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翻译赏析
篇一:《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3.13~1155.5.12),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语言清新自然;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语言哀婉沉痛。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二)文意赏析
注释:(1)如梦令:词牌名。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
(3)常记:时常记起。
(4)溪亭:临水的亭台。
(5)日暮:黄昏时候。
(6)沉醉:大醉。
(7)兴尽:尽了兴致。
(8)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9)回舟:乘船而回。
(10)误入:不小心进入。
(11)藕花:荷花。
(12)争渡:快速划船通过。
(13)惊:惊动。
(14)起:飞起来。
(15)一滩:一行。
(16)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因为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船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鉴赏:这是一首忆昔词。李清照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虽然尺幅较短,但给人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之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来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着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遥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忘情的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曳的船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
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那里的水鸟都吓飞了。到这里,整首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得想要随她一同在荷花丛中荡舟,沉醉不归。
三)阅读测验
1. 这是一首忆昔词。词中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
2. 词人在出游时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3. 既然是“沉醉不知归路”,又怎么能“兴尽晚归舟”呢?这两句是否矛盾?根据文意回答。
4. 有人把“争渡”的“争”字改作“怎”字,你认为是否能改?为什么?
篇二: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如梦令赏析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解题】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