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纲要(六年级下册)
刘秀萍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
●授课时间:
              负数                  3课时
            圆柱与圆锥            9课时
            比例                  14课时
            统计                  2课时
数学广角              3课时
整理与复习            27课时
一、课程目标:小学数学六年级课程目标
  ()、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理解倒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2)比较熟练的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
  3)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5)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6)理解纳税、利息的意义。
7)能区别比值和化简比。 
2.数的运算
  1)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乘、除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
三步)。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4)掌握比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能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正比例、反比例
1)掌握比例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比例尺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掌握按给定的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掌握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3)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及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展开图。
  2.测量
  1)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复式百分数统计表。
  3)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选学扇形统计图;会懂得有关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
4)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5)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所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能解决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掌握有关利息、税金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不超过三步应用题)
3.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4.初步感受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二、内容安排
周次
              内容
1
  订好科组教研和教学计划,分配好出卷工作并提出新学期要求;新课标、新教材研究。集体备课:按比分配。
2
  订好作业格式和要求,学习教学大纲;第一单元教学中心发言。
3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谈谈“怎样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
1)第一单元教学总结;(2)第二单元中心发言。
5
订好中下生辅导名单和辅导计划;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活动。
6
1)第二单元教学总结。(2)第三单元中心发言。
7
1.集体备课:(1)比例尺,(2)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参加学教研组的活动。
8
1.集体备课:复习量的计量。2、探讨怎样上好复习课。
9
第三单元教学总结。
10
1.期中复习考查与总结。2、订总复习计划。
11
第四单元中心发言;上好复习开路课。
12
计算测验;集体备课“数的整除”的复习。
13
1.集体备课“代数的初步知识”的复习。    2、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活动。
14
谈谈“怎样复习应用题”。
15
常规教学检查。应用题、操作题检查。期末复习中段经验交流。进入综合训练。
16
集体备课“几何的初步知识”。六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进入综合训练。
17
期末复习完毕,进入查漏补缺。
18~19
综合练习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数学教材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鲜明的课程意识拒绝“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可以超越、选择和变更的。教材也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
①活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
尊重教材但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首先,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我们要善于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基础上调整、补充教材所提供的教材内容。另外,教材上提供的资源有时还可以综合利用,用活用足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当然,活用教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②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度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③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由于区域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不可能是每个地方的学生都熟悉的、感兴趣的。尤其是某些“城市内容”素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相当生疏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结合农村现实背景开展数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置换教材中生疏的课程资源。例如,在数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把学生带到校园外去数池塘里鹅、鸭的只数,菜地里菜的棵数,树上的果子数等等;在土地面积的计算中,我们带领学生到山坡上测量土地,计算面积,估计产量;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去商店,让学生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用生活中对家禽的统计取代教材中对奖牌的统计;用学生上学熟悉的路线取代教材中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用农村调换田地的现实取代教材中纯图形
面积的计算……这些农村特有的学习素材的利用,把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既感到亲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当然,我们并非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相反,这样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虽然改变了原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但教学要求是一致的,能更有效地实现教材中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既体现了教材的普遍适用性,体现了教材中共同学习的领域及教材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又体现了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实施教材过程中的灵活性,体现不同地区对教育多样性的要求。
(二)教学实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3、激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