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学法则(思维误区篇)
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并请求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绝大多数家庭主妇都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实验人员再次访问这些家庭,请求将一个大且不美观的招牌放在她们的庭院里,结果依然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表示可以。与此同时,实验人员随机访问同样数量的之前从未去过的家庭,直接提出将大而不美观的招牌放在对方的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表示可以。
解析:大多数人都会直接拒绝不想做或做不到的请求。但如果请求方在表露自己真正的请求之前,先提出一个简单而又容易的小请求,让对方不到拒绝的理由,那么当他接下来提出真正的请求时,对方答应的几率就会极大增加。所以这样在于人们潜意识中总是希望给人留一个首尾一致的印象。因此,当用小请求让他成为一个愿意助人为乐的人之后,他就会保持这种形象,继续帮助别人。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进而扩散得出整体印象,也就是常常会以偏概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准备了几张照片,给被试者看,之后让被试者给出评价。照片上的人有的一看就很有魅力,有的则很普通。结果表明,被试者为有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正面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这果然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等判定人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解析: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不过是晕轮效应的一种外显罢了。对于自己喜欢、认可、亲近的人,他犯错我们也能原谅;对于那些不喜欢的则正好相反,做了好事我们也会觉得其另有目的。
由晕轮效应的特性可知,如果有一记特长,那么欣赏这特长的人们都会喜欢上这个人。如果有一个极重的毛病,那么讨厌这种毛病的人,也会进而讨厌这个人。那些哪方面都普通的人,注定是没人关注的,当然也不会有人特别讨厌他们。至于想做哪种人,就看个人喜好了。
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工作人员分成4组,然后让他们分别评价对实验一无所知的被试者,借以观察被试者对哪一组最具好感。当然,评价内容和方式是早就定好的,并非特意针对被试者,只不过被试者并不知道这一点。被试者会自动以为,这些人在真实地评价自己,表达的也是他们真实的想法。根据实验安排,第一组始终对被试者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被实验对象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解析:如果想让人接受你的批评,那就先贬后褒,表达完自己的真实意愿之后,给予小小的肯定,对方会好受一些,敌意也会少一些。如果想要激怒对方,那么就先褒后贬好了。而想要一个不那么熟悉的人喜欢上你,就要逐渐递进去表示赞赏,先表示他还可以,继而表示他很不错,然后夸他特别棒……他便会越来越认同你,也越来越在意你的评价和意见。
仰八脚效应:
仰八脚效应来自于一个这样的心理学试验:
把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被试者看:第一段录像里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个优秀的成功人士,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他态度自然,谈吐不俗,表现得非常有自信,且不时地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第二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也是个成功人士,不同的是他有些拘谨,在跟主持人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紧张,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淋湿了主持人的裤子;第三段录像的主角是个很普通的人,没有不俗的成绩,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虽然不紧张,却也没什么精彩处,比较平淡;第四段录像中也是个很普通的人,不同的是他表现得非常紧张,和第二段录像中一样,也把咖啡杯弄倒了,淋湿了主持人的衣服。
录像放完之后,试验人员要求被试者选出四人中自己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
结果,最不喜欢的那个如人所料,是第四个。让人想不到的是,人们最喜欢的并不是最出彩的第一位受访者,而是犯了错的第二位受访者。95%的测试者选择了他。
试验人员从中总结出了仰八脚效应,即对于那些取得过突出成就的人来说,一些微小的失误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比如打翻咖啡杯这种,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反而让人更加喜欢他、信任他。
解析:人人都追求完美,但完美其实并不讨喜。原因就在于完美给别人以压力,你完美就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身边的人他们不够完美,这必然遭受冷遇。优秀,其实也是如此。反而是那有些小缺点的优秀者更讨喜,人们青睐他的优秀,又能从他的缺点中获得一种他其实也跟自己一样的平等感。最聪明的,永远都是既能做出成绩,又能跟人打成一片的。他们有成就,又不会因为有人嫉恨从而挡了路。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其内容为每个人都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认为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心理学家弗拉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让学生们对测验结果打分,分数分为五个档。如果觉得测试结果跟自己的性格完全不同则打零分,完全相同则打五分,部分相合则酌情打中间分数。但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测试结果都是一模一样的:
“你乐于原谅他人却对自己要求很严;虽然人格有些缺陷,但你总有办法弥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表掩盖着一颗不安与忧虑的内心……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学生打分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平均评分为4.26。拿到结果后,教授揭晓了答案,那份评价与每一位被测试者都无关,是他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分析中摘录出来的。
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解析:世上最正确的话,从来都是那些空洞的废话。我们都会觉得那些话很可笑,内心对其不屑,但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深受影响,尤其身处其中的时候。当我们看一个人空洞地夸赞另一个人美丽、得体等的时候,会觉得很尴尬,但当有人这样说我们的时候,我们又会很享受,完全不觉得对方虚伪,这就是人的特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