过繁花密枝的小路?为什么“快乐”得陶醉而又晕眩,觉得星星在向我蜂拥?为什么“明明在爱”却又“悄悄叹气”?这些既矛盾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心理活动,将抒情女主人公极力掩饰自己情感,不肯在异性面前表露更多的矜持态度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作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描写抒情,其中男性始终处于主动发问的位置而作为女性的“我”,只作了躲躲闪闪的回答,即便是回答,也尽量不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情思。透过诗中展示的艺术情境,读者不难感受到抒情女主人公内心的那份甜蜜、羞涩和矜持。
《春夜》也是一首描写抒情女主人公暗恋单相思内心活动的诗作。“你”是一个度过“二十八个春秋”,感叹“人生真是一杯苦酒,”而又“渴求风暴”的帆带你远征的男子。可是“你”在思考人生大事的同时,却忽略了陪着“你”在春夜里靠着舷窗的“我”。虽然“月光像蓝的雾了”,可“我”“这水一样的柔情/竟不能流进你/重门紧锁的心房”。“我”虽然感到失望,但并没有因为“你”不知道我的感情而放弃对“你”的爱和关怀,“我”想用自己的柔弱的肩膀为“你”分担苦难和痛苦,并真诚地告诫他:“几时你不再画地自狱/心便同世界一样丰富宽广。”人们都说女人是感情的动物,是为爱情而生的。正像《诗经・氓》所写的那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可见女人用情之深、用意之专。在这首诗中,诗人也用深情的语言营造了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在你倍感孤独寂寞、前途无望的时候,“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可见“我”已将自己的满腔的情感完全投在了“你”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暗恋女子对爱的对象的一往情深。
浪漫情诗在《赠》一诗中,诗人运用复沓重唱的手法,反复渲染了“我”对“你”的钦慕与留连,细针密线地唱出了一个暗恋者的款款心曲,“你没有察觉到/我在你的身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诗中不但表现了一种对人的深切的理解和关怀,更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诗歌受赠者的关爱、体贴,以及欲说还休,委婉细腻的矜持心态。诗作从日常生活的情景和思绪着笔,将女性的柔情表现得细腻、真切、动人。温婉中显露出强烈的激情;娴静中蕴含着心灵的涌动;默默无语
中表现执着的情感。她倾心相恋,他却没能体察自己爱的脚步,把暗恋中的女性那份错综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早在二千年多年前,《诗经》中的《关雎》篇就有表现单相思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窹寐思服”的咏唱,今天,舒婷在她的爱情诗中,从女性视角再次表现了单相思者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情感。
二.张开爱情双翼的双桅船
对平等爱情的追求,是新时期青年女性的美好理想。但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是无法自由地得到美满的爱情的,更谈不上在恋爱中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为了追求爱情,她们的人性往往受到莫大的摧残。封建伦理观、恋爱观历来对青年女性的教育就是要她们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成婚,女人也必须依附男性,做男人的贤内助,相夫教子成为她们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她们生活的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她们的生活理想。即使像裴多菲那样杰出的爱情诗人,在他创作的《我愿意是急流》一诗中所咏唱的幸福的爱情,女人也只能充当男人的配角:他希望自己爱着的女人只是一条快乐的小鱼、一只为大树歌唱的鸟儿、一条攀缘的常春藤。几千年来,长期积累的传统文化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的爱情观念:女性应该成为爱情世界的宠物,男人呵护的宝贝儿。
这种观念似乎给女性带来了安全、幸福与荣耀,但它也使妇女从此在脖子上被牢牢地套上一个沉重的精神枷锁。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观念愈加“深入人心”,并愈加合法化了。更可悲的是,我们常常对这种
封建观念以及危害毫无察觉,沉湎其中而不知所害。可敏感的舒婷却在政治动荡刚刚结束的时候,大胆尖锐地提出了男女青年在两性交往中应追求自由、平等的崭新观念,强调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的同质与尊重,这样的感情才是真挚而健康的,从而使其诗歌放出耀眼的思想光芒。
诗人表现这类情感的作品很多,像《双桅船》、《致橡树》、《礁石与灯标》等,其中广为流传的《双桅船》更是以其婉转缠绵、忠贞坚定的诗句,诉说着恋人间的离情别绪,忧伤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尽管“船”被雾打湿了“双翼”,却仍要在暴风雨中前行:“昨天刚刚和你离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诗歌赞美了历经风暴而显得更加坚定、深沉的爱情。诗人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比喻那些既不怕“天涯海角”,也不在乎“朝朝夕夕”的理解与默契,留下了“你在我的航线上,我在你的视线里”的爱情经典名句。
在她的《惊蛰》这首诗中,则表现了当爱情被世俗所不容的时候,女人甘愿自己的命运被放逐。即使“作为一朵乌云压过大街”,即使“箭镞支支穿心”,即使在“众人的践踏下”,也勇敢无畏地“拾起失落的鞋”,诗人吟咏着爱情的神圣与纯洁,吟咏着女人为爱而不惜牺牲与付出的态度,在诗中展现了一幅令人动容的爱情画面。
而她的《致橡树》,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可以说是整整影响了一代青年的恋爱、婚姻观,现已被公认为新时期女性爱情诗歌的发轫之作。诗人运用了一系列新鲜、贴切的自然意象及疏密有致的组合方式
来结构诗作,诗中的每个意象都是情思的音符,它们相互应和、对照,从而组成美丽的旋律和激情的和声。像诗中比肩而立,各自独立而又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组成一对格调新颖的象征性诗歌意象,它们的出现不仅否定了老旧的以“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无私利他的恋爱原则,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诗歌品格:真诚、高尚的情爱,不应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和人格尊严。这是新时代青年男女的人格尊严在爱情观念上对传统观念的大胆超越。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诗的前三行集中抒写了象征没有独立人格而具有依附性爱情观的“凌霄花”这一意象,从反面表明了诗人的爱情观。诗人的情感态度十分鲜明,“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接着,诗人又以相同的句式表现了对其它象征奉献式爱情观的“鸟儿”、“险峰“等意象加以否定,“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里诗人采用了两行一个意象的形式,从与前者对立的方面,进一步否定了“泉源”和“险峰”这两个代表奉献式爱情观念的意象。这两小节与前面相比,意象密度相对要高,而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诗人的情感也明显地由疏淡转而浓烈:“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从三行一意象到两行一意象到逐行置象,意象的设置变得越来越密,诗人的情感批判意识也显得愈来愈强烈。“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作直截了当地传达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呼唤,她不甘心仅仅作为男人的铺垫和陪衬,而要求在爱情生活中有一个
平等、独立的地位。在这里,“橡树”被灌注了现代女性的精神情感,成了被现代女性心灵太阳重新照亮的“橡树”。在这首诗的意象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现代女性对独立人格的强烈向往之情。诗中的“木棉”和“橡树”作为诗歌意象,表达了一个十分广泛和深刻的主题:对人性、人道主义的呼唤。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到。”[3](P482)诗人在追求理想爱情的同时,也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精神上勇于自立的青年一代的当代意识,这是一种崭新的爱情关系,即相爱的双方彼此在爱情生活中是平等的,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各自独立不依,有自己立足的土地和坚守的岗位。既是互不依托的,又是站在一起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她们彼此致意,相互沟通,又形体结合,心心相印。“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男女双方都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和价值,相互理解又相互辉映,看似貌分,实质神契,诗作最后发出抒情性议论:“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但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这首诗中,诗人毫不犹豫地否定了凌霄花攀援高枝,鸟儿依托绿荫的爱情模式,实质上就是对传统女性依附心理的否定,把爱情推到了道德层面上严厉地加以考察。使爱情和人格既独立又兼顾,达到交相辉映的境界。达到这样的境界绝非易事,既需要双方具备平等意识、宽容意识、人格尊严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意识,只有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种爱情理想。
三.龃龉的情感扭曲的爱
爱情不但是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也是折磨得男女双方欲罢不能的一杯苦酒。多少人为爱情而痛苦,为龃龉的情感扭曲的爱而疯狂。舒婷在她的爱情诗歌中,也表现了这种情感的变形,唱出爱情世界中龃龉的、不和谐的小插曲。诗人表现这类情感的诗作主要有《自画像》、《旅馆之夜》等。
在这些诗歌中,女人不是温顺的小绵羊,也不是唧唧喳喳的小鸟,而是一个让男人捉摸不透的古怪的小精灵。在这里,舒婷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她初期爱情诗所描写的那种任劳任怨、慈道慧心、集天下真善美之大成、崇高美丽的女性形象大相径庭,诗中描绘的爱情生活内容也表现出“别一种”的爱情风格,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她爱情诗歌的思想内涵。
《自画像》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圆型这种最和谐的形式来表现最“不和谐”的内容。全诗1、3、5节以“她是他的小阴谋家”,将诗歌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诉说了“她”那个“小阴谋家”的个性。诗的开头和结尾基本相同,首尾衔接,形成一个圆形,让读者获得一种重叠复沓,迥环往复的审美效果。这种结构方式既渲染了“小阴谋家”的怪诞、魔力,也强调了缠绕在“他”心头的无尽烦恼。
这个“小阴谋家”完全无视自古以来恪守妇道的那些观念、准则,却把自己的男友搞得七荤八素、摸不着头脑,终日寝食难安。她肆意地折磨男友:“祈求回答,她一言不发,/需要沉默时她却笑呀闹呀,/叫人头晕眼花。/她破坏平衡,/她轻视概念,”像一个小林妖缠绕着他;“他梦寐以求的,她拒不给与/她从不
想望的,她偏要求接纳。”“招之不来,挥之不去,/似近非近,欲罢难罢,/有时像冰山,/有时像火海”让这个男人根本“不明白她的魔法”,也搞不清到底“是真是假”。诗中勾描的这个性情乖张、感情变态的小阴谋家,把热恋当中男女双方情感不和谐,女方肆意折磨男方的痛苦关系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旅馆之夜》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将“爱情的告示”勇敢地投向邮箱以后焦急地等待着情人的答复的痛苦心情,在一夜无眠的焦灼等待后,当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她像飞蛾扑火一样地奔向电话,可当她拿起话筒时,只听见“听筒里一片/沉寂/只有雪/在远方的电线上歌唱不息”。
诗作的第一节写一个热恋当中的女子从外埠来到当地后,用“唇印和眼泪合作”写了一封“爱情告示”寄给自己的恋人。由于这名女子已被爱的激情冲昏了头脑,居然把信——“爱情告示”投进了“冰冷”的、“久已不用”的、“封条像绷带在风中微微摆动”的信箱里。作者在这里似乎采用了类似穆旦常用的用两极跳跃的意象来显示一种张力美的表现技巧,来突出这名女子目的与行动的错位和反差。首节诗的叙述交代,已经为全诗的感情基调作了坚实的铺垫。我们似乎不难预测这名“告白爱情”的女子的不幸遭遇了。
接着,诗作的第二节描写了这名女子在夜中的紧张心情及焦灼等待:“大卡车”把“睡眠轧得又薄又硬”,说明了她一夜都无法睡得安稳,卡车的躁音时时把这名女子从睡梦中惊醒;接着作者又运用一系列意象来表达她内心的紧张心情:“短跑选手/整夜梦见击发的声/魔术师接不住他的鸡蛋/路灯尖叫着爆炸”。当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女人的反应是那么地强烈:“惊天动地地拉开房门”,“光脚在地毯上狂奔如鹿”,然
后“扑向电话铃声”。单从修饰电话铃声如“蓬蓬之火”这一比喻,就可以见出这名女子的心情是多么的焦急。她很想知道心目中的情人在收到她的“爱情告白”之后到底是怎样态度。可是,事情总是不那么如人所愿、听筒中并没有传来她想听到的声音,她只听到一片“沉寂/只有雪/在远方的电线上歌唱不息”。前后强烈的对比将女人失落与惆怅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女子为什么这样惶恐,心情为什么如此焦灼,很可能与她担忧自己玩弄的爱情“魔术”会破产有关,她因担心自己接不住道具而忧虑重重。作者通过这首表现不和谐的、不能自拔的单相思的情爱,似乎在讽刺这名女子把爱情当作游戏、魔术,而自己又无法有效地掌控游戏,反而被灼热的感情所烫伤,导致“飞蛾扑火”的结局。也许诗人出于人道主义的情怀,她写此诗的的目的,在于提醒那些处在热恋中的女人,恋爱时不要太迷失自己的方向,否则事情会向它相反的方向发展,何况男性并不能主宰自己的一生。
四.对传统的反思
在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妇女解放问题历来被作为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标志而得到重视和关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4](P285)历史悠久的男权社会造成了当今时代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具有相当深远影响的生活现实,所以,时至今日,表现妇女解放的主题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特别是爱情题材创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描写张扬个性和封
建思想的尖锐冲突,表达广大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努力,揭示广大妇女深层精神心理世界的内涵,批判封建思想在女性心灵造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清除束缚现代女性的精神枷锁,仍然是当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反复表现的重要主题。爱因斯坦就曾指出过,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它在什么程度上和在审美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能否意识到这一点,是现代社会人是否自觉的一个重要的尺度。舒婷的爱情诗在对传统爱情、婚姻观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毒害中国妇女的传统封建贞节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类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神女峰》、《惠安女子》等作品。
关于神女峰的最早记录与屈原的学生宋玉有关,他在《高唐赋序》中说:楚怀王在巫山高唐观遇巫山神女,离去时神女告诉怀王:“妾在巫山之阳,高山之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5](P217)后来神女由于苦苦守候和郁郁相思而化为山峰。从此,巫山神女的传说便世代相传,其伫立遥望的身姿一直被历代文人视为女性坚贞爱情的化身而受到百般礼赞。即使在当代散文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神女峰仍然作为正面形象受到作者的歌颂。如果说封建思想表现为封建家长意识或封建宗法势力的话,那么我们是不难从思想、社会制度和政策失误等方面去认清它的腐朽性并加以批判的;但是如果封建思想表现为一种社会舆论,一种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的话,人们往往会对此丧失了思想的警惕性。在舒婷之前,似乎从未有人揭示过这一神话所隐藏的女性的爱情、婚姻悲剧。
“在向你挥舞的各手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首节诗句中“人们”的漠视与抒情主人公的觉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去三峡旅游的游客,都把神女峰
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观赏景点。“神女峰”这个以民间传说的形式流传于众中的爱情偶像,已被视为妇女贞节的牌坊、忠贞爱情的象征,成为民族潜意识的一部分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正因为“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人们才熟视无睹,感觉麻木。“神女”成了他们眼中的风景,成了文人颂扬的对象。
而在80年代初,当诗人面对展览了千年的所谓坚贞爱情的象征神女峰时,突然意识到了在这种从众心理中掩盖着危险的封建意识,于是,她对这具精神偶像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对它进行了质疑和反诘。诗作开篇写抒情主人公在将挥舞的手臂突然收回时,心潮如“如翻涌不息的云”。“突然”一词暗示了她曾一度沉浸在虚幻的神女忠贞之境中,但她在陶醉中突然意识到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女性悲哀,为了一个虚幻的等待,为早已复舟灭顶的丈夫守寡,“错过无数次的春江月明”,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这样做值得吗?作出这种牺牲的行为今天还值得现代女性效仿吗?她怀疑:“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在诗人眼中,化为石头的神女,只不过是一座象征悲剧命运的“贞节牌坊”,是一个“美丽的梦”所留下的“美丽的忧伤”,是强加在神女身上的,用来愚弄百姓的陈腐的封建道德观和束缚女性的精神枷锁。
在抒情主人公看来,“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我们难道还在继续做着几千年前留下的神女的美梦吗?“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呼喊,痛快淋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封建思想毅然决裂的态度。因为悬崖上展览千年,被视为守贞的神女,虽然身后享尽了人们的礼赞和万众的膜拜,生前却不能享受真正的生活快乐,无法经历真实的生命和情感体验。当一具被风干的偶像去接受人们的香火,哪里能与“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真正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相比呢?
舒婷曾说:“如果可能,我确实想做一个贤妻良母。无论在感情上、生活中我都是一个普通女人,我从未想到要当什么作家、诗人,任何最轻量级的桂冠对我简单而又简单的思想过于沉重。我不愿做盆花、做标本、做珍奇异兽,不愿在‘悬崖上展览千年’”。[6](P225)这种对生命本真的向往和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诫的背叛,也是对男权文化异化扭曲女性个性的自我背叛,是一位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追求和现代爱情观的女性发自心底的情感自白。千百年来,传统道德和男权文化为妇女搭建的无形祭台,断送了多少人的青春和幸福?而深受封建文化和道德影响的妇女们也自觉地依照其人格模式,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合乎封建礼教和道德标准的贞妇烈女。
现在舒婷大胆地对男权文化作了颠覆性的改写,颠覆了千百年来关于女性忠贞与背叛的古老诠释。这是血肉之躯的现代女性对传统观念的清醒弃置,是对人道主义情怀的大力弘扬。只有用人的尊严和个性价值作为标准,作为判断文明和进步的真正准则,才能揭示爱情婚姻中“传统”道德的腐朽性。从而真正体现了现代青年不要光环(即使它是眩目的)、不要枷锁(即使它是一座丰碑),却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真正的爱情生活的理想。难怪到了20世纪90年代,她依然发出这样的感慨:“从‘五四’反封建至今,八十年过去了。我们对女性的奉献、牺牲、大仁大义大勇精神除了礼赞褒扬之外,是否常常记住,还要替她们惋惜、愤怒,并且援助鼓励她们寻自我的同时,也发扬一下男性自己的民主意识和奉献精神?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在我的事业和女人职责中,我根据自己的天性与生活的准则比较侧重家庭,我清清楚楚我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我可以损失时间,错
过一些机会,在情绪与心境中遭到一些困难,但我不放弃做为一个女人的独立和自尊。”[7](P86)另外,她的《惠安女子》也是一篇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质疑、批评从而实现对传统进行反思的作品。这首诗的前两节,用极俭省的笔墨勾描了一名惠安女子的眼睛、服饰、姿态,将其特有的神态和风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作的第三节揭示了生活中残存的苦难和惠安女子的普遍的忧伤,在此基础上,诗作的第四节抓住惠安女子的真实生活与文艺作品错位的现象,批评了那些文化掠奇者和生活伪饰者把惠安女子当作装点生活橱窗的花瓶,而无视她们的苦难和不幸的行为,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妇女命运的发自肺腑的关怀和注意。
五.情思的脱轨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诗人笔下的爱情小夜曲产生了丰富复杂的变奏,诗中表现的情思越出了通常的生活轨道,三角恋爱、婚外情等过去被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也纷纷成为诗人表现的对象。婚姻道德问题历来是新旧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之一。每次重大的社会转型都会在这个领域中体现出意识的冲突,整合,由此清晰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诗人在反映这一方面内容的诗作主要有《脱轨》、《勿忘我》、《山盟海誓》等。
任何没有爱情的婚姻都是痛苦的婚姻,而没有婚姻结果的爱情同样也是不幸的。但是人类社会至今仍没有到一个合适的手段或方法,能有效地调节婚姻和爱情之间的关系,保证所有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爱情
的基础之上的。爱情是一种自由而不受约束的精神现象,是个体自由的象征,其自身并不与物质利益直接发生紧密的联系。婚姻则不然,它反映了社会对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约定,是受到法律、习俗和舆论的监督、保护和约束的。对婚姻而言,它必须适应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以维护社会意志和道德权威。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完全脱离其存在的基础——爱情,这个活泼自由的精灵。所以,生活中的爱情和婚姻是永远处于矛盾之中的。
《脱轨》一诗表现的就是多年来抒情主人公在理智地避开了一次情感爆炸的危机之后,一直难以熨平自己心灵的那一段邂逅的“艳情”。诗人将其笔触伸进了婚外恋的禁篱,从而揭示了女性爱情生活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诗作以“脱轨”为题,开篇奇警、突兀,两列“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疾驰的情感列车即将相撞的画面,让读者的心弦处在一种绷紧的状态。正当读者为“临在眼前”的“毁灭”即将发生而紧张万分的时刻,悲剧却“始终未曾发生”。“眩目地毁灭”既强调了情欲之火的旺盛,恨不得与对方同归于尽,也暗示了这场爱所具有的破坏性。也许它会毁掉自我、家庭、对方、甚至爱情本身。但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洞然敞开的心灵之门,在如此的激情下,突然间又重新关闭。看来似乎一切都未曾发生,生活恢复平静,“如此而已”。真是这样吗?难道爱的火山没有喷发,情感的熔浆也已冷却,凝固?在显意识中,理智固然可以引导情感不犯错误,可在潜意识中,理性的警戒一旦被撤除,情感的暗流便波翻浪涌,时不时地溢出心房的堤岸,肆意泛滥。果然,你的情感如迟归的“车轮”在我梦中的荒草地上来回地碾轧,并“留下/许多密径”。然而,人终究是理智的,一旦“醒来”,危险的游戏就随告结束,还将情感之辙留下的道道痕迹一一
抹平,于是,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作者将这种人皆有之的生活体验提炼成诗歌,让读者去咀嚼,去回味。理智的闸门截断了失控的情感狂涛,女性以自律自持,使变了方向的爱情的列车又平静地回到它应有的轨道。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道:“真正的爱情,从根本上说,是男子和女子,男青年和女青年精神生活、精神心理交流的一个范畴;爱情中生理的本能的因素服从于道德美感的因素,而后者使前者变得高尚;精神生活这个范畴丰富完美的先决条件应当在人的身上奠定……”[8](P36)在《勿忘我》中,诗人借一朵夹在书中的“勿忘我”,对青春时期的爱情进行了咀嚼、回忆。“我记起/这是好几百年前的事了/好几百年/灵魂一次次蜕/壳/为何总被/这三个字灼醒”世事沧桑,青春已逝,但是这朵美丽的爱情之花却一直没有凋谢,爱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地沉积。“我已完成了/一次美丽的私奔”的诗句,大胆地涉猎到了婚外恋这样敏感的话题,诗作向读者展示出了婚姻之外的情感生活。诗人以女性对爱及尊严的独特理解,倡导世人要善待这朵“恶之花”,让人们对爱情持有一种尊重与珍惜的态度。
同样,诗人的视觉也投向了“离婚”这个常常缠绕住女性前进脚步的社会问题。写于九十年代中期的《山盟海誓》一诗写道:“喝完这杯咖啡,你要走/请付你的账/穿过马路你不必回头。”这个从女性视角着笔的恋人分手场景,与题目产生一种强烈的反讽意味。虽是作别,临别还要对饮一杯,饮后各自付账,要走就走,没有臆想中的挽留,更别提苦苦哀求,一旦走了,也“不必回头”。“雨丝密密如栅/一根一根善良的银针/织补女人长长一生中短短的一晚/水过无痕/老人们都说。”虽然这是一个有雨的“夜晚”,但如“银针般
的雨丝”,却让“夜”别有一种魅力。女人的一生何其悠长,这短短的一晚不过是水过无痕。既然连老人们都这么说,“我”又怎么会迷惑?“我不会失眠,/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