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人物 (丰子恺3) 
丰子恺:静如一泓,反照日月   
在中国现代的文人墨客中,丰子恺先生无疑是别具一格的一道景语,他多彩的人生道途上,处处开满着文学与艺术的奇葩。这位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以其光华的风骨和气品为后世所推崇,又因其在人生盛年追随弘一大师皈依佛门,而成为一团永难捉摸的谜。
具有如此丰富人生阅历的丰子恺先生出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原名丰润,曾用名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他幼时读私塾,爱好图画。早年受业于画家李叔同和文学家夏丏尊。1922年起开始进行漫画创作,从事美术、音乐教学,并兼开明书店的编辑多年。丰子恺博学多能,著译甚丰,尤以朴素、真挚、深沉和浸染哲学况味的散文与漫画著称。新中国成立后,丰老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这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除了终生从事着颇受民众喜欢的艺术创造外,还长期进行艺术教学工作。他用真纯温厚的为人风格,成为名副其实的“美育先驱”,感染着一代学人:如何在为艺术与为人中少一些欺诈与固执,多一些自然与淡泊。 
一、 授课教学, 美育先驱
我们五个人,对于立达这五岁的孩子,仿佛是接生的产婆。这孩子的长育,虽然全靠后来的许多乳母的功劳,但仅在这五周年纪念的一天,回想他的诞生的时候,我们五个人脸上似乎有些风光。                            ——丰子恺《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 
民国初年,蔡元培发美育之先声时,丰子恺正是溪西两等小学堂二年级的学生。在那里,他能感受到美育思潮对乡村教育的波及。从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后,丰子恺开始了自己的从教生涯,与同学吴梦非、刘质平一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西洋画教师,开始踏上艺术教育之路。同年冬,吴、刘、丰与刘海粟、姜丹书等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并于次年4月创刊出版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美育》月刊,丰子恺为该杂志的编辑。此后,丰子恺先后在上虞春晖中学、吴淞中国公学、上海立达学园、桂林师范学校、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重庆国立艺专等多所学校任教,辗转半生,直至1943年秋辞去教职,结束了近20年的艺术教学生涯,在家专心著述。 
在近20年的教学时光中,丰子恺固守着一方宁静淡泊的天地,在三尺讲台上引领一双双求知的眼去探索这个泱泱生机的世界。他珍惜每一次授课的机会,课前会做充分认真的准备。至
今他尽心竭力授课的点滴还被许多教师、学生传为美谈。 
记得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时,丰子恺任教务主任,并教授学生美术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静物写生,丰子恺到处收集静物标本。有一次,丰子恺打算让学生画蔬菜,于是他让厨房师傅阿利代买。他嘱咐阿利,买几棵苍老、瘦长而泽优美的白菜回来,但阿利硬是买了一捆肥胖而外叶枯黄的黄芽菜。这当然不合丰子恺的心意,于是他又亲自去买了一趟,才算是得到了心仪的蔬菜标本。 
还有一次,同样是为了静物写生,丰子恺特地去陶瓷店买瓶子。店伙计见他选来选去,还以为他对瓷瓶的质量不满意,于是就主动拿出一只金碧辉煌的细瓷花瓶,笑着对丰子恺说,这只花瓶是最精致,最好看的了。但子恺看了一眼,便觉得它造型拙劣,花彩落俗。就在此时,他发现陶瓷店的角落里有一只瓷质粗糙、满是灰尘,但线条轮廓却自然美观的瓶子,他立刻决定买下那只。店伙计赶忙告诉他那只瓶子是漏的,买回去没法用。可丰子恺偏说,漏的不要紧,就买这只。说完付了款便离开了,留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店伙计。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一人承担着绘画、音乐、英语三门课程的教学。后因教育主张的不合,春晖的许多教师集体辞职,丰子恺也在其中。他们决意按照自己的理想办一所学校,这便是立达中学。 
“立达”二字,取义《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丰子恺和其他教师一起,在学校创办初期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均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为美育教学事业无悔地付出着。
在立达初创期间,物质基础很差,所谓“中学”,其实只有两三张板桌和几只长凳。那时丰子恺白天仍在上海专科师范任教,等那边放了学,吃过晚饭,就乘电车,从市区的南端赶到北端老靶子路的房子里筹备建校的各种事宜。他们没有电灯,就点上一盏火油灯;夜里饿了,就从身上摸出几角钱来,请校工郭志邦买些酒,烧些面充饥。直到深夜,再乘电车回到他的寄宿处去睡觉。后来,因为房租太贵,他们就雇了一辆榻车,把“全校”迁到小西门黄家胭。丰子恺回忆说:“在那里房租便宜得多,但房子也破旧得多。楼下吃饭的时候,常有灰尘或水滴丛楼板上落在菜碗里。亭子间下面的灶间,是匡先生的办公处兼卧室。教室与走道没有间隔,陶先生去买了几条白布来挂上,当做板壁。” 
丰子恺和同人们一起勤劳奔波,为立达中学的建校付出了巨大精力,为美育教学事业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刻苦、坚忍、谦虚、知足、不功利的精神,着实让后辈钦佩。 
在从教生涯中,丰子恺不论是担任国文、音乐或是美术的教师,从来都不闭门造车,而是紧密联系时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工作,培养人才。在桂林师范学校教课的日子里,面对当时抗日救国是压倒一切的主题,丰子恺多次在课堂上对学生讲:因为我们是为公理而抗战,为正义而抗战,为人道而抗战,我们绝不该悲哀失望,要坚信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那时,离桂林师范学校不远的永福县苏桥镇住有从抗日战场运送下来的国军伤兵。学校领导组织教师和学生每月去慰问他们一次,给他们讲故事、唱歌、补衣服、谈心,并在街上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丰子恺亲自带头画了不少抗日救国的宣传画,并带一部分优秀学生做过不少抗日板报的宣传工作,他表现积极,为人师表,从不言苦说累,身体力行地教育学生。 
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位艺术教育的佼佼者。他用自己的丹心热血,为教育理想执著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熠熠生辉,并且让教育走出书斋、紧随时代,用言行激发学生的人道主义和爱国思想,一片丹心,殷殷可鉴。   
二、大艺术教育,自童心使 
艺术心=广大同情心(万物一体),艺术=心为主,技为从(善巧兼备),艺术教育=艺术精神的应用(温柔敦厚、文质彬彬)                  ——丰子恺《丰子恺文集》 
丰子恺1914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师从一代名师李叔同,学习图画和音乐。李叔同引导丰子恺步入艺术的殿堂,亦以其精湛的技艺与“先器识后文艺”的文艺观启迪了丰子恺稚敏的艺术心灵,初就了他风骨中的艺术因子。在浙江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校长经亨颐提倡“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也让丰子恺对艺术教育于人格造就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于是,丰子恺在为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不懈耕耘的同时,结合教学撰写了大量关于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论著、教材与文章。19201922年,丰子恺分别在《美育》杂志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七期发表了《画家之生命》《忠实之写生》《艺术教育的原理》等文章,此后又陆续发表了《西洋美术史》《关于儿童教育》《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关于学校中的艺科》《音乐故事》《少年美术故事》《近世艺术教育运动》《卅年来艺术教育之回顾》等多篇文章与论著。这些蕴含丰富艺术教育思想的文章影响了整整一代热爱艺术的青年。据1933年浙江省教育厅进行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调查(列出所爱看的书目),丰子恺编撰的《音乐常识》《音乐之门》被列学生爱看的16种“音乐图画类”书籍。
“大艺术教育观”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精髓之所在。丰子恺主张健全的教育,他认为,健全的教育须从三方面入手,“科学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艺术是美的、情的,这是教育的三大要目”。所以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的教育”,是“人生的很重大,又很广泛的一种教育,不是局部分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授”。它重在授人以道,而并非授人以技。因此,包含着人生温暖情味的都可以是艺术教育的内容,它及于日常生活的一茶一饭、一草一木、一举一动。 
在春晖中学时,丰子恺便十分注重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以使学生们在艺术中得到陶冶,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每逢佳节,在月白风清之夜,丰子恺便率领学生在草坪上举行“月光晚会”。有时在学生的要求下,他还用钢琴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柳叶微飘,乐声悠扬,让大家在艺术的雅致中浸染与沉醉。 
除了直接的艺术熏陶外,丰子恺还在教育教学中用微小的细节感化学生,让其领悟温情与道理。在桂林师范学校授课时,有一次上课,丰子恺发现有学生在下面开小差看别的书。他并没有当场批评那位学生,而是等到下课了,丰子恺散文才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对那位学生说:“某某等一等出去。”等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丰子恺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那位学生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过之后向其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吧”。这位上课开小差看别的书的学生从教室出来的时候,羞愧得红了脸。丰子恺就是如此善于从点滴细节之处,真诚地尊重学生,并注重教育的艺术,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了艺术教育的良好楷模。 
如果说“大艺术教育观”是丰子恺教育思想的核心,那么在具体的艺术教育实施中,丰子恺推崇的是顺乎自然、发乎童心的艺术教学原则。他说:“艺术教育就是教人这种做人的态度的……就是教人学做小孩子,就是培养小孩子这点‘童心’,使长大以后永不泯灭。”在春晖中学教授图画课时,丰子恺就经常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以此涵养趣味,让学生们以纯净之心去学习绘画,并在人生中开启和持有童心。 
有一次,丰子恺教学生写生,当大家在杨柳树下坐定后,丰子恺便指着自己那宽宽的前额,瘦瘦的下巴,示范着在画纸上画一个倒置的三角形,然后再添上几笔,于是,柳树下一个丰子恺微笑的头像出现了。他对学生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平时用功,画得好,所以丰子恺笑了。”说完再加上几笔,又说:“这是因为你们平时不用功,画得不好,丰子恺哭了……”同学们听完他这番形象生动的举例,都开心地笑起来。 
丰子恺并没有用生涩的语言讲述绘画的理念和精神,而是用趣味横生的故事,用自己的一颗童心,消弭了学生与教师间的心理距离,也打破了学生们认为艺术是高居象牙塔顶、遥不可及的事物的偏见。丰子恺曾有一幅《剪冬青联想》的漫画,画中有人要用一把大剪子,把参差不齐的学生如剪冬青般“修剪”成整齐划一的模样。这是在讽刺当时的教育方法: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机械式的教学和管理,结果塑造出来的全是毫无个性的学生。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放下自身的权威,保持纯洁、趣味的童心,才能和学生建立如朋友般互尊互敬的关系,也才能摒弃掉束缚个性的专制教育制度,按照学生心灵的发展去指导他们,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自由,培养出有趣味、有活力、有特的学生。而也唯有在人生中始终保持不泯的童心,方能在艺术的道途中更好地捕捉美,感受爱。 
三、人生短,艺术长 
做教师的人,上课的时候当然不能读书,开议会的时候不能读书,监督自修的时候也不能读书,学生课外来问难的时候又不能读书,要预备明天的教授的时候又不能读书。……我们读书常被教务所打断,常被教务所分心,决不能像正式求学的诸君的专一。所以我的读书,不得不用机械的方法而下苦功,我的用功都是硬做的。        ——丰子恺《我的苦学经验》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随笔,一直散发着永恒的真纯与温厚,静静如一泓碧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在若干年的教师生涯中,他亦不忘进行艺术创作和学习深造,最终树立了独特的画风和文风,成为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和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