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魅力作文1
记得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我,对书是那样的如饥似渴,我曾经与唐诗、宋词为伴,我曾被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浪漫而折服;我曾经与巴金的《家》、《春》、《秋》为伴;我曾经与矛盾的《子夜》为伴;我曾经与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为伴;我曾经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为伴。我为他们彻夜未眠,我和他们一起感悟人生的真谛。
可是,不知是曾几何时,在日复一日的“传道授业“中,在繁杂的班级事物中,我成为了一个匆匆的行者,我不再与读书为伴,生活失去了诗意与激情,变得心浮气躁。
渐渐的我感到害怕,害怕我语文课堂将失去彩,变得黑白。于是我又重新拾起书本,走进书里,感受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的孤独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领略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气概。享受书籍带来的阳光、雨露,生活得到充实。读书支撑着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因读书而精彩,我的课堂也因为读书而重新焕发光彩。
是的只有教师自己有深度,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有深度。每次读到“上善若水”,心中就升腾起一种境界。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他让思想把心填满。苏霍姆林斯基曾为孩子们被迫接受混乱、没有逻辑顺序、意思表达模糊不清的教师语言而深感痛惜和遗憾。作为教师,只有当我们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时,在我们课堂上不在就课文讲课文时,我们就是语文,就是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中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去尽情畅游。
书的作文 我发现当我重新读书之后,我发现我变了,我的课堂变了,我的学生更加的改变了。我和学生在阅读积累中,读得更起劲了,那不再是难学的语文了,而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了。书籍的力量真大呀!记得我所面对的这一农民工子女,我曾经认为他们的生活是那样的无趣,他们只认识门前奔跑的那条街道,不认识专卖店,更别说能读上一本课外书了。
读书的魅力作文2
我爱读书,爱读中外名著,爱读古典诗文。沉浸于阅读,我心潮汹涌,情绪波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的见识与经历中,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读书的魅力与益处。
那年我游历南京,乘车经过长江大桥。至扬子江段,江流不见奔涌,江面更显宽阔。那时
我想起的,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确,南京一千八百年建城史,七百年建都史,始于三国。《三国演义》中张昭临终谏言:“金陵有王气,龙虎之地也。”几十年后,吴末帝孙皓与晋武帝司马炎进行了一场决定两国生死的战争。王濬水师从武昌东下,直抵建业江面。诗豪刘禹锡《西塞山怀右》中吟咏道:“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旧时读过的诗文突然涌现时,我仿佛回到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古老的南京城披上文化的外衣,越发显得沧桑厚重。
漫步于中华门明城墙上,我想了很多。南京的古建筑毁于战乱的甚多,正所谓“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走在人生低谷中的李白,西北眺望,也曾发出过“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悲慨。他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过去?李白因随永王举事被放逐夜郎,是个人的狂放招致祸患,还是因“时运不齐”而“命运多舛”?古诗文中留下无数问题,等待我们追随它的魅力。
苔藓爬上斑驳的城墙,__写不尽兴衰的历史。时间的长河里,古城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朝代的更替。明代应天失守建文帝引火自焚,难道是顺应了“气数将尽,国祚北移”的天意?
徜徉于丝绸博物馆,铁划银钩四个大字“江宁织造”将曹雪芹带回今天。撰写,批阅《红楼梦》时,他后悔未曾预料“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未先“多置地于祖坟”,追忆似水流年,不免是
“悲凉之雾,遍布华林”。他遗憾未领会“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以与“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他曾想如贾兰一般中举而中兴家族,但现实使他的愿望难以实现。他的故事经千万人解读,留下了无穷的哲思,“寂莫青春少有,半世高枕无忧”。阅读他的书,处处拣拾人生的智慧。
我爱读书从生活与文学的结合中,我感受前人的思想,读书的魅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