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数学熊猫百货商店,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到其原型。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这一新课程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问题意识,从而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1.创设生活中的游戏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题目时,由于受自身能力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制
约,常形成一种数学情节与生活情境相脱离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向生活问题转化。
例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为突破对“除法的两种含义”的理解,结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我在课前创设了“编花篮”这一游戏情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学习兴趣高涨,从中提出“15人做游戏,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15人做游戏,每组5人,可分成几组?”这两个除法问题,分别解决后,观察其算式特点,进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一现实生活情境的创设,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似真非真的数学生活情境中获得了新知,并培养了问题意识,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2.在活动课上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为学生模拟某种活动提供素材
数学活动课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讲述、游戏、操作、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例如《小小商店》是一节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性活动课,我在课前运用多媒体创设了“熊猫百货商店”这一动感、有趣的情境,生动活泼的画面为学生模拟购物提供了感性的素材,并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公共汽车上原有15人,到第一站下去7人,上来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直接的思维方式是“15-7+5=13”。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得到下去7人,上来5人,实际就下去了2人, ”15-2=13“。这种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例如,“16人玩‘编花篮’游戏,可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人?”各小组利用小棒来操作实践,汇报结果:(1)平均分2组,每组8人。(2)平均分4组,每组4人。(3)平均分8组,每组2人。(4)平均分16组,每组1人。首先对这四种平均分的方法都给予肯定,“但结合此游戏特点,哪种分法更合适?”学生一致同意(1)、(2)两种分法更符合生活实际,这就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并从中向学生渗透了“择优”这一思想,真正地做到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一教学原则。
总之,要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师必须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认知面,变“枯燥”为“有趣”,变“厌学”为“乐学”,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