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围绕动画片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影响,研究者查阅了相关著作、杂志,并通过电子
资源导航检索相关文章,发现关于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颇多,其中或多或少提
及了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影响,专门论述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不多,不过许多文章中重点
突出了关于思维能力这方面的内容,这有助于研究者对此课题的综述与研究。
(一)关于动画片对孩子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相关研究
从检索的结果看,国内关于动画片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相关研究明显
多于国外,国外仅仅是在幼儿发展方面提及过这方面内容,并没有专门的相关文献,
相对于学术而言西方更注重实践,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创作了诸多优秀的动
画作品,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卡通形象,丰富了孩子的童年。
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及幼儿工作者都注意到了动画片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也做了很
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就动画片对孩子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相关研究以黄进教授的
论述最为详细,作了非常细致的介绍;龙明慧、何丽娟、王宇、陆琴芳等人对此也有
所涉及这方面内容。
1、关于动画片主题内容方面的研究
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在对动画片主题内容方面进行一些研究时,多数都认为动画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利于幼儿的发展。黄进教授就提出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看动画片有其自身的特点。他认为大多数动画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情节按主题层层展开,既单纯,又富于层次感。主角比较固定,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其行为也具有逻辑性和连续性,能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主题鲜明的材料能使儿童注意集中,围绕一个中心开展思维活动在无意识中完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儿童思维结构的建构、逻辑框架的确立是有益的。动画片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各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原理都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走入儿童的心里,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
黄进教授的研究没有考虑到各年龄阶段孩子的差异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动画片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差异的。就1-2岁孩子而言,这一时期的孩子其感知能力还比较差,无意注意的时间也很
短,可以适当地看些主题单一、情节很简单的动画片,画面彩要比较鲜艳,配乐要优美,要短小。此时就不能给孩子看内容太过丰富的动画片。崔希娟教授就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选择何种动画片作过具体论述,具体内容如下
动画片大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有一场大小、强弱之战,结果也总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儿童作为弱势生命体,很容易对此发生兴趣。他们热衷于幻想的世界,那些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故事,比真实的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2、关于动画片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
黄进教授认为由于卡通是根据人的想象设计制作而成的,因此它不受真实事物的限制,可任意塑造删减夸张变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一种积极超越,卡通的主角往往有其现实生活的原型,保留着原型的一些形态和属性,但又不拘泥于原型。有的卡通形象是组合式的是用几种原型的某些部分组合而成的;有的是融合式的,即消解各原型的形态结构,融合其功能属性塑造而成的所有这些,儿童既容易接受又有兴趣接受。儿童的思维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面前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儿童来说,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动画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儿童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
陆琴芳老师认为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化,动画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信息,开阔眼界。她认为可以展开创造性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示、造型表现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使幼儿获得愉悦,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
3、关于动画片多通道的感官刺激
黄进教授指出儿童处在生命发育的早期,他们的感官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在儿童时期接受良好的感官训练是日后智力发展的基础。动画片在艺术形式上确实能融视、听、动觉于一体,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浓缩的方式给儿童的感官以有效的刺激。
动画片的彩鲜艳,配音效果强烈,人物造型夸张。孩子的生理和思维发展都需要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感官刺激,因而特别喜欢能引起视、听、动觉多通道感官刺激的动画作品。
龙明慧认为动画片彩鲜艳,生动形象,动态播放,活泼有趣,寓教于乐,儿童乐学;动画片形象直观,言辞简短,易于理解避免说教,娱乐身心,营造自然轻松活泼的氛围,儿童易学。由于儿童的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直观形象的特点,以无意记忆为主,结合幼儿的发展状况,龙明慧指出如果能把识记的内容和儿童感兴趣的动画节目联系在一起,并指导儿童积极想象,记忆效果会更好。
何丽娟提出孩子对彩和声音有着天生的敏感,集鲜艳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看见宝宝睁大着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样子,毋庸置疑,动画片会给宝宝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伴侣。动画片是最适合孩子接受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对幼儿的影响不可低估。
4、关于动画片浓厚的情感彩的研究
动画有着明显的情感倾向性,情感特质在动画片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在儿童期,由于理智发展不充分,儿童的情感体验往往比成人来得迅速、强烈,也更容易沉溺于其中。动画片情感彩浓厚,能引导孩子体验别人的情感,同时加深自己的内在体验。
动画片一般都包含扬善惩恶的情感,这一点与儿童的价值观相契合。儿童对好坏的分界相当清晰,太复杂的价值观通常会让他们不知所从,甚至产生误判。人人都喜欢欣赏自己能够理解的作品,儿童也不例外。
5、关于动画片对幼儿儿童化的研究
动画片以其儿童化的画面、音乐、言语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动画的人物形象有着夸张的变形,举止、言谈表现出儿童特征,其思维是“泛灵”式的,情节的演进也遵循着儿童的逻辑。(二)关于动画片对孩子思维发展的消极影响的研究
1、剥夺孩子的真实生活经验
黄进教授提出儿童的思维情感发展是需要真实生活经验的,特别是在儿童早期,直接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卡通说到底,是人工化的生活。其造型八动作情节均是人想象的产物,并被固定在一定的媒介上呈现出来。卡通上的人物风景再美好再逼真,它毕竟是假的是真实事物的简化和缩写,给人的体验远远没
有真实的情境那样丰富与深刻。现在的都市儿童生活在一个电子化的高科技时代,他们的知识空间因此而被大大拓展, 但同时他们真实的生活空间又变得日益狭窄。
2、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思维结构在儿童期处于发生发展的关键期。黄进教授指出儿童是通过广泛地吸收各种生理、心理和文化的经验来作为原材料, 并从大量的原材料中抽象出最一般的人类思维框架和逻辑结构, 从而达到思维的建构的。因此在这一时期, 原材料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的性质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到儿童今后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 由于人类文化整体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 个体只有对其进行全面的占有, 才能超越自身的狭隘性片面性和偶然性, 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如果在生命早期过分狭隘地接受某一种文化, 思维很容易形成某一种固定模式。在儿童时期, 过分局限于一种文化经验是十分危险的, 一旦过早形成某一种思维模式, 日后再要改变就会十分困难。
3、孩子模仿倾向造成悲剧
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区分信息的能力很弱,特别是年龄小的儿童几乎没有区分能力,对行为与其后果间的联系也不甚了解,因此经常发生一些悲剧。如一个3 岁男孩学动画片中小鸟飞行,从窗口“飞”下,导致肝脏破裂死亡。而那些充斥暴力行为的动画片会使儿童在认知上对暴力形成合理化,生活中的问题也往往用暴力来解决。
王宇指出有的动画片把动画主人公塑造成懒惰、暴力、自私的形象;还有些国外的动画更是夸张地营造人与人之间的恋爱情境,极容易让幼儿产生误会,形成错误的引导。他认为面向儿童设计的卡通暴力助长了儿童的攻击倾向,这种倾向刺激了他们对电视暴力的兴趣,而且幼儿多结伴观看动画,偏差的理解容易导致幼儿接受一些动画片中“强者为王”的观念,想要在日常生活中用武力争霸,在社会行为发展中想要处于其他小朋友之上。尤其是男孩子,更容易模仿动画中的打斗场面,很多时候玩着玩着就打起来了。
另一方面,电视对儿童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在电视里,暴力行为有时很少受到惩罚;在动画片中,受害者有时并未受到真正的伤害,相反受伤害的角总是能九死一生甚至是死而复生,这使得儿童认为暴力并不会对人造成真实的伤害,从而认识不到暴力伤害的严重性有些动画片中某个人物被杀死后,其他人物并不在意,甚至会笑,这种影响会使得幼儿变得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甚至不能认识到尊重生命的意义。
4、让孩子缺乏体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将儿童在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的单调,儿童只能整天坐着观看动画片,长期如此容易形成孩子孤僻胆小的性格,容易养成不合的性格特点,社会适应能力差。
学前儿童收视的平均时间(小时/天)
根据调查显示幼儿的收视时间较长,电视已经成为儿童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
而长时间收看动画片,相对就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机会,使儿童失去了很多与实际生活接触的机会,妨碍了儿童对自然物质的真实感知及活动能力。熊猫百货商店
通过相关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
这些研究现状对于我们深入、准确地把握动画片对孩子思维发展的影响是不够的,本研究通过将搜集到的案例文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动画片对孩子思维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