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部分】
一汉字
一、汉字的形体结构
(一)六书
(二)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1]
甲骨文(契文、卜辞、龟甲文学、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大篆[2])、篆文[3]、隶书[4]、楷书(真书、正书)[5]
三、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
(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昏——婚道——导
2,异体字:
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如裤衣夸3,繁简字:
(二)假借字,通假字
1,假借字
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古的反义词是什么
2,通假字
(1)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
(1)联系: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2)区别:
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A: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
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
B: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
二音韵
一、古音基本常识
(一)双声与叠韵
(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凛冽
(2)
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窈窕须臾
(二)中古声调的“四声”:平、上、去、入,后三类归于“仄”,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不同。
二、古音通假
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二)反切法:
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 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三词汇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单音词、复音词(叠音词、连绵词、复合词)、偏义复词
(1)叠音词: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而成。
(2)连绵词:双音节单纯词,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如仿佛,犹豫
(3)复合词:两个语素按一定构词法组合而成,如江山、社稷
(4)偏义复词:两个字组合以后,偏重于其中一个字的意义,另一个字只起陪衬作用,如,作息,缓急等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发展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山、水、牛、羊。。。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完备)
(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如劝(古:鼓励)(今:规劝)
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
(一)本义:一个词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史料可证的意义。
(二)引申义:
(三)假借义和比喻义
1,假借义:有时,一个词有些义项与本义毫无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