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百货商店
——幼儿学科教学模式
教师进修学校黄晓辉
幼儿园故事教育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故事教育有很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了语言本身的整体性,又体现了幼儿学习语言的认知过程的整体性,故事教育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孩子语言水平的提高,其优美的景,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幼儿深深为之吸引,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的假丑恶,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付诸行动中。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注重点,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摆脱传统的、单一的故事教学模式,转变了“重教轻学”和“重知识轻智能”的传统教学观,才能享受到了多元化故事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成果,才能切实体会故事教学的魅力。下面我结合语言教育特点,从幼儿的主体性和全面性出发,构建以下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角表演
幼儿的语言教学,需要引导他们从已有的语言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域发展,要让幼儿的语言同情境密切联系,
既要有来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又要符合幼儿认知的具体形象性特点,让幼儿在相对的情境或空间中进行语言学习,如开展《像谁》这一活动时,我们先请幼儿欣赏了二组哑剧表演,第一组是达达看到爸爸在擦自行车忙跑过来帮忙一起擦;第二组是达达看到奶奶在捡菜也帮着一起捡,幼儿在教师创造的生活情境中身临其境,并受到启发,要帮助别人的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植入幼儿的心田并由此产生创造性的联想,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迅速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便于更好地掌握故事情节及内涵。而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童话或民间故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由于幼儿受其自身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对新奇富有动感、彩艳丽的事物和环境十分喜爱,而多媒体图声并茂的特点,把故事中的美妙世界展现在幼儿面前,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此模式适合于审美性、艺术性较强烈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生活故事。
二、以游戏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
从儿童的心理特征来看,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他们爱玩、爱问、爱跑、爱动手、爱说,最有效的教育是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能力。幼儿园《规程》中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况且游戏恰恰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只有在这种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幼儿才能有收获。因
此,我们将儿童所需学习的事物编进游戏,让儿童在玩中学、在愉悦中成长。如:中班故事《小猴卖圆》
,在该教学设计中,安排了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游戏活动和想象活动,使幼儿在熟悉游戏、掌握游戏的基础上了解故事情节与内涵。开始部分向幼儿展示小猴百货店的货物,然后教师组织游戏,每次游戏老师都提出新的要求,最后老师根据小朋友表演的过程,让幼儿欣赏完整的故事,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幼儿表现尤其积极。又如:大班故事《小猴摘桃》,课堂老师扮演猴妈妈带领一小猴在摘桃,一路上它们克服重重困难,让幼儿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这样,幼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故事的全部情节,教学效果显著。还有“蚂蚁搬家”、“打电话”、“春天的舞会”、“熊猫百货商店”、“小蝌蚪妈妈”、“拔萝卜”……等,都是运用游戏来组织教学的。此模式适合于游戏性质较浓或生活化的故事教材。
三、发现学习与自我探索相结合
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幼儿实际水平,将教材划分一个一个发现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探索、听讲,主动去研究问题、探索规律,以达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其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为主,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发现学习与自我探索是幼儿的一种主动活动,但并不是意味着放任自流、取消教师应有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发现与探索活动时,应抓住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与情境,以刺激幼儿感知、操作、思考、寻问题的答案。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如大班故事《猴子捞月亮》,在活动中我们设计一个实验,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发现“月亮”是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
波纹,影子就碎了。幼儿在实验中,思维很活跃,知道这种方法不行,赶快想出另一种方法试试,充分激发幼儿探索兴趣,通过实验让幼儿发现水中“月亮”的秘密,并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遇事不要慌张,先要动脑筋。这种让幼儿身临其境的发现式学习与探索,不仅能使幼儿轻松自如地掌握故事,而且注重了幼儿的创造力发展,增强了活动的刺激性、趣味性,体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效率,打破了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此模式适合于科学知识性强及生活知识类的故事教材。
四、注重幼儿操作与知识迁移
在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迁移作品的经验。因为故事作品向幼儿展示的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既使幼儿感到熟悉,又让他们觉得新奇有趣。但是,仅仅让幼儿的学习停留在理解这些间接经验的基础上,还是不够的,还不能充分地将这些间接经验与幼儿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因此,需要进一步组织与作品重点内容有关的活动,
帮助幼儿将作品内容整体地纳入自己的经验范畴。既可以使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又可以拓展幼儿生活经验。如在《鱼娃娃的心愿》活动中,通过讨论,引导幼儿谈谈:你也有自己的心愿吗?然后教师选出当场就可以实现的心愿,立即帮助他实现心愿,让他开心的玩,最后引导幼儿运用新的思路完整地表达实现心愿的过程及感想。在“新房子周围”活动中,用绘画方式来迁移作品经验,让幼儿自己设计房子周围的环境,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出最为理想、优美的环境。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下一步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在幼儿园活动中,操作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这无疑是提出操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幼儿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归类,注重幼儿的操作活动,在解决难点时,往往是通过幼儿操作而实现的,如在小班故事“长寿面”活动中,着重让幼儿掌握什么是“长”,什么是“短”,如果单纯让老师讲解,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但在活动中,我们设计幼儿泥工活动,教幼儿做礼物—“长寿面”送给乌龟爷爷,这样,在制作过程中,幼儿亲自体验到哪些是“长”的,哪些是“短”的,不用老师多少言语,幼儿自然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突出难点。又如“橡皮膏朋朋”活动中,通过幼儿合作拼图,方可发现朋朋受伤的原因,从而掌握故事主要情节;在“花猫种鱼”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实物或模型),让幼儿分一分哪些是种在地里?哪些在水里?哪些在花盆里?使幼儿比较轻松地懂得动物、植物有不同的生活场所……等等。
五、各领域渗透,共同促进
新《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当设计某一领域的活动内容时,要考虑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和配合,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依据是:一方面,幼儿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解决问题时需要多种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我们认为将故事教学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中,不但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还能对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性,产生“创造”的冲动,例如故事欣赏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在引导幼
儿完整地欣赏了两遍故事后,播放了三段乐曲供幼儿选择,其中第一段是《口哨与小狗》,欢快而活泼;第二段是《美丽的梦》,轻快而流畅,满含希望;第三段《梦幻曲》,优美抒情、低沉、缓慢,结果所有的孩子都认为第三段乐曲最合适,也有部分幼儿认为第二段乐曲可以和故事中小女孩梦见烤鹅,梦见奶奶的情节相配,没有一个孩子认为第一段乐曲合适,这说明,通过为文学作品配乐的训练,幼儿不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提高了,而且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也得到有效发展。
《纲要》中指出: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施故事教学,目的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突破在单一教学模式中的困惑,使幼儿只对故事本身感兴趣转向对故事教学过程的挚爱,从而提高故事教学的效果。
在故事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情境及宽松自由的环境,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幼儿的情感交流;注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各领域的活动中积累情感经验,使幼儿的情感经验与故事作品的审美情感,经常处在互动之中,使幼儿的情感世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升华。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在我们构建的教学模式中,特别突出了这一点。通过对幼儿故事的学习,促进幼儿艺术语言能力、音乐能力和美术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幼儿的全面素质。
综上所述,讲故事在幼儿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幼儿期,兴趣是他们探索知识的最大动力.在孩子们的眼里,学习﹑生活和游戏都是没有界限的。因此,用生动、活泼、有趣、直观,好听的讲故事形式教育幼儿会让幼儿凭借故事提供的线索,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通道,从而使天性得到培养和开发,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