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回溯自己过去二十四小时的生活,有没有哪一刻,你的行为、想法、和感觉就像你小时候的反应一样?有没有哪一刻,你的所做、所想、所感就和你父母的反应一样?还有哪些时候,你的举止、念头、和感情是单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事的直接反应,与过去无关?
每一项至少写下一个例子。并写下当时的感觉、想法、及行为。
你刚才完成了自我状态模式的第一个练习。想一想你刚才所做的,你检查了人类的三种表现方式,每一种都包含了一套行为、想法、和感觉。
当我的行为、想法、感觉就像我小时一样,我就是在儿童自我状态之中。当我所做、所想、所感觉的是从父母模仿而来,我就是在父母自我状态之中。当我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并能利用我的能力,我就是在成人自我状态。在平常的沟通分析运用中,我们会简单地说“在儿童里”、 “在父母里”、“在成人里”。
把这三个自我状态放在一起,就是沟通分析理论的核心---三部份自我状态组成的人格模式。传统上,把它画成三个相连的圆圈,各以其第一个字母的大写为名,故也称之为PAC模式。这是第一度结构图,以后我们还会讨论第二度结构图。以自我状态来分析人格的过程就叫做结构分析。
自我状态间转换的例子:简小在拥塞的马路上开车,她注意着周围汽车的速度,也很小心地看着交通号志,她根据此时此地发生在周围的状况来开车,所以她是在成人自我状态里。
忽然一个人从外线道切过来想超车,两辆车子太近了几乎擦撞,简小吓了一跳,瞥了照后镜一眼,见后车还有一段距离,赶紧轻踩煞车。她的害怕对眼前的危险是适当的反应,帮助她在电光火石之间避开可能发生的车祸,她仍然保持在成人自我状态里。
待那辆车子逐渐驶远,简小颇不以为然地撇着嘴摇头,转头对同伴说“这种驾驶根本就该吊销他的驾照。”这时她转到父母自我状态中了。当她小的时候,她坐在爸爸旁看他开车,当他父亲对其他驾驶不以为然时,就是这样子撇着嘴摇头。
不久她开到公司,看看表发现已错过和老板约好要谈一件要事的时间,她的心往下沉,感到一阵恐慌。此时她又转到儿童自我状态里,小时候上学迟到最怕的就是老师严厉的处罚,她恐慌的感觉是来自儿时的经验,而不是根据现在已成人的处境。除了这些想法和感觉,她还会伴随一些行为,一如当年那个迟到的小女孩,如心跳加速、张大眼睛用手捂着嘴,靠近点看,还会发现她在冒汗。
此时她并非在意识上知道自己是针对旧时的经验起反应,如果这时问她“现在的情形有没有唤起什么儿时的回忆?”她可能会想起小时在教室被处罚的景象,也可能这种痛苦的记忆被压抑的太深,而无法马上忆起,如果她愿意去探索这些被压抑下来的痛苦经验,可能要花更久的时间,甚至藉由心理才能想起来。
她马上对自己说“等一等,我在怕什么?老板是个讲理的人,她会接受我因塞车而迟到的情形,我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来和她谈。”她又回到成人自我状态,她整个人放松了,手也放下不再捂着嘴,脸上恢复笑容。
现在回到刚才你所举的例子,审视你所写在过去一天中的儿童、父母、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回想每当你在儿童自我状态中的情形,注意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可以试着自己以角扮演来感觉;然后记下你当时的想法,通常可以自问“我在脑子里对自己说什么”来得到儿童自我的想法,特别是针对关于自己、别人、整个环境自己会怎么对自己说;最后再注意自己会有什么行为表现,可以对着镜子在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中角扮演一番。核对一下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就有这样的感觉、想法、和行为,你甚至可能会想起自己是在重演过去的某个事件,那大约是几岁呢?
父母自我状态:以同样的方式写下在父母自我状态中相关的感觉、想法、和行为,可以用角伴演的方式来揣摩。要知道父母自我的想法可以自问“在我脑中有没有听到父亲或母亲会对我说什么?”当然也可能是叔伯、祖父母、或老师等具父母形像的人的话。核对一下在父母自我状态里的行为、感觉、想法是否摩仿自他们,好像拷贝进来的一样。你可能很容易就发现在各个情境中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是谁。
成人自我状态:最后记录在成人自我状态时相关的行为、想法、和感觉。要和儿童和父母自我状态来区分,可自问“这样的行为、想法、感觉对处理现在发生的事是否适当,是否能解决问题?”如果答案是“是”,这个反应就是出自成人自我状态。
有时可能会发现在成人自我状态时,可列出行为和想法,却没有感觉,确实,常常我们可以不带什么感觉而很有效地处理此时此刻的事情。但是,在成人自我状态时,也可以体验到情绪的。
如何去区分成人和儿童的感觉呢?成人的感觉对处理现在发生的状况是适当的。就如简小在两辆车太接近时觉得害怕,而赶快煞车避免车祸。发现自己
就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来说,三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须的,我们需要成人自我状态来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帮助我们过一个有效率的生活。要溶入社会,需要父母自我状态提供规范来遵守。儿童自我状态则包含自发性、创造力和直觉力,也都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一步,核对各种自我状态中的感觉、
什么是自我状态?
想法、行为是否一致地常在自己身上出现。
自我状态的理论是沟通分析的基础,艾伯恩(Eric Berne沟通分析之父)将之定义为“一个人外显的、可观察的心理状态”,包括父母、成人、儿童三个部分,分别简写为P、A、C以图一中三个相连的小圆圈表示,图二则是其详细的解析图。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它具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学习来,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份,当一个人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外显行为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而内在的想法和感觉亦然。儿童自我状态则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成人自我状态则是一个人利用既有的资源来思考、记忆、并应用的部分,通常以不带感觉的方式来表现。以下详述之。
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 简称C2)
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又可在其内再分为早期儿童,早期成人,早期父母三部份。以其功能的不同,则可分为自由的儿童和顺从的儿童。
⑴早期儿童(early Child, 简称C1)
小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许多基本的需要和原始的功能,如吃、喝、拉、撒、睡等等,我们从他的行为就可以观察出来。精神分析理论将之称为原我的冲动(注三),沟通分析则把婴儿期的存在状态称为C1,当某人在其它年龄也表现出婴儿的行为时,我们称他正处于C1中。比方一个五岁的小孩跌倒时,不管旁人,拼命大哭,就称他正处在 C1中。为了表示区别,我们将儿童自我状态标明为C2。C1是我们感觉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婴儿在爱和温暖中长大,C1还将成为人一生中,乐趣和动力的泉源。
⑵早期成人(early Adult, 简称A1)
婴儿逐渐去观察自己和环境,并开始发展自己的A1(由于它有很强的直觉式的洞察力,艾伯恩又称它为“小教授”)。他注意到乳头或奶嘴会来来去去,并不是自己的一部份,而手指
和脚趾则是自己的一部份,听自己的指挥。他逐渐得到一些非口语、纯经验的资讯,把这些资讯储存起来,并据此来反应,我们把这种原始的、非口语的理解力归类到儿童自我状态中的早期成人。虽然A1很聪明,但它也会误用所获得的资讯,比如我的孙子葛瑞安在爬下楼梯时,坚持要把头朝下,可能是因为他的A1认为头向下才能看清楚前面,而没有考虑到其危险性。
⑶早期父母(early Parent, 简称P1)
幼儿也会发展出初步的父母自我状态,标记为P1。当我的孙子葛瑞安三个月大时,他十三个月大的堂哥葛洛伯会抱着他的头在胸前轻抚,好像妈妈对小孩一样,这就是葛洛伯P1的表现,没多久,葛洛伯表现出C1,不管葛瑞安大哭而把他的玩具抢走,被大人责备后,葛洛伯又以A1表现,给他一个代替的玩具,使他不再哭闹,自己又能拥有原来的玩具。
P1是小孩在还不会说话时,接受到来自父母的非口语讯息,并整合入自己人格的部份。如果父母遇事喜欢喋喋不休地责骂,小孩会把这些行为和情绪整合到自己的P1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他长大后,可能很容易以非理性、情绪化的方式自责、厌恶自己,当他做父母时,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忍不住喋喋不休地责骂自己的小孩。有些沟通分析师认为P1都是
这种具破坏性、没有理性的成份,所以把它称为“巫婆妈妈”、“怪物爸爸”,甚至“畜牲父母”。我们反对这种称呼,一方面是太轻蔑了,不适合用在专业的场合,另一方面是忽略了P1中正面的部份,小孩也从父母接受到愉悦快乐的讯息,我们认为不应该老是责备父母对孩子负面的影响,而忽略掉他们正面的贡献。
有一次葛洛伯在大池较浅处和小池间跑来跑去,一不小心跌到大池的深处,如果他妈妈吓得大叫,惊慌不知所措,可能会在葛洛伯的 P1 中印入一个受惊的父母,长大后可能看到水就害怕不敢靠近。当时他母亲冷静地把他拉上来,抱着他愉快的说: “哇!你会游泳了,好厉害!”葛洛伯本来绉着脸快哭了,马上转成得意的大笑,然后教他漂浮、踢水、划手,两人笑闹地练习,在他记忆中留下一段美好的经验。
我们除了不同意“P1都是负面的”这种看法外,也不同意艾伯恩对如何形成 P1 的看法。他曾说: “父母的儿童自我状态直接插入小孩的 P1 ,好像电极的接触一样,是自动形成的反应。”照他的说法,小孩就成了父母一言一行中完全被动的受害者。相反的,我们认为小孩自己会过滤、选择、决定要如何对父母的讯息来反应。即使葛洛伯的妈妈处理的很好,他可能还是怕水,再也不敢游泳。另一个小孩也许被父母的惊惧吓到,但自己克服害怕,仍然决定
好好学游泳。我们从个案身上看到许多过滤父母讯息的例子,有一个人说: “当然罗,我母亲讲话时就像个醉鬼一样,我根本没理她,就是离开,自己玩自己的。”所以我们认为小孩自己也有参与 P1 的形成 -- 他可能接受外来的讯息,也可能根据 C1 和 A1的决定拒绝它。
⑷自由的儿童(free child, 简称FC)和顺从的儿童(adapted child, 简称 AC)
小孩做决定主要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也根据他所感受到别人对他的期望,比如他在小马桶尿尿会受到鼓励,尿湿裤子则受到处罚,于是他学会使用小马桶来讨好别人,他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尿湿裤子的感觉而用小马桶。葛洛伯抢走葛瑞安的玩具时,纯粹是自发的,他想要那个玩具,就把它拿走了,完全不考虑大人说的自私、玩具属于谁的、做个好小孩什么的。但是他马上发现大人绉着眉看他,对他发出责备的声音,于是他另拿一个玩具给葛瑞安好满足大人,当他发现自己能用这样的方式使自己和别人都满意时,你可以想像他有多高兴,没错,十三个月大的小孩就已经这么老练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