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品原文
如梦令①常记溪亭日暮②
李清照
常记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⑤深处。
争渡,争渡⑥,惊起一滩鸥鹭⑦。
作品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
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2]
作品译文
赏析
魅力何在?
接下来所有的文字,都是对“醉”的意象的一气呵成、层层铺排。
首先是“沉醉”。
如梦令赏析“不知归路”是“沉醉”的直接后果。是迷恋溪亭偷偷饮酒的乐趣不愿意回家;还是把酒当成了营养快线,以
至于喝得酩酊大醉,
根本就不到回家的路?抑或,景不醉人人自醉,未尝喝酒就已经
被溪亭的景迷住,深深地陶醉其中,流连其间,根本就想不起家
来了?字面上,“沉”有沉醉沉浸、沉迷的意思,“沉醉”,说明
当时的意识不是很清醒,醉眼朦胧之中,摇摇摆摆之间,痴迷也罢,酒喝多了也好,总之是醉了,深深地醉了,醺醺然“不知归路”,
不愿回家。这是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已经突破了画的静态布局,
转到了比较强烈的心灵感应上来。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是对“不知归路”之“醉态”的具体描写。这是移步换景,是电影蒙太奇,镜头切换之间,一下子
闯入了“荷叶罗裙一裁”的铺天盖地中来。“藕花深处”是什么
样子呢?词人根本就来不及细细描述,因为是“误入”——这也突
破了“画”的表述极限,词人在这里贴近的不是静态的景,而是视
觉变换的“流动的景”,这种“流动的景”,指挥着“流动的情”:不是“我”的心灵在指挥我的手和脚,而是“我”的脚和手在指挥
着“我”的心灵,这个“身不由己”,是“沉醉”的第二层表现:
自我的心灵在大自然面前放纵着的审美体验。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简直就是一幅极端“沉醉”的池塘交响乐。小舟不知怎么一下子就划到了荷塘深处,举目四望,到
处是挨挨挤挤的荷花,原本放纵着的`女孩子们慌了神,赶紧向岸边
划去,可是越划越乱,越乱越划,已经分不清哪里是荷,哪里是岸了,于是就更加拼命地划,嘻嘻哈哈地划,东倒西歪地划。几乎就
在同时,一个同样的瞬间,绿的叶、红的花、白的鸥鹭,彩的罗裙、还有夕阳的余辉,以及富有梦幻彩的湖面全都晃动了起来,间杂
着划桨声、嘻笑声,水声,鸥鹭的扑腾声、鸣叫声,也许还有甜美
的歌声,还有相互洒水的惊叫声,以及发现岸边的欢呼声,混杂着
荷花清香的少女的放肆的青春一下子在“藕花深处”迸发出来,视
觉、听觉、嗅觉,各种感官动起来,交织起来,自然就带动游者和
观者的心也动起来,美好的感觉、欢乐的心情,把有声的“动画”
变成了内心世界的“情画”,这种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到文字之外,构成了一个无限快乐、无限优美的意象场,使整个池塘都和这嘻
嘻哈哈的少女一样热闹了起来。这个意象场,用女孩子们的热闹同
化着荷塘的热闹,形成了一个情感的高潮。
“对于古典式抒情来说,直接的抒情是比较少见的,情常常与感联系在一起,情感一词可能由此而生。”“情的本性就是动的,故
有‘感动’之说,感觉或者感触只有‘动’了起来,才能表现感情”(孙绍振)这恐怕就是古典诗词理论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
“动情”艺术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