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服务精细化管理是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方式。要求服务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那么我们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精细化管理在服务中是“用心服务,真心
服务”的工作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的做好。“认真做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才能把事情做好”,管理专家汪中求认为:精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细节决定成败。
精细化管理与量化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比国际一流企业,国内企业在管理方面暴露出诸多弱点。仅就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而言,国内企业管理中80%是艺术,20%是科学,这一点恰恰和国际企业相反。在国际市场上,经营环境复杂,竞争激烈,企业稍有不甚就会元气大伤,甚至危及企业生存。企业管理科学性的提升,不仅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而且会增加企业成功的机会。
  “精细化”是针对过去企业“粗放化”管理而提出的在管理上的精耕细作。粗放管理追求由投资拉动的规模增长,追求管理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来精确衡量企业发展状况;精细管理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强调数量化和精确化。虽然精细管理较粗放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采用了更多科学的方法,复杂的指标,精确的数字,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精细化管理”不同于“量化管理”,精细化不等于量化。
  一、两者目的不同
  精细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为目的。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保证企业战略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效贯彻并发挥作用;通过细化企业管理单元,明确管理目标,改进管理方式,确保企业管理思想高效、准确、到位的落实。
  量化管理以衡量部门差异、员工差异、计划与执行差异为目的。通过制定若干指标,在考核中实现部门与员工之间的奖优罚劣,调动部门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二者目的不同,必然会造成量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倾向于考核,而精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倾向于保持企业战略一致性、提升工作效率。
  二、两者管理的重点不同
  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每个业务流程形成一个个紧密相联的管理闭环,这些闭环之间环环相扣,梳理与疏导闭环中的节点是精细化管理的重点。而在量化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指标考核的公正与科学,要求管理的重点要放在那些可以区分差异的工作环节上。
  以员工的绩效管理为例:量化管理在于考核员工的胜任能力,通过建立绩效考核法、KPI考核法、360度考核法等考核措施,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此管理过程中,量化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指标的科学性和考核过程中的公平性上。而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则不再是单纯的绩效考核,而是将制订企业战略、分解KPI、绩效计划制订、绩效执行过程的监控与反馈、绩效评估等一系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战略目标落实的管理工具。在此管理过程中,精细化管理的重点集中在如何进行绩效管理才能符合企业的人才战略、如何制定绩效计划才能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如何执行绩效管理才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等问题上来,精细化管理更加强调企业战略执行力。
  三、两者对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同
  精细化管理与量化管理虽然在管理目的、管理重点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既可以采用精细化管理方式又可以采用量化管理方式,在企业选择哪种管理方式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提及两种管理方式在处理问题的程度上的差异。由于量化管理在制定量化指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可衡量性、有效性等诸多因素,因此关注同一问题,量化管理往往需要将某些不可量化的指标使用可量化的替代指标完成量化功能,方能执行量化
功能。而精细化管理则在量化管理的基础上梳理与疏通流程,到关键点,更好地解决问题。在精细化管理中,往往蕴涵着量化管理。
汪中求的书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不是什么新东西,作为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努力,自古以来那些做事认真的人就已经在做了。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1950年,有一位名叫丰田英二的日本工程师,赴美国对底特律福特公司的罗杰工厂研究了3个月。丰田英二学习福特的汽车生产和管理方法,并且设法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他以避免浪费为着眼点,设法在生产过程中消灭任何无用的动作、避免无用的努力、消除无用的材料,努力建立这样一种企业:消灭不能给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同时,要持续不断地寻并贯彻改进的方法。
汪中求
  日本企业以精益求精相号召,切实改进了产品质量,推动了日本经济增长,使日本很快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使得“装在汽车轮子上”的美国汽车制造商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前往日本丰田等汽车生产商那里去取经。之后,精益企业和精益生产方法,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而走向全世界。
  在我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不得不与世界跨国大公司同台竞技。而目前,中国管理学界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学家不少,管理学家不多;管理哲学弥厚,管理学则浅(哲学层面的管理气氛浓厚,科学层面的管理则言而难践)。
  管理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科学,我们多取法于西洋;作为艺术,往往又言而不言,悟是不便于传授和复制的,全面普及更难。
  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流程再造、零库存管理、无边界管理、SCMCRMERP……:我们始终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当年的流行照虎画猫,有的完全失败,有的学了皮毛未及实质,有的颇得要领但苦于管理基础不配套。我们不可能借用某一种管理理论,全面地、实质性地解决我们的管理问题,也不可能照葫芦画瓢能达到行业的顶峰。
  乡间小道可以直接跨越到高速公路,然而管理的阶段不可跨越。我们得一步步来,每一步可以快一些,但步子是不能省略的。我们很难改变人的思维,但可以借助职业化训练改变人的行为,通过调整行为来达到逐步调整思维的目的。我们不能省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量化的阶段,管理依赖规则,规则需要具体化、标准化、数据化,格式化的规则才可以训练,训练提升素质才是改善和完善管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