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东晋末⾄南朝宋初期伟⼤的诗⼈、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位⽥园诗⼈,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之宗”,有《陶渊明集》。下⾯是为⼤家带来的陶渊明《饮酒•其五》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译⽂
居住在⼈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志⾼远,⾃然就会觉得所处地⽅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映⼊眼帘。
⼭中的⽓息与傍晚的景⾊⼗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归来。
这⾥⾯蕴含着⼈⽣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得的样⼦。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泛指⼭峰,⼀说指庐⼭。
⽇⼣: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归。
创作背景
  这⾸诗⼤约作于诗⼈归⽥后的第⼗⼆年,即公元四⼀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赏析
饮酒 陶渊明  表达了作者厌倦现世,决⼼归隐⽥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活在世上,总要到⽣命的价值,否则⼈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社会总是有⼀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便以此为安⾝⽴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切,必须费尽⼼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拍马,察⾔观⾊,翻云覆⾬,都是少不了的。在这⾥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情愿从*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的⽣命存在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的住所虽然建造在⼈来⼈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远地⾃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然会变得僻静。“⼼远”是对社会⽣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轨道上的⼈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从什么地⽅建⽴⽣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然哲学”,它⼀⽅⾯强调⾃耕⾃⾷、俭朴寡欲的⽣活⽅式,另⼀⽅⾯重视⼈和⾃然的统⼀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不仅是在社会、在⼈与⼈的关系中存在,⽽且,甚⾄更重要的是,每⼀个个体⽣命作为独⽴的精神主体,都是⾯对着整个⾃然和宇宙⽽存在的。从本源上说,⼈的⽣命是⾃然的⼀部分,只是由于⼈们把⾃⼰从⾃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命才充满了⼀得⼀失喜忧⽆常的焦虑与⽭盾。因⽽,完美的⽣命,只能在归复⾃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就变成论⽂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物活动和⾃然景观,⽽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意中抬起头来,⽬光恰与南⼭(庐⼭)相会。“悠然见南⼭”,这“悠然”既是⼈的清淡⽽闲适的状态,也是⼭的静穆⽽⾃在的情味,似乎在那⼀瞬间,有⼀种共同的旋律从⼈⼼和⼭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
⽀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飘绕着⼀层若有若⽆的岚⽓,在⼣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成的鸟⼉,正结伴向⼭中飞回。这就是⾃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命以外的东西。诗⼈好象完全融化在⾃然之中了,⽣命在那⼀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可以领悟到⽣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不到合适的语⾔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与⾃然的和谐,根本上是⽣命的感受,逻辑的语⾔不⾜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多在字⾯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活体验,⽤⼀问⼀答的形式,揭⽰出⼀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活现象——“⼼远地⾃偏”。“采菊”四句,即由“⼼远地⾃偏”⽣出,⾔东篱采菊,在⽆意中偶然得见南⼭,于是⽬注⼼摇,⼜为南⼭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所吸引。结庐⼈境,⽽采菊东篱;⾝在东篱,⽽⼜神驰南⼭,全篇主旨总在显⽰“⼼远”⼆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
此,“忘⾔”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远”所带来的任真⾃得的⽣活意趣;所谓“忘⾔”,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是⽆法体验到这种⽣活理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