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席慕蓉(1943年10⽉15⽇—),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散⽂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著有诗集、散⽂集、画册及选本等五⼗余种,她所写的《七⾥⾹》、《⽆怨的青春》、《⼀棵开花的树》《青春》等诗篇脍炙⼈⼝,成为经典。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席慕容《⽆怨的青春》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怨的青春
  席慕容
  青春之⼀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个开始,
  在那个古⽼的不再回来的夏⽇,
  ⽆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席慕容诗歌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你微笑的⾯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落后的岚,
  逐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
  是⼀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之⼆
  在四⼗五岁的夜⾥,
  忽然想她年轻时的眼睛,
  想起她⼗六岁时的那个夏⽇,
  从⼭坡上朝他缓缓⾛来,
  林外阳光炫⽬,
  ⽽她⾐裙如此洁⽩,
  还记得那满是茶树的丘陵,
  满是浮云的天空还有那满⽿的蝉声,
  在寂静的寂静的林中。
  青春之三
  我爱,在今夜,
  回看那来时的⼭径,
  才发现,我们的⽇⼦已经,
  ⽤另⼀种全然不同的⽅式,
  来过了⼜⾛了,
  曾经那样热烈地计划过的远景,
  那样细致精密的描好了的蓝图,
  曾经那样渴盼着它出现的青春,
  却始终,
  始终没有来临。
  诗作赏析:独出机杼的青春咏歌,饱含着对⽣命的挚爱真情
  就像独坐在落幕后清冷的剧场中追忆舞台上曾经流淌过的精彩华章,就像伫⽴在纷飞的秋叶中谛听春⽇⾥⽣命清脆的律动,就像跋涉在沉寂的沙漠中回望那⽚涌动着希望的绿洲。穿⾏在⽣命的旅途上,⼀次次咏唱席慕蓉的《青春》,⼀次次咀嚼那份甜蜜的忧伤。当青春的炊烟已经袅袅飘散,⽽⽣命的灶台
却依旧温热炙⼈。
  《青春》是与消沉⽆关的慨叹。诗歌开篇仅仅⼀句“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都已启程”,那种对青春远逝的⽆限伤感、那种对⽣命短暂的⽆穷幽怨仿佛⽴刻遮蔽了天空,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就像那起程的泪⽔汹涌⽽来,打湿了每⼀个敏感⽽脆弱的⽣命。
  接着作者开始了对远去的青春岁⽉的追寻,⽽这种追寻不但没有让疲惫的⼼得到慰藉,反⽽把作者引⼊到更深沉的慨叹之中:“含着泪,我⼀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按照常理,慨叹与消沉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然⽽在《青春》含泪的叹惋中我们却感受到了追求者执著坚毅的⾝影,这种慨叹与消沉⽆关,这种慨叹是绚烂梦想与⽆情现实碰撞的耀眼⽕花,这种慨叹是⽕红青春与平淡⽣活对⽐后的强烈反差,这种慨叹是短暂⽣命与永恒岁⽉抗争的⽆奈叹惋。
  ⽣命中的确有⼀种慨叹与消沉⽆关,它关乎⽣命深层的呼喊,它是求索者执著的脚印,它是思索者探究的⽬光,就像陈⼦昂在幽州台上震撼古今、响彻寰宇的浩叹:“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那是⼀种哀⽽不伤的悲凉,那是⼀种怨⽽不怒的沉静。
  《青春》是与美丽有约的追寻。作者在洒满泪⽔的⼼路上追寻那个“古⽼的夏⽇”,于是看到年轻的⽣命如云影般掠过岁⽉沉寂的湖⾯,于是看到微笑的⾯容如淡淡的晚霞融⼊远⽅迷茫的⼭岚。虽然追寻的梦想沉浸在泪⾥,虽然追寻的结果飘散在风中,但是追寻的美丽⾝影却深深地印在滚烫的⽣命⼤地上。
  从某个⾓度来说,追求的⾼度决定了⽣命的⾼度。应该说,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似乎就在转瞬之间已经“朝如青丝暮成雪”;但是⽣命的⾼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只是⼀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却是⼀根会思考的芦苇,⼈的全部⾼贵就在于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底凝固为永恒。在追寻中,也许青春的容颜不会回来,但青春的⾎液可以再次涌动在体内;也许青春的快乐⽆处寻觅,但青春的柔情可以再次弥漫在⼼间。在⼣阳的余光中我们追寻⽇出的壮美,在萧瑟的秋风⾥我们追寻芳吐艳的繁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追寻的其实不是从前,⽽是⼀种温暖,⼀种⼒量,⼀种美丽呀!也许⼀个⼈⾝体健壮结实,⽽他的⼼已如死灰;也许⼀个⼈⾝体衰弱不堪,⽽他的⼼却春意盎然。失落的青春何处寻?精神的家园草萋萋,那⾥的风景最美丽。
  《青春》是与⽣命同⾏的感悟。当我们跟随着作者遥望青春如烟袅袅飘散的时候,⽣命的篝⽕却在熊熊燃烧。作者似乎阅尽⼈世沧桑风⾬,仰望今⽇风轻云淡,追忆昔时彩霞满天,那泪⽔打湿的不仅是难再的青春,更是⽆情流淌的⽣命。青春的美丽、青春的短暂、青春的伤感,作者对青春的叹惋难道不正是对⽣命感悟的放⼤吗?⽣命与青春⼀样不可复制,⽣命与青春⼀样拥有斑斓的⾊彩,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难道⽣命不是⼀本太仓促的书?追忆青春,引发的是我们对⽣命珍重的思索。
  青春的眩⽬的⾊彩后⾯同样也有失落的灰暗,⽣命快乐与幸福的⼤厦同样也建⽴在痛苦的基⽯上。青春与⽣命都在诠释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伤。追寻与失落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共同演奏着壮丽⽽缠绵的⽣命交响曲。只有清醒地认识到青春和⽣命的短暂,才能真正理解并珍重、享受⽣命的快乐,接受⽣命的忧伤,珍重⽣命的点点滴滴。
  当然,作者对青春和⽣命的感悟之所以⼀唱三叹、委婉动⼈,还在于作者没有采⽤空洞抽象的说理来谈青春,谈⽣命,⽽是沉⼊⼼灵的最深处,奏响⽣命中最真诚的⼼曲。这⼼曲回荡在⼈⽣的舞台上,这⼼曲荡漾在青春的笑靥⾥,这⼼曲徘徊在⽣命的步履中。
  可见,作品真正的⼒量应该从⼼中汲取,这样才能使个体的感悟升华为体的共鸣,这就像宋代词⼈蒋捷的词:“少年听⾬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客⾈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今听⾬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情,⼀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写的是个⼈的⼈⽣经历,但何尝不是许多⼈⽣命的缩影呢?含着泪的倾诉,挟裹着⼈⽣风⾬的喟叹。
  搭建起青春的祭坛,祭拜的不是逝去的岁⽉,⽽是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着苦涩的泪⽔,不是为了淹没青春的花朵,
⽽是为了滋润⽣命的⼤树。
  拓展阅读:《⽆怨的青春》读后感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到永远,有⼀些⼈、有⼀些事、有⼀些经历、有⼀些情境,只是⽆法再觅的绝版……”
在宁散的柔光中,我读完了这本薄薄的诗集,正如痴如醉,外加⼀味梦幻般奇特的不真实,好⽐⼀个捧着热奶茶的⾃由魂,孤独徘徊中总忍不住带点猜疑。
  难道诗中飘着的梦幻是以供⼈寄情的吗?
  其实不然,其中本⽆什么幻影的性格。然刚早已成为记忆的席慕容的诗,何尝不是多愁岁⽉的安慰或者重寻旧梦的触媒。
  本来⽂艺,原不是事实的叙述⽽是意境的营造。⽆论是真是善是美,是婉约是雄伟是恬悦,总归是⼀个⽆限。但⽆限的意境怎可⾔传,诗⼈眼前有限的事相,就予以暗⽰烘托诗⼈⼼中那永恒的意境。所以诗⼈笔下的只是⼀个形象,⼀种象征,执着地看死了也⽆异于亵渎。
  于是席慕容诗中所谓青春所谓爱,是不可以真当作青春与爱来解释的,她所说的⼗六岁并不是现实的⼗六岁,所说的别离并不是别离,错过的并不是错过,太迟并不是太迟,则当然哀伤也并不是真的哀伤。有谁读她的诗,若以为是在追泪,却没有悲伤;虽说悲伤,实⽆痛楚。她不是在追怀⼗六岁已逝的青春,在嗟叹那已错过的爱,或者颠倒谜乱⼼⽬中可望不可及的旧梦,⽽是籍形象上的⼀点茫然,幻化
成境界上的千年好梦。⽽对此⼀点永恒,亦实只是每⼀刻对⼈⽣的⼏点省思罢了!重逢便真实出现在对过去朦胧经验的省思中,然则重逢的惊喜,完全握于⾃⼰的掌⼼,如⼈饮⽔,冷暖⾃知。
  也许不堪以⾃⼰为外道⼈,这便是初初在席慕容诗中所读到的真实⽽纯美的意境,⼜哪⾥有梦幻之情可⾔?
诗集很特别,分了九篇,每篇都有⼀节类似散⽂诗的引⾸,常常略微可窥见全篇的主题,尤其第⼀篇的引⾸,“⽆怨的青春”就点初此书的主题之意。
  是的,作者所欲传达的信息,⽆⾮是⽆怨的青春与⽆暇的美丽。但何以获得呢?尤其,当⼈在彼是已然怨了,爱上已然有了瑕疵了,如何复⽆暇?与此我们并⾮⽆路可寻,⽽正可以经由事后的省思、觉悟,⽽重征彼时本有的纯洁晶莹,真的,往事本来纯净,⽽所有的瑕疵只是⼈⾃⼰“莫须有”的妄加。正如在《⼊歌的⾏板》中,我们憬悟永恒。是的,那永恒已经铸成,所⽋的,也只有读者的⼼领神会了。
  岁⽉的流逝,青春不再,在陷落的惊悸中,⼈需得却破解着亘古的谜题。但爱的⼒量造就了种种不朽,⾬夜⾥凄冷的流泪,开晴世界⾥激奋的乞求,⼀切可爱的,不都源于这⼈类满怀冲动的时节——青春。春天怜爱⼩草,造就了令⼈⼼旷神怡的绿⾊天地;夏天钟爱蝉⼉,成全了那朴实短暂的丝丝绵绵;秋天痴爱落叶,终结了从容淡漠的不悔精神;冬天恋爱孤雁,留下了那⽆法追忆的似⽔年华……
  是的,我们不该吝啬青春。纵使她是⼀本太仓促的书,我们是否也应该细细品味;纵使她是⼀颗没有年轮的书我们是否也应该让她永不⽼去。或许是吧,⽆怨的青春,⽆悔的青春,我们⼜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